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者: 率性生长的文学力量
2018-11-14杨荣昌
杨荣昌
无论时代怎么更迭,社会如何变化,作为人类心灵重要表达方式的文学,永远会伴随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固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有各自书写和言说的风格,但是作家对于世道人心的探寻,对于人类存在可能性的展望,却是一以贯之的主题,是文学的常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茬茬冒尖而起的文学新人,是这个时代的希望,他们继承着传统,又孕育着新生的力量。近年来,文学界习惯以代际为作家命名,这是一种缺乏严谨科学却又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至少从一个共处时代的美学来看,生长于大致时段的作家,他们经历的世界变局、教育方式、社会关注点都有较大的相似,而这些是构成文学观念的重要背景,因此,从代际的角度来审视文学规律,总结带有某种共性的时代精神,不失为一个有效切入文学现场的视角。
在楚雄文学发展历程中,青年作家是每一个时代的创生力量。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每一次文学观念的更新乃至文学的整体性变革,往往是从青年作家身上开始。从八十年代对社会剧变的共时性感应,到九十年代对社会转型带来的人性律动的把握,再到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自觉转向历史与乡土的抒情,直至第二个十年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学观念,青年写作者都在其中扮演了推动者的角色。他们有着父兄辈作家的历史道义与社会责任,而且在挖掘人性的复杂深度上,体现了更鲜明的文学自觉。今天活跃在楚雄文学界的作家,都是在青年时代就崭露头角并一直引领本土文学潮流的,他们从最初的新星逐渐走向成熟,并成为某种文体领域的代表,除了自身的资质禀赋,对文学之美的执着追寻和对时代主潮的深刻把脉也显得至关重要。
这次入选专辑的几位作者,除了少年成名的李昀璐,其他几位都比较陌生,是典型的新人。从年龄段来看,她们都属于90后作家,且多以写诗为主。确实,诗歌是属于年轻人的,诗情的抒发,诗意的凝练,诗语的锤锻,都需要一颗年轻的心。李昀璐的诗歌承续着中国古典诗的传统,精粹而典雅,追求精神的高洁与语言的蕴藉。自然律动引发的内心感触,犹如微风轻抚荷叶上的露珠,敏感,轻盈,灵动,但又没有那种惯常的悲春伤秋的滥情,而是以一名青年女性丰满自足的内心世界为场域,审视周遭的生灵,表达诗人内在的生命感悟。她体恤每一个生命存在的价值与尊严,从自然变化中寻觅出一种恒定而深刻的哲理,体现对存在之物的提炼与升华能力。时空的转化,古今的沟通,特别是从古典中转化出的新意,使诗歌呈现了这个世界变与不变的本质。苏杨文静的诗歌同样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浸染,伟大的汉语诗歌孕育了灿烂的华夏美学,中国人的抒情、写意以诗歌为载体,将方块字的魅力与丰富含义张扬到极致。诗人回归传统,在意象的选择、语言的凝练与诗意的营构上,都力图呈现一种可贵的艺术张力,可见出年轻一代对于传统美学的自觉追求。田榕的 《春日忆汪曾祺》以戏谑的笔法走进西南联大的历史,重回大师们日常生活的场景,展现了在那个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危急关头,当时最优秀的文化精英如何以他们的方式延续着文明的薪火。诗人内心对历史满怀敬意,书写的主题庄重而严肃,斯人尚在,弦歌不辍,文统未绝,体现了深沉自信的文化情怀。
相较而言,邝启艳的诗风有些特别。她写诗的时间不长,大约一年前,她从滇东北的故乡来到楚雄求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她独具语言天赋的诗作,那是一种与她出生和成长的那片土地有些疏离的美学。那片土地盛产英雄美人,口语诗更是成为一种时尚与标志。如此定义并非不敬,而是说地域特质往往会影响文学风格,对于苦难的坚韧承受,以幽默消解艰辛与不平,是诗人常用的方式。而邝启艳的诗歌起点走的是先锋一路,有较强的语言把控能力,意象跳跃,活泼,转化频繁,织就起一块内涵复杂的语义空间,带来语言的陌生化与新鲜感。她从自我的体验出发,力图透视纷纭离乱的人世图景,以形成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观感。如果注意语言意义的落实,让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都有特指的涵义,从而不使意义的指向落空,她的诗歌将会呈现一种更为明朗而纯净的风格。李应梅的散文弥漫着乡土的气息,善于从身边的细小情节寻找感人至深的文学元素。对父亲痴迷书籍的描写,使得一名没有机会出人头地却敬重文化的乡村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这份热爱延续到了作者身上,形成良性传递的文化基因。母亲对子女的爱,是通过为孩子 “绊露水”等动作来表现的,晨曦中的乡村田野上,一对母女结伴前行的背影,勾起了读者美好的回味与遐想。
从这些年轻作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在率性生长,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和文学信念。无论是返回传统,吸收古典文学精神,还是从西方现代文学中借鉴艺术表现手法,抑或扎根于乡土,感受底层人性之美,都可看出他们对文学魅力的痴心,对汉语表达艺术的孜孜追求。这是一种纯粹的文学趣味,唯有趣味纯正,文风才会沉实,品格才会忠直。这或许可以喻示,年轻一代的楚雄写作者正在冲破艺术表达的局限,逐渐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在中正的文学之路上,阔步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