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差异角度浅析中英文表达区别
2018-11-14黄灏浩
■黄灏浩
江西省临川一中实验学校
一、中西方基础文化不同,造就了语言表达的差异性
古希腊的思想家认为自然和道德是两个互不相容的原则。希腊文化具有强烈的民主和人道倾向。直到现在,相较于中国文化而言,西方文化也具有明显的自我特性,即强调自我特性、重视个性的培养与发展。
中西方基础文化的不同,造就了其语言表达的差异性。其一,在中文中,常常使用人作为主语;而在英语所属的印欧语系中,抽象性概念常被用来当做主语。比如说,英文会讲“苦难伴随着我”,而这句话在中文中通常表达为“我经历了苦难”。在英语中把“苦难”作为主语,中文里会用“我”做主语。又像是中文中会说“她从没想过他会是个骗子”,翻译成英文,就成了:It never occurred to her that he is a liar.在这组的表达中,中文依然是使用“我”作为主语,而英文中会使用一个抽象概念的‘it’作为主语。
其二,该差异性体现在西方自我与个性发展对于语言的影响。在英文中,‘self’和‘my’都是高频率词汇。中文中,我们日常会说“洗脸”、“吃早餐”、“做作业”,而这些若用英语来表达,就变成wash my face,have my breakfast,do my homework.英文中对于“我的”强调,不言而喻。除了这些惯用词组,还有很多复合词汇中,都会出现self,像是self-reliance,self-protection,self-admirations.
二、思维方式差别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讲究天人合一,具有从多归一的散点式思维方式和形象思维。而西方人习惯于分析事物、抽象思维,重视逻辑推理,常常具有由一到多的焦点式思维。
其一,思维方式对于语言表达的影响最明显的体现在于中英文表达中的意合与形合。中文表达看重意合,即为句中的词语和分句之间不用语言的形式手段连接,而是通过句中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者分句的含义来表达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由于中国传统哲学家强调整体性思维,强调主客体的融合与统一。这种整体观历经了时间的沉淀与升华,使得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现出善于整合的特点,擅长提纲挈领,以纲统领全局的综合思维有事。也正是这种思维方式,赋予了汉语在叙述的过程中会带有模糊性、含蓄性和意合性。因此,汉语在意的并非是分门别类,而是有机统一。正所谓“以神统形”便是对汉语最恰当的形容。汉语中的意合通常会采用关联照应、紧缩句、四字格等手段。关联照应是指不使用关联词,而是通过语言的语境和语言内在联系来体现其句法和语义信息。据统计,汉语中的复合句中,有三分之二的因果句不会借助关联词。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 you sow,so will you reap.)。人不犯我,我不犯人(If others let me alone,I’ll let them alone.)。紧缩句是指将复句紧缩而形成意合句式。所谓“紧”即紧凑,是取消各分句之间的语音停顿,使他们能紧密挨在一起。所谓“缩”,就是压缩,是略去原来分句的一些词语而使得句子更为简约。例如:赔了夫人又折兵(suffer a double loss instead of making a gain)。说曹操曹操到(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四字格简言之就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形式,这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既包括结构严密、不可随意拆分的四言成语,像是“易如反掌”,也包括任意组合而成的四字词组,比如“枯燥乏味”。不管是从语音角度,还是从语法、词汇等方面来讲,四字格对于汉语产生的影响都十分深远。吕叔湘曾指出:“2+2的四音节是现代汉语里的一种重要的节奏倾向。四音节的优势特别表现在现代汉语里存在大量四音节熟语即‘四字格’这一事实上。”在汉语中,有着这样的语言提炼趋势:用四个字的简约形式,去形容包含尽可能丰富的内容。故而,四字格使得语言简练而生动。比如:屡教不改(to fail to mend one’s ways after repeated admonition),牢不可破(to be so strongly built as to be indestructible)。
其二,除了中文注重整体性和句意、而英文注重逻辑和规则之外,思维方式导致的中英文表达不同还体现在时空感知方面。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而中式思维的时空顺序则是着眼于大处,从大见小。因此,中英文中对于地点和时间的表达顺序是完全相反的。在描述时间顺序时,中文为年-月-日(1997年7月1日),而英文的表达顺序为月-日-年(July 1,1997)。而形容地点的时候,中文的描述顺序为国-省-市-区-路-道,而英文的描述顺序则正好相反。
其三,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还体现在对于否定句的回答方式上。在回答否定问句时,中西方的思考出发点是不一样的。英语中,回答是根据答案句的肯定还是否定来决定的。若本身答案是肯定的,则回答“Yes”,反之就回答“No”。而在中文中,回答是根据问句为标准的,若回答是对于询问句的否定,就回答“不”,若是同意询问句的内容,则回答“是的”。比方说有人问:“Don’t you want another cup of coffee?”美国人若是想说还想再喝一杯,就会回答:“Yes,I want.”翻译成中文,就成了“不,我还想再喝一杯。”
三、地理环境影响
中国和英国所位于的地理环境差别很大,地理环境影响到中西方文化,进而对其语言表达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明是以内陆文明为主的,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古中国文明的发达,造成中国长期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这就使得中华文明较为独立,受到外来文化影响较小。中国的古文明起源自黄河流域,也就是传统上的中原地区,这里土地肥沃、地大物博,给古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中国大陆处于北半球温带,临海靠山,西面高东边低,寒暑分明,这为以阳明学说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产生奠定了基础。并且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养育了知足常乐、追求稳定和平的中国人。相比之下,西方文明有很大不同。西方文明源自于古希腊,古希腊近海,周围多山,自然资源较为贫乏,商业活动相对频繁。大海造就了西方人的冒险和进取精神,海外商品和科学信息的大量引进,使得西方人能够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独有的思想文化。
其一,地域文化导致的中英文表达差异体现在对于土地和大海的偏好不同上。因为中国人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时,汉语会形容为“挥金如土”,而英文则表达为“spend money like water”。此外,英文中会有很多关于船和水的俚语,在汉语中则没有对应的表达。比如:“There is a sea of troubles”(真是烦恼不堪),“I see a sea of flames”(我看见一片火海),“be in the same boat”(处于同样的不幸境地)。
其二,这种影响还体现在地域差异导致主要农作物不同,进而语言表达的常用方式不同上。中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的传统主食是大米,所以会有些俗语与大米有关,像是用“生米煮成熟饭”来比喻事情已经做完了,无法再行改变。而在英国,由于地处北温带,其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而畜牧业在英国也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英国人的主食是面包和牛奶,故而会有“earn one’s bread””Don’t quarrel with your bread and butter”这一类的俚语出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英文化差异会导致中英文在语言表达上存在明显的差别,而中英文表达的区别反过来也可以体现出两种文化之间的不同。只有准确的区别和把握住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准确领会英语的是指,实现对英语和英美文化的深度把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若想要成功的实现跨文化交流,不仅要掌握另一种语言,更要深入了解另一种文化。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关系。只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并切实做到,才能使得英语水平有本质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