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救灾报道中人物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

2018-11-14□李

声屏世界 2018年2期
关键词:茂县灾民救灾

□李 斌

本文截取“茂县6·24山体垮塌”灾情爆发后的一周(2017年6月24日至6月30日)内的相关报道为样本,对其中的人物形象的变化做了追踪分析。这些变化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新时期的中国形象。

救灾是分内之职——日趋真实理性的救援党员干部形象

对于世界人民而言,认识国家形象太过抽象,国家形象由具体来到灾民身边救助他们的人的代表组成。什么是负责任的国家?最大的负责任就是对人的生命财产负责任。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伤害的时候,第一时间派出救助,帮助受灾群众脱离救灾,保护平安,帮助他们重建家园。从这些救助者、救援效率上体会到国家的救助制度的完善,救助体系的健康,国家政治制度的人本主义等抽象的国家形象。党员干部是代表政府前来救援民众的重要个体,救灾报道的人格化转向就包括党员干部形象的人格化。

山体垮塌事件后,习近平总书记立即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组织搜救被埋人员,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防范次生灾害,并妥善做好失踪人员亲属和受灾人员的安抚安置工作。在灾害发生后,国家领导人会第一时间作出救灾批示,受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委派,时任国务委员王勇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率国务院工作组于当日紧急赶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指导“6·24”四川茂县特别重大山体滑坡灾害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置工作,看望受灾群众,慰问在一线抢险救援的工作人员,并通过以《人民日报》为首的权威媒体进行信息发布。在这种报道框架下,党员干部去往救灾现场是一种有明确任务的工作执行,而不是谱写赞歌。一篇《茂县的山体滑坡 副国级为何多次“火速”出差?》报道就指出“王勇多次到灾害现场,因为其还有一个职务——国务院减灾委主任”,没有过分强调他身先士卒的救灾表现,而是强调救灾只是官员的本职工作、分内之职。《四川对茂县山体滑坡救灾再部署:绝不让此次灾害造成新的人员伤亡》报道中,党员干部的形象也更加实事求是,贴近百姓,“茂县所在的阿坝州已成立了心理抚慰、转移安置、丧葬抚恤、群众接待等6个工作小组,组织州县乡村四级工作力量350人,集中应急安置、投亲靠友、分散安置302人,向受灾群众发放生活必需品,保障基本生活需要。”既对受灾百姓提供了信息支持,也向老百姓汇报了自己的救灾工作,体现出政府灾后安置工作的强大执行能力,这才是国际社会认可的有责任感、有执行力的政府形象。

示弱,不妨碍成就伟大——坚强与柔弱并存的军人形象

救灾报道中的军人形象报道成为外媒考量我军战斗力与军民关系的视窗。出现在救灾一线的军人既是救助者,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他们统一行动、听从命令、运作有效、对人民饱含深情,都会在国际视野里被转换成有意义的国家形象。

弱与坚强、恋家与为民本来就不能分开。以往有些救灾报道赞扬个别救援军人知道亲人惨遭掩埋后,“来不及悲伤”就“立即投入工作”,把他不顾家的表现作为优秀品质来宣传。这是把压抑欲求、遮蔽内心当作光荣事迹来宣传。亲人遇难后为什么不悲伤?传统文化本来就十分强调父慈子孝的人伦纲常,有“父母在,不远游”“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毁”的谆谆古训。为亲人痛哭、眷恋亲人是一种正常的情感,面对亲人离去一点也不悲伤反而殊为可疑。垮塌事件报道中,我们反而看到了军人的“柔弱”,“14名亲人失联,19岁军人王昊面对家的方向,扑通跪地,连连磕头,不肯起身。”示弱流泪知道恐惧却挺身于救灾前线的军人才是国家真正的脊梁,传达出了更加强大与可信的国家战斗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大仁、行大义是君子的分内职责,我们往往把救援中对受灾群众的不惜牺牲生命的救助看成分内之事。在救灾报道中强调对救援者生命的(包括对其软弱、悲伤等个人情感)的忽视,有可能引起国际上对我国形象的不恰当联想。伴随着人本意识、生命意识成为我国国家决策话语的关键词,在报道中出现的这些话语都应当关注背后的双重含义,如“无所畏惧”不代表鼓励军人盲目涉险,“决不放弃”不代表军人可以随便放弃自己,“生命可贵”不只是包括灾民生命当然也包括军人生命。军人为灾民奉献生命值得赞扬,但不应把军人的生命押上作为筹码。珍视灾民生命与军人生命不矛盾,展现坚强的军人与流泪的军人也不矛盾。爱惜生命、守护伦理、懂得示弱的军人也是值得尊敬的。在救灾考验每个人的生命观之时,这才是值得维护的最大的生命意识、人本意识。

是灾民,更是公民——更加主动积极的灾民形象

在传统救灾报道中,关于灾民的报道比例很低。灾民往往表现为等待救援的客体或情绪稳定、毫不惊慌的超然主体。灾民们虽痛失亲友,却也没有哀伤,而是积极坚强面对未来,一切都显得“有序”“妥善安置”“安抚”“稳定”。灾民形象反映出的传统救灾话语规定的个人对政府救助的认同与感激的规则。主流意识形态制约下的灾民形象缺乏活力、没有个性,使得我们在救灾报道中长期看不到灾民。面目模糊的灾民形象使得国家形象缺乏承托的基础,悬搁了国际上通过救灾认识中国的路径。

国家形象最终要由丰富的个人侧面来呈现。避免千面一律的叙事,挖掘和探寻更为丰富的灾民形象是呈现真实可感的国家形象的基础。在垮塌事件报道中,出现了不少挑战灾民刻板形象的新灾民形象。《36名亲属在山体垮塌中失联,茂县一电信职工人坚持抢险救援》报道了救援现场的“一个瘦弱身影”,他“带着满脸的疲惫和充满血丝的眼睛,四处奔走确保抢险救援的通讯畅通”。他没有把自己的受灾当作接受救助的理由,而是主动去帮助其他人。在毁灭性的救灾面前,灾民不是逃避远离,而是选择了勇敢的、有担当的面对方式。灾民组成的多元救援群体也不断自救和互救,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万众团结的意志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灾民虽是灾害的受害者,却主动参与救援,履行了公民的职责

救灾报道塑造出的灾民不应是束手无策等待庇护的客体,而应是有尊严、懂感恩、敢作为、能担当的公民形象。在成熟的社会体系中,有自救意识、奉献意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公民的特性。对灾民形象刻板化的抵抗,体现出媒体寻求报道多样化呈现更为丰富形象的努力。通过展现真实、客观、多样化的灾民形象,让世界看到一种灾后精神和尊严重建的美好未来,这才是一个美好的国家形象应有的模样。

拯救灾民,不能只靠血肉之躯——不应被忽视的救援技术形象

救援者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言,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救援力,不仅展示国家对人民的情感,还应展现出国家的技术实力。我国在传统报道救援时,往往会重视人的精神,而忽视了人的救援力的问题。重视了人的传播,不但要展现出他的精神力,而且要展现出他的技术力,构架出完整的国家形象来。传统救灾报道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救援者肩扛手提、凭借血肉之躯的“人肉”“人海”式救援场面,往往给人一种技术落后的印象。

技术的进步才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引入先进技术救灾不但传递出尊重生命的情怀,而且表现出一个技术创新的国家形象。在大力宣传科技创新战略的今天,技术与救灾救援的融合,提供了宣传创新中国的契机。垮塌事件报道展现出了技术救援的状貌,如应急救援队——蓝天救援队加入了救援,报道特别强调他们是一支有着专业设备的“专业救援队”,传统的血肉之躯官方救援传统被技术见长的民间救援补充了。民间救援的技术先进后面站着的是在技术革新浪潮中发展起来的民族企业。他们既是中华民族之间互助友爱奋进精神的化身,也是发展的、创新的中国的象征。

角逐世界强国之林无疑要依靠创新,高新技术是创新的产物之一。我国在救灾技术上有了很多突破,救灾报道可成为呈现技术创新的视窗。受众也从这些报道中,学习到了高科技的救援知识,倾听到了国家创新技术的发展跫音。《解放军报》就报道了黄金部队地质灾害调查分队通过无人机航测进行救援,实现了地质灾害信息第一时间“三维可视化”,增加了救援的科技成分,把技术放在了重要位置。

把人放回到人在自然界应有的位置中去,摆正人和自然的关系。在以往的救灾报道中,人定胜天的叙事话语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操控性,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传递出的也不会是正常的国家形象。在救灾中,救援者个人能力有限的,承认这种有限,承认技术在很多时候比人力、比精神更符合救援规律,能更加切实际地展现出人与技术合一的、比较科学的、容易为世界接受的国家形象。用新的技术代替血肉之躯行使救援之责,是整体救灾理念的进步,提升了救援的效率,保护了救援者的生命,这才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个新型的现代科技创新的中国形象也随之确立起来。

猜你喜欢

茂县灾民救灾
航母救灾
古蜀之源:茂县营盘山遗址
防汛救灾 应急先锋冲在前
灭火救灾分秒不能耽误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一刻不曾停歇的茂县大救援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9岁男孩过生日不要礼物 要给灾民买比萨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党是灾民铁靠山(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