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生产对古筝发展的影响
2018-11-14陈一帆
陈一帆
(湖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6)
在音乐社会学中,音乐生产包括创作生产、表演生产、传播生产等概念。这些概念相互独立、互相影响,一起推动着音乐的发展。教育生产、创作生产是表演生产的前提,设备生产、传播生产又为教育生产、创作生产提供了动力。用音乐生产来分析古筝发展迅速的原因,我们会发现音乐生产对古筝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生产为古筝发展输送大量人才
新中国建立之后,不少音乐类专业院校聘请了一些民间艺人,也设立了古筝演奏专业。这一措施的实施让古筝从民间走向了真正的专业化。教育生产所带来的是古筝的职业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的发展。专业教育的发展也向社会教育输送了大量人才。如此一来,古筝的教育生产就使得古筝教育形成了新的教育系统。不仅从民间走向了专业院校,解决了专业学习者的进修问题,专业院校培养出的一大批古筝教师同时也解决了业余学习者学古筝找老师难的问题。
二、创作生产满足了不同音乐受众的需求
(一)曲目编写结合时代热点。新中国建立的初期,古筝主要存在于民间,用于戏曲的伴奏。古筝的曲目编写创作生产的初期阶段是由赵玉斋先生等大师从民间到专业院校教学,通过对已有的传统乐曲进行改编,创作出一部分传统改良的乐曲。这类乐曲有些源自于河南梆子、山东琴书等,有着一定的听众基础,由旧曲目改编的新筝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不少新的听觉体验。
上个世纪60至80年代期间,民歌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古筝也从伴奏乐器逐渐走向了独奏乐器的道路。这一段时间出现了许多由演奏家改编自民歌古筝曲目,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小小竹排》、《南泥湾》等,这也充分体现了古筝演奏家们善于结合社会热点的优点。这类演奏曲目的产生使得古筝在社会中知名度进一步得到提高。
(二)技法的创新,现代筝曲的创作为古筝乐曲走向国际化打下基础。受西方和当代社会音乐思潮的影响,古筝的演奏技法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庆丰年》这一乐曲开始,在古筝中,左手不再进行单一的揉吟按滑,开始参与旋律的演奏。而左手旋律的演奏大大的丰富了古筝的音乐性,古筝开始有了许多多声部和音,这为新乐曲的写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不仅左手参与演奏,右手的技法也有着飞速的提高。古筝开始从别的乐器中吸收借鉴了许多新的指法:例如古筝中的点指技法源于杨琴演奏法中的轮音;古筝中的快速指序、琶音技法则是借鉴了钢琴的演奏技法。有了这些技法的诞生,古筝的乐曲速度与表现力有着大幅的提升。与此同时,专业的作曲家们也参与古筝创作,在乐曲中创作出更多新的技法如:拍琴,掌击琴弦等。
不同技法的出现带来的元素使人们打破了对古筝的固有印象。现代筝曲的创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定弦”模式。古筝不再是只能演奏单一的五声音阶的乐器,这也为新世纪古筝乐曲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古筝的创作生产开始走向国际化。2009年丹麦作曲家创造出古筝与交响乐队作品《开启》在欧洲的巡演受到了广泛好评。这也说明古筝的创作生产开始与国际接轨,更多的人通过创作生产来了解这一乐器。
三、表演生产使古筝活跃在不同的传播媒介中
创作是表演的前提,它与表演生产有着从属性关系。一件好的作品,要通过演奏家的精心演绎才能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优秀的作品在产生以后得漫长岁月里,不同演奏家不同的诠释,经过社会检验与社会的认定,才能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冠上“优秀”的印记。
古筝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新媒体的发展,更离不开优秀演奏家在不同传播媒介中的优秀演奏。近年来电视媒体也为古筝宣传做出不少贡献,如CCTV音乐频道的《风华国乐》、广东卫视的《国乐大典》等节目都为古筝的表演生产提供了让更多人了解的机会,让观众来检验了创作生产的成果。
四、传播生产使古筝的音乐受众覆盖更广
从20世纪的唱片到磁带,从CD到光碟,从光碟到mp3播放器,再到今天可以随时从手机打开播放音乐的APP,音乐的记录方式一直都在变化着。就传播生产而言,这些变化都使古筝音乐的音乐受众日益增多。在这类传播方式出现之前,古筝音乐的记录只能通过乐谱、音乐受众若想欣赏古筝,也只能是演奏者当面进行演奏,这种传播方式只能使极少的人接触到古筝音乐。在记录方式发生改变,传播生产不断发展的今天,古筝音乐从当初的“遥不可及”变得“触手可及”,人们只要打开手机APP就能进行播放。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就可享受古筝的音律之美。
五、结语
古筝的发展结合时代潮流,有着很强的社会性。作为当下热门民族乐器,古筝的教育生产输送了人才,创作生产反映了社会背景,表演生产的音乐受众逐年增加,传播生产又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停创新。可以说音乐生产对古筝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