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院校文化艺术对外交流中的德育教育研究
2018-11-14■郭倩
■郭 倩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文艺座谈会上说,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开放程度日益加深,艺术的对外交流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利于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实现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作为文化中心的高校,更是走在了对外交流的最前沿。当前艺术作为纽带已经成为综合类艺术院校对外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院校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呈现出参与面广、参与度深的特点。近年来艺术类院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涉及音乐、舞蹈、美术、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一方面,教师出国(境)访问、学生出国(境)留学规模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家来华留学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术访问、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成为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的重要纽带;另一方面,全国艺术类院校每年参与的双边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丰富多彩,在各类艺术节、文化展、巡演、论坛等等交流活动中,中国文化艺术通过师生精彩展现,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已然成为艺术院校教育实践的主要组成部分,抓住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的教育阵地,有助于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和政治意识,促进艺术教育和德育相融合。
一、对外交流中艺术院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艺术院校的德育教育方式依然保持着与一般院校德育教育方式的一致性,没有形成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符合艺术生特点的德育教育模式。德育应当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而在文化艺术对外交流中,德育教育常常面临着被忽视、难发挥的窘境。首先,由于艺术院校的专业性较强,在对外交流中更侧重于专业领域而往往忽视了德育教育。其次,艺术生崇尚自由的个性在对外交流中公民意识不强。再次,在对外交流程度、频度不断扩大加深的背景下,各国文化、思想共同呈现、相互交汇,其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因此,以文化艺术交流为路径,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对外交流作为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的路径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首先,艺术本身就具有德育功能。马克思恩格斯曾在许多文艺评论中表达了艺术的德育功能。他们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第4期上发表的书评》中认为,“崇尚真实的伦勃朗式的绘画能将革命派的领导人真实再现……”。实际上认可了艺术家将自己的思想观念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并可以作为宣传和教育的手段,帮助传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其次,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是一种间接性的教育路径。间接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指“教育者的德育意图并不直接和明显,受教育者通过间接途径接受道德教育的教育形态。”第一,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具备固定的场地、时间和教师等教育条件,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授方式。第二,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通常以促进国家、民族之间理解和增进友情为主要目的,活动并不以对学生的德育为主要目标。第三,对外文化艺术交流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德育效果。通过参与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会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意识中。
二、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的德育功能分析
“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大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艺术交流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主动地、能动地接受道德培育,对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建立道德标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提高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道德培育方式,易于吸引学生兴趣
高校传统的道德培育方式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学生实践活动等。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文化素质较普通高校学生低一些,他们往往难以理解书本上的晦涩的知识内容,不仅学生学着吃力、反应缓慢,难以达到启发式教育的效果,同时也打击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而主题教育活动相比课堂教学目的性更强、方式更灵活,但一些高校往往为了扩大效果去强制学生参加,触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使主题教育流于形式、流于表面,最终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文化艺术对外交流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方式,更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艺术类大学生普遍看重自己的专业素质,他们更加热衷于参加和自己专业相关的艺术类活动,如表演类专业的学生更希望站在舞台上展示自我,非表演类专业的学生同样希望自己的专业才能被更多人认可。对于文化艺术对外交流这种具有国际性质的平台,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更高,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其中,这些都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促进艺术教育和德育的融合,实现“德艺双馨”培养目标
德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的真、善、美。而艺术教育也可称为审美教育,以美引善,以美启真,在艺术作品中呈现人们所追求的真善美。由此可见,德育和艺术教育看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领域,方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所追求的目标却是一致的。从古至今,一直有将艺术教育和道德培育相结合的传统,古人将“乐”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也有通过琴、棋、书、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出世的人生境界。
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是连接德育和艺术教育的桥梁。以艺术表演为例,在表演之前通过学习艺术作品学生获取对美的认知。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作为演员扮演着双重身份,一方面受教育者,通过自身角色演绎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另一方面是施教者,通过肢体语言或音乐向观众传达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参与文化艺术交流,不仅能够提升参与者的专业水平,而且提升参与者的道德素养,使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三)达到“知行合一”目的,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培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人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在将道德教育和艺术实践相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大学生的“知行合一”。
文化艺术的对外交流除了相互学习、借鉴,更重要的是展示本国家、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舞蹈专业为例,在对外交流中基本以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作为展示内容,所表达的也是中国人民勤劳质朴、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民族精神是抽象的,但是舞蹈艺术作品可以从面部神态、肢体语言等方面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表达。排练时,学生首先要通过面部神态、肢体语言、服装道具在体会壮族人民的性格和情感,并在此过程中受到熏陶。同学们的表演过程,即是对民族精神、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认知,并指导着演出实践的过程。
三、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的德育教育路径分析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德育教育已有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却不能直接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应用到文化艺术交流之中,而是需要通过对外交流的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研究出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在艺术专业学习中培养国家认同感,牢固学生思想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的德育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前期艺术教育的积淀。中国不乏大量的优秀题材的文艺作品,有充满了中华民族精神气概和爱国情怀的,有体现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也有诉说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等等。学生们在学习这些文艺作品时可以直观地认知祖国,加深对祖国的情感。
1、将革命历史题材加入艺术作品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许多经典革命题材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家用音符描述中华儿女将为争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抗争的历史故事。如演唱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国民革命歌》、《松花江上》、《毕业歌》等歌曲,可以直接感受到革命先辈自己和祖国命运紧紧相连的爱国情感,欲将誓死保卫祖国的革命热情。舞蹈专业通过舞蹈作品则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肢体语言上追溯久远的革命故事,如《八女投江》、《五四五四》、《映山红》等舞蹈剧目,能够使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共共产党带领人民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为争取民主解放、国家独立的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2、将民族文化加入艺术作品中,加强民族精神培养
民族文化犹如一个民族的DNA,是保持民族独立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如《茉莉花》、《刘三姐》、《渔舟唱晚》等歌曲,《孔雀舞》、《鸿雁》、《采薇》等舞蹈,以及埙、笛、琴等传统的民族乐器演奏。从文艺角度来看,中国的文艺作品做体现的民族文化与民歌民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舞蹈戏剧、风俗习惯等联系紧密,“内含的仍是民族的意识、情感、思维、心理、道德观、价值观等等的精神因素”。学生们学习这些艺术作品,实际上就是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建立起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二)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加强大学生使命感,把握实践育人环节
毫无疑问,文化艺术的对外交流能够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教育。对外交流这一隐形课堂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国际性、开放性,是展现自己、提升形象的最佳途径;二是学生作为参与的主体,既担负着演出交流任务,又是德育教育的受益者。将双边文化艺术交流作为一种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交流中的学习、展示上升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树立中国国际形象的使命,将行动升华为思想,能够进一步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
1、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民族自信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在对外交流中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对于参与演出交流、面对各国文化碰撞的大学生这种使命感尤为强烈。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各国都在尽力展示自己国家独特文化的精彩一面,展现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本国文化,是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和欣赏的基础。在这种特殊的压力下,大学生做好演出交流工作、展现中华文化、提升民族自信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2、展现礼仪修养,树立良好形象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艺术的对外交流是进行文明的礼仪修养、树立良好公民形象的有效途径。在交流过程中,一是要培养大学生与国际友人交流时谈吐文明、举止优雅的风范,二是要提醒大学生尊重他国礼仪规范,树立良好的中国公民形象。
3、培养团结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任何活动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团结精神。在对外交流中的参与者在面对国外人员时通常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会得到进一步升华,在此情境下教师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团结协作,学生们会更加深刻体会到凝聚力的重要性。
(三)把握各教育环节的重点工作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做到“课程育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出发,艺术专业课教师的工作目标已不能仅局限在完成教学任务,除了要让学生深入领悟文化艺术瑰宝,学习得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使学生从自身专业学习中获得国家认同感、民族意识,以达到育人、树人的目的。
辅导员在管理、服务环节中做到“实践育人”。辅导员是学生在课堂之外的价值观引导者、思想领航人。在实践活动中辅导员应当引导学生多参与对外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在交流中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形象、建立文化自信。
此外,从教育国际化角度来讲,学校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控好全局,利用本校的地理优势和艺术专业优势,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争取合作、拓宽渠道,增加对外交流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对外交流中来。
从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的角度探究德育教育是一个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在顺应当今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文化艺术对外交流逐渐成为艺术类院校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研究大量的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对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的德育教育的可行性以及教育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究。随着全球化逐渐深入,对外交流活动也会有新的发展、新的形式,德育的方法也需要结合实践工作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使文化艺术对外交流活动真正成为艺术类院校行之有效的德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