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发展路径
2018-11-14■/
■/
党的十九大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国家事业发生了巨大变革,我国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每个教育从业人民的使命。
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由学校系统施教有别于传统师徒相受的艺术教育模式,学生在接触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往往着眼于音乐创作的成果,即音乐作品进行赏析,而很少从音乐作品的产生,即创作主体的角度进行研究。其实音乐教育只有在学生充分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维及其规律,包括音乐创作的动力、灵感以及主体性等问题进行研究才能真正深入而具体的领略音乐艺术的本质规律。同时,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创新教育的方式,是摆在音乐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缺乏职业化定位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着“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年龄上的成熟度以及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教育内容脱离实际,趋于千篇一律,收效不大。同时教学模式偏向于普通高等音乐院校“学院派”的培养模式,而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目标是实用化,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现行的音乐教育职业化特征不明显,不利于学生就业。
音乐教育不应一味的进行单一音乐的欣赏、机械的歌曲演唱与器乐弹奏。音乐教育的深层目的是理解音乐表演的美学观念的年历史演变、音乐表演着的培养与训练,音乐欣赏的的基本规律与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些问题的研究才是音乐教育的终极意义。它不仅包含了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实践意义之后才能在音乐实践过程中产生指导和影响作用。
(二)教育形式过于单一
传统音乐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单向的教师说教、学员聆听方式,即老师与学生处于主动传授与被动接收的位置。音乐教育方法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音乐教育的效果。当前,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形势,音乐教育的方法虽有所改进,但传统的讲课件、看视频、小组表演教式教育方法仍是主流方法,教育方法相对枯燥、僵化,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鲜活的网络教育、实地演练等先进的教育方法很少采用。很多学校受制于经费、场地等各方面原因,不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实践教育。在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渠道迅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必须立足学生的的特点和现实需求,加强互联网音乐工作载体建设,加强音乐厅建设,创建符合现代青年团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新方式进行教育工作。否则,原有的教育方式己很难适应当前的实际,教育效果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开展高职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在明确总目标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制定具体目标,进行音乐教育时应突出内容的重点因素。当前一些地区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目的性不突出,教育内容的目标设定脱离了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为了教育而教育,使教育流于形式。
因此,音乐教育者一定要善于把总目标分解到各个要素上去,使每个要素的目标都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三)教育内容与时代脱节
但在当今开放化的信息社会里除了课堂教育的影响外,学生还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思想文化影响,这其中就包括最主要的是网络环境下五花八门的信息传播,在多元化信息充斥的时代,如果课堂教育一味强行进行正面教育,所讲内容无外乎昆曲、管弦乐,虽然高雅但脱离了大众,无视沸腾的生活,艺术的光晕自然会变得暗淡势必引起学生的反感。音乐教育应该紧跟时事,课堂中倘若不对一些热点的、突出的“快餐音乐”进行剖析和鉴赏品味上的区分,那么学生在课堂外的现实生活中就容易产生困惑甚至于对所学知识的质疑,从而造成他们思想上的混乱。
二、优化音乐教育的路径
(一)明确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形式要紧密结合学生就业方向,不断改进和更新教育方法与手段。这其中院校要充分发挥主体优势合理利用资源,建立高校就业信息网为学生以供就业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准确的就业信息。在明确掌握易于就业的模式前提下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教师在此基础上积极调整培养方案,重点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这里的工学结合模式是指学生一边在学校学习,一边在社会中工作实践的有机结合。这种教育模式更有利于高职学院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提升,这种模式下才会出现满足行业、人才、高效三方面的需求的双赢局面。院校可把工学结合的模式在新生入校之时就渗透下来,首先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在给学生明确教学理念之后因材施教。
音乐教育中对学生基本功的掌握固然重要,这里不多复述,需要注意的是把学到的音乐技巧灵活的运用于艺术表现的能力,或者说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创造性的运的用基本功的能力,这才是音乐技巧的真正意义之所在。这种创造性技巧除了与表演者全面素质息息相关之外,还是在大量的实践中逐步获得。总的来说音乐教育不单单是课堂上的理论教育,一定要让培养对象多参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人才。
(二)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与授课形式
首先采用交互式教育方式。运用案例讨论、互动研讨、情景教学、模拟课堂等启发式、互动式、开放式新型教学手段,将抽象的理论灌输转换为具体的引导、渗透教育,将强制的单向传授式的教育转换为主动的平等交互式的教育。
教师必须坚持平等原则。即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是音乐教育的主角。教师首先应该淡化自己的优越感,平等对待受教育的对象,并且平等地将教育机会分配给教育对象。充分发挥受教育学生的主观主动性给予学生充分、合理的机会表达意见、畅所欲言。其次,要坚持双向互动的原则,教师与受教育学生必须充分交流意见,适当调节音乐教育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在谈论中达成观点的共识。最后,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把“教学”和“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音乐。美国学者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受教育者主动认知的过程,受教育者通过对新知识的了解在大脑里与已有知识体系结合形成自主的学习体系,主动获取知识。在日益发达的网络时代人们接受知识大多从手机、电脑中获取信息。教师应充分意识到网络的便利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自主性的学习音乐课程。安排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课程。注重学习音乐的过程而不单单注重成绩分数,重视学员获得知识的能力而不仅仅是音乐知识本身。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实现音乐教育的效果。
(三)强化音乐教育与互联网平台的对接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时代因其信息容量丰富,使用快捷、灵活等特点,己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创建“互联网+”的音乐教育平台,正是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音乐教育方式的一种创新,能很好的适应当前年轻学生音乐教育形势和需求。
如何更大的发挥“互联网+”的音乐教育平台的作用,将其打造成学生喜爱的网络音乐的教育基地,还需要学校利用本部门的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不断推送丰富的“互联网+”的音乐教育项目。老师或学院可建立公众号采取每日推送与音乐相关的知识点,潜移默化将常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公众号应注重言语的通俗性、基调的诙谐以及画面、动图的生动性,这样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永远是一种以互动关系存在的开放式的大平台,尤其是音乐教育。如何在新时期迅速调整教学模式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每个高职音乐教育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