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间词话》与王国维的文学思想
2018-11-14许昌技术经济学校
■杜 晗/许昌技术经济学校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有代表性的、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 “境界说”主要用来评价中国词的发展史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以诗词的境界入手,探讨境界在词中的重要作用,简而言之,就是探讨境界的审美本质、审美特征和基本类型。
一、境界的审美本质
《人间词话》开宗明义:“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删稿》又曰:“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所谓的“境界为上”,“境界为本”,无不把境界视为艺术美的理想状态。王国维青年时期深受康德、叔本华的影响,尤其是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中的非功利色彩,使得王国维美学思想以超功利为审美判断的主要特征。王国维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更强调审美与人的终极目的合一性。王国维境界论偏重于审美本体的价值品格,标示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品所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也就是“境界”的美学本质所在。
二、境界的审美特征
境界是艺术美的理想状态和最高层次。综观《人间词话》的全部论述,从深层上进行整体把握,王国维的美学体系中强调境界的审美特征有二。
其一,“真景真情”。《人间词话》曰:“境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真景真情”成为“有境界”的第一规定,因为惟有真景真情,才能使“读之者但觉亲切动人”,产生强烈的美感愉悦。在艺术创作上有“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的情况时,王国维仍强调须以作者的真情真知为基础。
其二,“如在眼前”。这也是境界的最佳物化形式和最理想的呈现状态。王国维称之为“境界全出”。《人间词话》曰:“‘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就是说,艺术家必须将自己对事物的真情感受鲜明真实地予以表达的才能和技巧,才能使感受到的真情真景“境界全出”而“如在眼前”,才能创造出真正的有境界的作品。而要达到意到笔随,境界全出的理想状态,在有丰富的经验基础上,还必须遵循艺术表现的审美原则,也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反复强调的“不隔”理论。可见,“不隔”就是要求情景交融,做到艺术形象的鲜明、具体、逼真、传神,文学的语言要自然本色、不假雕饰。
三、境界的基本类型
《人间词话乙稿序》中,根据境界的内在情景的不同组合关系及艺术家审美观照的不同角度,把艺术境界分为“以境胜”,“以意胜”和“意与境浑”三类。王国维把艺术创造中的强烈的感情和冷静的理智二者既加以区别又分别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艺术创造是情感与理智的统一。而这些审美类型是深受德古典美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叔本华对王国维美学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其一,“融情与景”。《人间词话》中“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偏难区分,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王国维把境界分为“造”和“写”两种,分类方法明显融入了西方的艺术形态思想。所谓造境与写境的区别,就是主观和客观结合的问题。王国维看到艺术境界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强调诗人在艺术创造中的应该具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具有捕捉和构成艺术形象的能力。
其二,“即景生情”。《人间词话》将境界分为三种:“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而第一境界就是融情与景阶段,第二境界就是即景生情阶段。王国维认为艺术对象能够影响观察者的情感,美丽的景物易使人觉得心情愉悦,诗兴大发,而黯淡悲凉的景物就容易使人觉得哀伤、烦闷。
其三,“情景交融”。这是王国维境界说的最高标准。王国维强调作者在创作构思时,必须既“观我”又“观物”,情景往复回环,渐进深入,最后达到主观和客观参差错综,“意与境浑”的艺术美。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一再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艺术境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有我之境”是偏重主观情思的直接抒发,诗人移情入境,景物被赋予主观色彩,所表现的情感很具体,有一语道破,先获我心,读者易被迅速感染和打动的长处;“无我之境”是诗人较客观冷静地描绘景物,追求本真面目而不作刻意装饰,表现的情感含蓄蕴藉,具有给读者留下欣赏想象的自由空间的长处。
王国维以《人间词话》为中心所体现的文学思想,充分反映了我国近现代交替时期文学思想发展的特点,是在中西文化思想碰撞影响下的产物,他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