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鼓戏的音乐特色研究

2018-11-14郭冰涛

戏剧之家 2018年33期
关键词:花鼓戏曲调剧种

郭冰涛

(湖南城市学院音乐学院 湖南 益阳 413000)

湖南地区被成为花鼓戏的故乡,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顽强的生命力、艺术特征、艺术感染力。因该戏种还原了湖南地区的民族风貌,故收获了当地大批的民众基础。凭借着典型却又分明的特征,成为了人们喜爱的一种戏种形式。

一、花鼓戏历史

事实上人们对于花鼓戏的历史调查并不详细,可知的只有其源自于当地民歌,后渐渐演变成一旦一丑的延长形式。据《浏阳县志》记载,花鼓戏最迟出现于清朝嘉庆年间。当地楚文化以及民间歌舞的底蕴,为花鼓戏奠定了丰厚的艺术土壤。最早花鼓戏就是从采茶灯、花灯、民间歌舞而来,流传于湘北鄂南、澧水、沅水等地区,包括怀化、湘西、益阳、常德等区域。最初花鼓戏是基于东川梁山调而来的音乐形式,因此有着比较突出的正宫调特征。其在为后续的花鼓戏川调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的同时,也成为了花鼓戏系统中贡献最大、历史最久的剧种。

二、花鼓戏音乐形式

(一)假嗓。在湖南地区人们除了称其为花鼓戏以外,还叫其灯戏、喀喀戏。所谓的喀喀戏所表达的就是不规则、不流畅,指的是正宫调,以假嗓翻高八度演唱句尾的音乐效果。不管是生角还是旦角,在演唱起腔时均用本嗓,就是像平时说话一样用自己的声音发声。不过在乐句即将结束时,表演者会立刻使用假嗓来发出尖锐的声音演唱。之所以当地群众对于喀喀戏欣喜不已,与这种唱法、风格有很大关系。这种特殊的唱法经过数百年的考验,如今已经成为了其最大的艺术标志。这种唱法的艺术效果所形成的是强烈的音域反差。就好比人们身处黄土高原或是深山野谷中听到了高亢、苍凉的山歌一样。

(二)节奏。花鼓戏内容大多以家庭悲剧为背景,这意味着花鼓戏的表现形式与表现主题大多需要突出家庭悲剧的氛围。花鼓戏的音乐依靠节奏与旋律来表达,用同一种旋律来表现不同的音乐节奏,获得效果不同的艺术结果。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花鼓戏中大部分的曲调调式都是一样的,且节拍也基本相同,但是几乎没有任何一首曲子和其他曲子在整体上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花鼓戏将创作的精力大多放在了节奏调整,使用连续切分的方式创作出了具有棱角分明特征的音乐节奏。

(三)变音。悲剧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都会体验的事情。花鼓戏为了突出与强调主人公的情绪被动以及受到的强烈刺激,一般会采用与平时不同的语音形式。此时相较于平静语音不同的是,在悲剧的情景中演员不仅会发出哽咽与抽泣的声音,甚至其音调也会随之出现颤抖的变化。利用变音的手法表达凄凄惨惨、悲悲戚戚的效果。事实上在湖南地区的其他剧种中,这种形式并不多见,故这种形式成为了花鼓戏的一大特征。变音者需要同时转变音程性质与调式模式。这样才能够给观众呈现一种颤抖感、悲腔的效果。

(四)转调。戏是由唱与演共同组成的,唱腔需要丰富的曲调才能够表现出在不同环境下、不同人物、不同时间的感情。不过花鼓戏事实上并没有很多曲调资源,这使得艺人们往往只能在原曲调中打主意,其中变换曲调正是最常用的手段之一。通过变化同一个曲调,实现艺术效果的变化。作为一种相较于变换曲调更加高级的方法,转调并不能形成另一种曲调。好比万变不离其宗一样,在似像非像中体现新的音乐思维。不仅变化了旋律,同时还丰富了曲调内容,提高了音乐与唱腔的表现能力,保持了既多变又统一的艺术品味。

三、花鼓戏传承

不论哪一种剧种,有着多么深厚的底蕴,如果没有跟随时代潮流的变化去更新、转变自己,就难免陷入消亡的厄运。站在这一角度来看,发展与继承花鼓戏就必须要同时兼顾革新与传统魅力的扩散。根据本文的讨论可以得出假嗓是花鼓戏的灵魂与点睛之笔,因此这一点是我们需要保留的。但有些音如果一味地采用老唱法又会显得过高,所以这些较高的音必须进行一定处理,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同时,顾全演员的个人能力。当然降音处理必须要以字正腔圆为前提。花鼓戏虽有传统四大调,不过其数量实在是太少并不能充分表达剧种每一个人物与行当的感情,尤其是现代人物。所以收集地方音乐以打锣腔的方式丰富花鼓戏内容是一项很好的方式。

四、结语

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随着人们视野的不断扩大、欣赏水平不断提高,花鼓戏艺术决不能再停滞不前、墨守成规。而是要不在实践中不断更新、探索,基于传统形式改革与创新,运用花鼓戏创造、多样、灵活的特性,创造出人民大众满意的剧种、乐曲及表现形式。这有这样花鼓戏才能够深受观众所喜爱、所接受,成为我国地方戏曲剧种一道别具特色的文化。

猜你喜欢

花鼓戏曲调剧种
Wake up, Bunny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湖南花鼓戏
浅谈锣鼓在花鼓戏中的作用与发展
布谷鸟
乱谭小剧种
《中国小剧种的抢救与研究》序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