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专业 听见两会好声音

2018-11-14广东广播电视台李红忠龙俊峰

中国广播 2018年4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广东广播

广东广播电视台 李红忠 龙俊峰

每年全国两会都是一座新闻富矿,今年更是如此。今年的两会注定为中国的改革发展标注新方位。两会新闻报道是媒体竞技的大舞台,广播如何展现出“好声音”,特色尤为重要。

广东广播电视台(下称广东台)广播新闻中心提出回归专业、强化声音优势的理念,在选题策划、报道方式、媒体融合上进行探索,尝试让两会报道深起来、活起来,今年两会报道取得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广东台全国两会“北京直播室”发稿150篇,总时长370分钟。特别是围绕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两会期间推出了三个系列报道——《为了实现总书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嘱托》《肩负新使命,奋发新作为》《美好生活,从家事出发》,爆款《原声来了!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习主席这些话句句掷地有声》,收听创记录。新媒体音频产品《报告里的20个民生大红包》获得好评。

一、精密策划,让“主旋律”入耳入心

新闻策划,通俗来说,就是新闻策划人员对将要采访的题材和新闻事件事先做出谋划,对新闻的报道方式进行分析、构思,制定出最佳报道方案,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作为党的十九大后首次召开的全国两会,今年的盛会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使命,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开幕前,广东台即制定出详细的报道方案,主题上,突出“启航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板块上,以在北京架设直播室为大构想,下设《两会第一线》《两会风向标》《两会好声音》三个报道专栏;内容上,每天一个热点、焦点话题;形式上,强化声音优势,精致化打造声音产品。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人大广东代表团审议后,广东台两会报道组迅速行动,从3月8日至20日大会闭幕,围绕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策划推出三个系列报道。首个系列《为了实现总书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嘱托》,紧扣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突出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为广东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该系列报道体现出广播主流媒体的政治自觉。第二个系列《肩负新使命,奋发新作为》,重在“访”字上做文章,被访代表定位于代表团里的市长、厅局长、高科技企业负责人,体现“访”的权威性和“谈”的示范性。第三个系列《美好生活,从家事出发》,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团审议时强调的“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地方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共产党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邀请听众走进共商国是的第一现场,见证广东代表积极发声、认真履职的风采,共鉴即将开启的美好生活。

第三个系列报道独辟蹊径,记者以第一人称出现,话题从“空调设置”“停车收费”“学前教育”“小区大家”“儿科急诊”等民众关心、代表热议的“小事”说起,展现“百姓生活无小事、一切为人民谋幸福”的大主题。

小视角大主题,“唠家常”“接地气”的报道风格,让主旋律报道更入耳入心。根据前3篇录音报道整合推出的新媒体产品,接连收获了3个10万+阅读量。三个系列报道,定位清晰、主题明确、相辅相成,体现出新闻策划“形成集中、强烈、有针对性的社会舆论”的主旨。

二、增加自采内容,推出组合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当天,广东台“北京直播室”设置了多种报道预案,组织广州本部记者深入到发言代表所在广州、深圳和汕尾的企业和乡村采访,采用“新华社简明新闻+发言代表回访+广州总部记者报道”的组合形式,进行了多角度、多体裁的呈现。

该组合报道中,北京与广东两地报道互为补充、内容丰富、制作精良,第一时间报道了习总书记参加审议和广东团代表及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这样的快速反应,充分体现出广播新闻的“轻骑兵”特色。

三、回归专业,让声音“活起来”

近期,《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声临其境》《国家宝藏》等一批电视文化节目火了起来。这类节目以台词和配音为切入点,用多样形式展现声音魅力,一经推出便赢得了良好的收视口碑。声音原本是广播最核心的优势,可是电视却先行一步,不得不说,即使在强调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广播也必须回归专业,让声音“活起来”。

2017年全国两会,广东台强调广播记者成为既能录声音又能拍视频的全能型记者,虽然报道手段丰富了,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广播制作本身最有特色、最为擅长的内容。

广播的资源与优势在于声音,声音的强渗透性和情感性赋予其独一无二的价值。新经济时代语音的产业力量让广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广播纪录片《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就是具有“样本意义”的音频产品。

今年全国两会,广东台借鉴经验,力求新颖,尝试回归专业,强化声音优势,努力打造声音精品。例如: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时,报道组在李克强总理所做政府工作报告原声的基础上,快速剪辑制作出《政府工作报告速读版》,用230秒的时间浓缩了政府工作报告的精华内容,制作出“230秒速读报告”的音频产品——《报告里的20个民生大红包》,在新媒体和广播平台同步推出,鲜活的形式让报告“活”了起来。

广东台北京两会直播室还采制播出了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的“报告解读”,突出了“十八大后五年工作振奋人心,为了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主题。

《两会风向标》专栏定位于每天一个热点、焦点话题,在形式上由过去一人报道改为两到三位记者分层次、多维度的解读。这样的报道方式让声音元素更丰富,逻辑更清晰,也更符合广播“线性传播”的特点。

四、发稿第一平台前移,新媒体矩阵发力

传统广播作为声音传播载体,在应对移动互联网冲击时,需要避其锐气,回归声音特色与优势,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创新打造声音产品,探索声音产品的系列化、规模化、品牌化、融媒化和产业化,为自身的融合转型创造新的机会。

今年全国两会,广东台继续坚持移动优先,将发稿第一平台前移至新媒体客户端,突出“声音+图文”,兼顾视频。为此,前后方均安排了人员进行专门负责,做到“记者一次采集,编辑多次生成,渠道多元传播”。截至3月20日,仅在广东台自有平台——“触电”客户端上,就推出新媒体产品58条,其中18条阅读量达到10万+人次,最高26.8万人次,总阅读量突破300万人次。

总体来说,广东台特别重视原创产品的开发,并运用“蹭”热点、增流量的方法宣传推广产品。如:《“烂股票就不要去炒了!”全国人大代表、深交所总经理王建军奉劝投资者》成为第一个阅读量创10万+的原创爆款。

在“蹭”热点方面,采编人员非常注重紧跟时事动态。如: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进行宪法宣誓仪式后,广东台第一时间剪辑推出现场原声,累计收听量达到26.8万人次;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后,推出的《原声来了!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习主席这些话句句掷地有声》,两个小时收听量达13.6万人次。这些原声产品的推出,突出和强化了声音独有的魅力。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广东广播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广东舆情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
广东剿匪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