传统戏曲师徒制的存在基础与当代困境
2018-11-14高文超
高文超,陈 杰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 天津市 300000)
师徒制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当时的杂剧表演中已经有了师徒相授。明代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市民经济的发展,民间的演出场所较为普遍,教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开始出现了行业化的现象,在这一时期,戏曲师徒相传的机制基本形成。到了清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壮大,戏曲得到进一步发展,师徒制成为戏曲教习活动的主要方式,被称为“手把徒弟”并延续了数百年,它在戏曲的传承和繁荣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戏曲在传承过程中主要存在两种途径,一是师徒制,还有是近代盛极一时的科班制。科班制的教习模式类似于现代的职业教育,并未真正的传播开来。而师徒制的模式更为普遍,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传习,一类是“叩头拜师”的师徒授受。
家族相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京剧的谭门五代,每一代都是出色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们得益于优越的生活条件,生而开始的艺术熏陶,加之良好的遗传天赋以及父辈们最真切的从艺经验,生长于戏曲世家的子弟能够全身心的把精力用于技艺的提升,也可以利用父辈们的影响,吸取各家之所长,同时又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机会,这些梨园子弟成长的环境最为有利。
“叩头拜师”的师徒教习是最基本最广泛的人才培养和戏曲传承路径,通过这种方式为传统戏曲艺术培养了一大批继承者和发扬者。师徒相授,使师父的技艺、手法及经验通过徒弟传承下去。这种传承模式,也相似于家族内部相传,在传统的师徒制的观念下,师父相当于技艺学习上的父亲,徒弟相当于在艺术上的晚辈,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是如此。通过严格的礼仪程序,譬如“叩头献茶”等仪式,将徒弟和师父的关系拉近为“自家人”的状态。这种拟血缘的师徒关系,决定了师徒相授的可能性。
两种方式的师徒制在传统戏曲的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师徒制成为传统戏曲最重要的传承方式基于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戏曲自身艺术特点。像京剧、昆曲、曲艺等戏曲艺术形式,有许多经验和技法是在教学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为不仅要在师父那里进行技艺的学习,还要得到情感的熏陶,只有通过师父的亲身示范、点拨,才能体会许多虽是细节却极为关键的表演技艺。通过与师父长时间的情感交流,能得到的不仅是艺术的技进,还能感受到艺术的大道,这是最为重要的。经历这样的熏陶,才能达到师父的高度,继而在巨人的肩膀上结合自身的天赋条件开宗立派。例如相声这种艺术形式,得有师父点拨气口、节奏甚至眼神动作,才能掌握其中韵味。京剧的身段、唱法等更需要师父结合徒弟的特点进行教习。师徒制也成为戏曲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有用武之地。
二是社会环境因素。在传统社会比较封闭僵化的条件下,人们的学习途径单一,只能通过这种个体对个体的传播模式开展学习。基于熟人社会的传统,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囿于狭窄的地域和社交圈子,认知范围也十分狭窄,要从事戏曲的学习只能通过熟人的推荐,向他人拜师。也是基于这个特殊情况,戏曲传承模式的家族内部传承以及叩头拜师的师徒相授本质上都是将关系引入熟人社会的界域内,将陌生的师徒关系转化为近似亲人的熟人关系。在传统社会,教授他人戏曲就相当于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通过这种道德约束,让徒弟学成后仍能尊崇报恩师父,是熟人社会这种大环境下戏曲传承采取的一种两全措施。
传统戏曲师徒制在当今社会面临着市场经济和西方价值理念的冲击,时而发生的师徒矛盾都彰显着师徒制在当下存在的问题,这是家庭伦理治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精神的矛盾,师徒制需要变革以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
个人主体意识的觉醒。传统社会,拜师如父,徒弟不仅要跟随师父学艺,还要成为师父家中的免费劳动力,无限的付出来报答师父。同时,许多师父最后以盈利为最终目的进行收徒,不再是单纯的进行人才培养。徒弟在练功、学艺时还要跟随师父外出演出赚取生计,所得皆为师父一人所有。同时,师父为了更多的压榨徒弟,反而阻挠徒弟学成出师,不会倾囊以授,残酷的利用徒弟的剩余价值。这种完全的人身附庸,在当前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主张自我利益的充分获得的环境下,师徒矛盾就会激发。
狭隘的门派思想。师徒制的传授,将自家的技艺看得过高过重,抵制排斥异己的艺术手段。部分师父随着年龄增长保守意识越发的增强,更加限制徒弟与外界的联系和接触,罔谈吸纳百家之所长来丰富增长自己的技艺了。这种门第之见,在传统师徒制的理念下并不罕见。在这种理念下,故步自封只能导致走下坡路,没有变革就没有进一步的发展。这种方式阻碍了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不利于戏曲的前进。
传统戏曲师徒制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得戏曲薪火相传的延续几百年,并造就了当时的繁荣景象。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师徒制如何变革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