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视域下行业类院校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群建设
2018-11-14刘略昌
刘略昌
(上海理工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1306)
“双一流”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旨在造就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应用人才。若要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大学英语课程群的改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存在,因为大学英语 “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相较于“双一流”和“课程群”分别拥有1632、1830条文献的火爆讨论(检索时间:2018-7-28),大学英语课程群的研究冷清了许多,目前只有屈指可数的16条文献,研究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存在巨大的反差。有鉴于此,本文选择上海海洋大学这所入选“双一流”建设的涉海院校作为个案,探讨新形势下行业类院校为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而进行的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群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
一、建设基础
课程群是与单门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建设模式,它“以学生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课程群建设是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目标等因素,“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上海海洋大学作为入选“双一流”建设的行业类院校,理应依托“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在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具有学校和行业特色的探索。学校开展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群建设有着扎实的基础。
(一)历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经验积累。学校近几年多次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现行的大学英语分为基础类、提高类和拓展类三大课程群。拓展类课程群主要面向CET—4、CET—6成绩分别高于500、425分的学生,亦即同一年级中英语水平最高的学生群体,以继续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优化拓展类课程的配置是出于新形势下深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建立在历届教学改革经验的深厚土壤中,同时结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校的海洋特色予以细化。
(二)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开设的量大类多。经过对本科生课表的统计,发现可供非英语专业学生选修的英语课有40门。由综合类、技能类、应用类、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组成的大学英语选修课类型多样,如有强化翻译技能的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体现校本特色的海洋英语阅读等。这些选修课丰富了原本相对单一的大学英语教学,给水平较高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和个性化的选择,同时也为拓展类课程群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大学英语教学团队的协同创新传统。不同于专业课,作为基础课的大学英语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因此它更有利于集体备课和协同创新。大学英语教学部定期举行教研活动,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展开讨论。集体智慧在系部工作中体现得尤其明显,获批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系部一贯坚持的集体备课传统。拓展类课程群建设依然秉承上述协同创新传统,但在人员配备上会作出跨学院和跨系部的更大探索。
二、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
教学改革与师资建设并行不悖,因为“教师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群的建设目标有二:一是从现有选修课中遴选10门课程,按照强调外语工具性同时兼顾其人文性的原则,建立一个由语言技能(4门)、语言应用(2门)、文化素养(3门)和小语种(1门)组成的科学合理的多模块课程体系。二是以学生个性需求和学校海洋特色为导向,遵循公共外语教学规律,坚持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齐头并进,造就一支能在教学和教研方面均能发挥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
(一)厘清群内关系,确保各司其职。梳理40门英语选修课,完善由语言技能、语言应用、文化素养和多语言组成的课程模块。技能模块侧重强化学生的听、说、读、译、写的能力,文化素养模块着重提升学生的交际思维和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多语模块旨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海洋大国日本提供一种可能。技能应用模块对应外语的工具性,文化素养模块指向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课程群中同时得到体现。
(二)修订课程大纲,明晰教学旨归。课程大纲是指导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大纲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质量。被归入课程群后,各门选修课要打破原来各自为政的状态,要围绕大学英语拓展这个主题同时结合各自的特点修订大纲。每门课程或偏重外语的工具性或强调其人文性,切入角度虽不同,但落脚点均须指向学生外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三)优化课程内容,添加海洋元素。海洋英语阅读、英语演讲等各门选修课原本有着独立的授课内容,彼此之间没有太多直接的联系。建构课程群时其相关性必须加以强化,其体系性得以凸显。课程内容要加大向海洋元素倾斜的力度,促使更多学生能对海洋文化产生深刻了解,基本能用英语表达对海洋的认知,从而为具有涉海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提升夯实根基。
(四)改革教学方法,引入先进模式。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经历几次教学改革之后,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已基本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技能知识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技能又注重培养语言运用和自主学习能力模式的转变。课程群建设大力推广混合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大力推广EOL网络平台在教学中的使用。
(五)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研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法规政策对大学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此次师资建设一方面要继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准,另一方面通过撰写教研论文来强化教师的理论素养,争取实现教学和科研的互利共赢,即在教学中捕捉研究课题,反过来又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
(六)注重教学成效,关注个体成长。课程群建设关注学生的多元需求和身心成长,在助力学生拓宽知识面和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加致力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其能随时随地选择所需材料进行学习。在授课中拟全面实行学习目标达成度分析报告,使学生能对不同阶段的学习效果有着更加清楚的判断。在教学中加大德育知识的融入程度,力争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能力和道德素养能够同步提升。
三、建设措施
(一)成立团队协同创新小组。打破现有学院、系部、教研室等教学单位划分带来的局限,组建一个由大学英语教学部牵头、同时又包括英语系、爱恩学院和英孚教育教师在内的协同创新小组。协同小组拟由10名教师组成,组长负责教师间的协调沟通,外籍教师教授高级英语听说和应用文写作,中方教师则根据各自专长负责阅读、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
(二)筛选改造现有选修课程。梳理已有的选修课程,根据进一步强化学生语言技能的应用同时又不忽视文化素养提升的原则遴选其中的部分课程,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群的结构框架。除了利用现有的资源,拟从面向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选修课中挑选一部分内容难度相对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对其进行授课重点和教学目标的调整,使之可为公共外语拓展类课程群的建设完善所用。
(三)走访调研部分选课学生。设计既包括客观选择也包括主观回答的问卷,发放到一定范围的学生中间进行调查。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借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形势下学生对当前公共外语拓展类课程的期待认知。除了问卷调查,还拟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代表召开小型座谈会,围绕学生的多元需求和学校的海洋特色展开讨论,重点讨论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共同努力以圆满完成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的教学。
(四)举行若干教学研讨活动。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课程群团队会不定期举行灵活多样的研讨活动。研讨可采用微信群、QQ群等方式进行,并适当邀请学生代表参与研讨。研讨不止局限于某门课程的教学,还拟开展基于课堂、来自实践、结合各门课程教学的教研讨论,以拓宽任课教师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水平,毕竟从事科研是大学英语教师获得高校从业人员合法身份的基本条件。
(五)多方营造外语学习氛围。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活动,继续举办好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英语演讲比赛、“外研社”杯英语写作大赛等重大赛事活动,积极拓展新的比赛项目,如“外研社”杯英语阅读比赛。与英孚教育合作,利用外教资源,开发诸如英语角、万圣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四、结语
“双一流”建设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其中的一个关键任务是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培养机制的改革,都离不开对现有系列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和优化重组。课程群是课程群体的简称,它具有关联性和整合性,就是基于课程间的知识、方法、问题等逻辑联系,“通过对课程的重新规划,设计,填补原先课程间的空白,删除原先课程间的重复,体现群内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意义,并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整个课程群的关系,从而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益”。遵循《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这一全国性的指导要求,上海海洋大学正在探索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内涵丰富、既凸显外语工具性又兼顾其人文性的涉海院校大学英语拓展类课程群,培养一支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均能发挥骨干作用的教学示范团队,从而为“海洋强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和学校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办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