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里斯托弗·诺兰“身份”论

2018-11-14王蕾蕾

电影文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克里斯托弗谜题布鲁斯

王蕾蕾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一、引 言

英裔美国人克里斯托弗·诺兰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末到90年代,在伦敦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专业的过程中,克里斯托弗就在学校内的电影协会拍摄短片,《塔兰特拉》《盗窃》《蚁岭》等短片还获得了公映的机会。20世纪90年代末,克里斯托弗指导拍摄了其银幕处女作《追随》,这部小制作的影片在演员阵容、创制团队、服装场景等方面均表现平平,但凭借影片独特的叙事方式却饱受业界赞誉,仅仅通过处女作影片就在好莱坞开辟出发展空间,足以表明克里斯托弗非凡的创作天赋和超人的创作能力。新世纪以来,诺兰开始投入到其“悬疑三部曲”的创作中,“悬疑三部曲”中的开篇之作《记忆碎片》上映于2000年,这部改编自克里斯托弗弟弟乔纳森悬疑小说《死亡象征》的作品围绕“失忆”和“杀妻”的故事展开,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荣获第74届奥斯卡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第59届金球奖最佳编剧提名。在“悬疑三部曲”的第二部《白夜追凶》和第三部《致命魔术》中,在人性泯灭的犯罪、爱恨交织的迷失中,充满悬疑色彩的故事呈现在银幕之上,《白夜追凶》展现了一个人物不同身份之间的转换;而《致命魔术》则用两个人物来诠释不同的身份,在打破时间顺序进行重装拼接的过程中,观众透过屏幕感受到了人性黑暗的恐怖和克里斯托弗特有的谜题叙事的魅力。2005年,克里斯托弗开启了电影创作的全新篇章即“蝙蝠侠”系列影片,与其说该系列影片是克里斯托弗对科幻题材的初探,不如说这是克里斯托弗对超级英雄电影的尝试,事实上,“蝙蝠侠”系列影片是由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和DC漫画联合出品的剧情片,容纳了惊悚、科幻、犯罪、动作等多重元素,在遵循漫画蝙蝠侠的成长历程和超能故事的基础上,克里斯托弗以其独特的风格诠释了不同势力对比中的善恶交织、个体内心中的正邪对立。其中《蝙蝠侠:开战时刻》《蝙蝠侠:黑暗骑士》均获土星奖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导演提名。

2010年,轰动全球影坛的《盗梦空间》成功上映,这部兼具视觉震撼力和心灵冲击力的影片一举斩获第83届奥斯卡奖、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土星奖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奖及提名。《盗梦空间》中的梦境与现实之间、不同层级梦境之间的交叉互动,使这部影片无疑成为迄今为止探讨人类梦境最为深刻、最具影响力的影片。2014年,经历了漫长的筹备制作期,《星际穿越》这部科幻巨制与观众见面,这部大投资大制作的影片对克里斯托弗而言无疑是一次全新的题材尝试和巨大的挑战,深奥的天文知识、专业的物理概念、曲折紧张的故事情节、人类和宇宙对照下的生存哲思都使观众不仅享受了一场绝佳的科幻盛宴,也受到了关于集体存续和个体生存的启发,这部影片也荣获土星奖最佳科幻电影奖等十余个奖项及提名。同样在业界获得极高评价的还有2017年上映的战争片《敦刻尔克》,《敦刻尔克》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困境中的灵魂抉择、极端情境下的救赎的故事,一举斩获奥斯卡奖,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原创剧本奖。本文将在概要呈现克里斯托弗电影创作的基础上,以其电影里主要人物形象的“身份”为视点,展现克里斯托弗电影中多重“身份”、矛盾“身份”、谜题“身份”的叙事魅力。

二、克里斯托弗电影中的多重“身份”

对于“身份”的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中叶,社会理论家泰菲尔率先提出了“社会身份”这一概念,研究人的社会群体成员这一身份对其价值观和情感方面的影响;社会学家斯特赖克则进一步研究了个体对社会身份的认同及其产生的互动影响。随着“身份”问题理论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一些文艺创作者也将“身份”问题引入创作之中,通过文字故事、银幕影像来阐释“身份”问题,而克里斯托弗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在克里斯托弗的电影中,不仅能够看到其对“身份”的探讨,而且不难发现导演对这一问题的特别关注和重点强调。

在“蝙蝠侠”系列影片中,克里斯托弗围绕“蝙蝠”,讲述了男主人公布鲁斯从畏惧蝙蝠的孩童到惩奸除恶的蝙蝠侠的故事,鲜明地呈现了男主人公作为普通人布鲁斯和超级英雄蝙蝠侠的多重“身份”。在克里斯托弗的指导下,多重“身份”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限,无论是外形塑造,还是行为习惯,都有鲜明的区别,这种分界还体现在主客观世界的反差中,最能体现自我意识、彰显个人能力的“身份”常常处在“第二位”,是由其他“身份”演变而来的。在“蝙蝠侠”系列影片中,对于男主人公来说,从布鲁斯到蝙蝠侠的“身份”演变就指向了英雄养成记。布鲁斯生活在高谭市,其父母为高谭市的安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在布鲁斯儿时,父母就死在了罪恶势力的暗杀中,而这一悲剧的导火索就是布鲁斯对蝙蝠的畏惧,对蝙蝠的畏惧及其带来的愧疚、自责等负面心理始终伴随着布鲁斯。在成年以后,面对悬而未决的谋杀父母的案件、家族发展的需要和解决高谭市面临的罪恶危机,布鲁斯终于走出了内心的阴霾,在警察吉姆和管家阿福的帮助下化身蝙蝠侠,打击高谭黑恶势力,维护社会和平正义,成为拥有香车美女的富家子弟和匡扶正义的超级英雄双重“身份”的传奇人物。布鲁斯的两重“身份”之间的反差、演变也隐喻着一种人人皆可为英雄的英雄梦想,体现了存在于西方主流价值观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蝙蝠侠”系列影片之外,《盗梦空间》中的处在现实与梦境中的主人公们、梦境与迷失领域中的主人公们,以及不同层级梦境中的主人公都因所处时空的不同而获得了多重“身份”。同时,在现实与梦境的不同时空中,主人公的“身份”也不单一,就影片中的柯布而言,他拥有普通人、探梦者、盗梦者等不同“身份”,其中最为重要、最接近真实的“身份”即为始终处于隐藏状态的盗梦者。在倒叙、插叙及后期剪辑的配合下,多重“身份”的演绎造就了《盗梦空间》谜题般的叙事。

三、克里斯托弗电影中的矛盾“身份”

在克里斯托弗的电影中,多重“身份”常常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在其处女作《追随》及后来的《白夜追凶》《星际穿越》等影片中,矛盾“身份”在交错的时空中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追随》围绕男主人公比尔的追随与被追随展开,借助后期剪辑制作,克里斯托弗在三个不同又相互交错的时空中呈现了比尔的追随故事。按照时间顺序来看,三个不同的时空代表着追随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比尔的“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跟踪他人的落魄作家到结识柯布、生活焕然一新再到彻底落入被监视的圈套并最终成为替罪羊,比尔的“身份”大逆转,从跟踪者成为被跟踪者,矛盾“身份”带来了鲜明的对比效果和反转效果,克里斯托弗在后现代的荒诞叙事和打破时空限制的谋篇布局中,挑战着观众的逻辑思维和传统审美。

在《追随》之后,克里斯托弗创作了同样具有犯罪、悬疑元素的影片《白夜追凶》,将故事的发生背景置于美国阿拉斯加的偏远小镇,围绕男主人公多莫的行动展开叙事。多莫是一名警察,与搭档来到小镇调查一起少女谋杀案,就在多莫找到了破案线索并设局抓捕前夕,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降临到了多莫身上,使他的“身份”由警察转变成了与之相对立的罪犯。在抓捕当天,大雾天气使小镇的能见度很低,恶劣天气中的紧张抓捕使多莫误杀了搭档,而凶手则成为目击者,由此警察多莫和凶手的“身份”和相对位置都发生了转变,试图将谋杀罪行推卸到凶手身上的多莫反而成为凶手施加威胁的对象,在这一“身份”转换的过程中,多莫迷失了自我。在《白夜追凶》中,男主人公多莫的矛盾“身份”以双线并行的方式呈现在银幕之上,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强化了两个矛盾“身份”之间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深化了影片的主旨。在影片结尾处,悔过自新的多莫重拾警察“身份”,并留下了“不要迷失方向”的遗言,小镇大雾中无法分辨凶手和搭档这一事件映射的是个体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中面对选择时的迷茫,一念之间产生的矛盾“身份”也指向了人生道路存在于选择之中的内涵。

在全球热映的《星际穿越》中,克里斯托弗将叙事背景置于未来的地球,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地球人类面临着食不果腹的严重危机,为了拯救人类,库伯等一行宇航员开始在太空探索中寻找土星附近的虫洞,他们希望通过虫洞穿越到更遥远的外太空空间中寻找人类新的栖身之所。探索未知的太空并不是库伯等人面临的最大困难,太空和地球之间巨大的时间差成为他们拯救地球人类的最大阻碍,飞船中的一小时相当于地球上的七年,而自然资源枯竭、缺乏必要食物供给的地球人类无法在数十年中维持生存。正是这一困境,使库伯的“身份”发生转变,宇航员这一“身份”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可,人们希望库伯放弃希望渺茫的太空探索,回到地球成为一个好农民。在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身份”选择中,库伯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其原本“身份”无法得到大众认可,现实和理想之间形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这一矛盾“身份”助力《星际穿越》呈现出了紧张的叙事氛围,也隐喻了矛盾“身份”背后的自我认可和社会认可之间的普遍冲突。

四、克里斯托弗电影中的谜题“身份”

打破时空限制的多线叙事已成为克里斯托弗电影的重要标签,也正是这样的“烧脑”叙事方式成就了克里斯托弗的“谜题风”,“谜题风”也体现在克里斯托弗电影的“身份”设置中。在影片《记忆碎片》中,克里斯托弗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展开男主人公兰纳寻找杀妻凶手的悬疑故事,该片的创新之处在于黑白、彩色影像与多线叙事的结合,如果说黑白影像是按照正常逻辑和时间顺序展开的叙事,那么彩色影像则是打破正常的“非常”叙事,在色彩交错的叙事中,男主人公兰纳的谜题“身份”伴随始终。正如《记忆碎片》的片名所表,患有短期失忆症的兰纳的记忆是碎片式的,他甚至无法记住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关于妻子遇害的记忆也十分有限,只能采用将发生的事情、经见的人和内心的判断记录下来的方式来组合零散的记忆。

影片伊始,黑白画面中兰纳在一个旅馆中醒来,在不断接听的电话中讲述关于妻子被害的记忆和自己内心的痛苦,并由这种诉说开启了黑白影像中的“主观”叙事,从始至终黑白影像呈现的都是男主人公兰纳用受害者这一“身份”所展开的臆测,受害者兰纳始终努力通过记录事件、拼凑记忆来寻找杀妻凶手,并在记忆拼凑的过程中混淆了真实与臆想。与黑白影像交叉出现的是彩色影像,在彩色影像中,打破时空限制的“非常”叙事恰恰呈现出了这件凶杀案的真实面貌,混乱和客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增加了影片的审美难度和悬疑氛围,而最终揭示的兰纳就是凶手的结局也使影片在合理的震惊中画上了句号,直到影片结尾,兰纳的又一“身份”——凶手才浮出水面。《记忆碎片》中的谜题“身份”所引发的思考是个体自我“身份”的认同,当真实的“身份”无法被自己认可时,记忆就可能会成为篡改真相的“帮凶”。

克里斯托弗在影片中对“身份”问题的关注与其谜题叙事相辅相成,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了关于我是谁,我要到哪儿去等关于自我的哲学思考,关于生存真相和自我认知的探讨也成为克里斯托弗电影具有深度审美价值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克里斯托弗谜题布鲁斯
海洋探索改变了人类历史,而这一切始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之前的数世纪 精读
国庆谜题猜猜猜
怪兽谜题
布鲁斯·鲍文
关于鲸的谜题
谜题与真相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学习不是填充碎片化知识
请给我一幅画
小金曼·布鲁斯特:耶鲁领航人
10美元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