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特性对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影响
2018-11-14冯毅
冯 毅
(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6)
中国音乐是人类历史上起源最早的音乐之一。但是钢琴却是舶来品,随着国人学习音乐的热潮逐渐增长,对于钢琴的创作、表演等的要求也在提高,逐步将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钢琴作曲手法相融合。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学校聘请西方的优秀钢琴家来我国进行教学、指导或者选派一些教师出国学习,这些措施都推动了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中国钢琴家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
一、民族文化与钢琴艺术的完美碰撞
属于外来文化现象的钢琴艺术,想在中国长久且焕发强有力的生命力,就必须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特点,传承中国优秀的“乐文化”。中国民族音乐比较完善的体系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悠久,古代的音乐讲究古典美,十分重视它的意、韵,曾有“三日绕梁,不绝于耳”之称。
西方钢琴艺术在于对美的追求和内涵表现上,用一种认真、严谨的态度赋予钢琴新的涵义。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习西方乐派认真、严谨的态度,从学习的初衷开始转变,去领悟钢琴艺术的精髓,改善我国的钢琴作曲技法与演奏技巧;其次,一个钢琴学派的蓬勃发展与其本国文化密不可分。从钢琴传至中国至今已百年时间,前期一直处于对西方钢琴艺术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色彩的模仿当中,直至1915年赵元任发表第一首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开始,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艺术才开始走向成熟,而为钢琴音乐艺术提供丰腴的土壤的正是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韵味被众人喜爱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主要由民族精神与民族音乐元素构成,只有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融合在钢琴音乐作品创作中,才能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音乐艺术形式。而在西方的钢琴艺术中加入民族文化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推动我国进行具有民族风味的钢琴曲创作或对传统乐曲进行改编,拓展其存在形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国的钢琴演奏技巧与钢琴作曲技法,形成兼具西方古典风韵与中国民族色彩的中国钢琴艺术。
二、中国钢琴艺术的民族文化传承
中国钢琴艺术的民族文化传承必须从钢琴作品的创作、钢琴演奏以及钢琴教学三个方向入手,有针对性地将民族文化与钢琴艺术融合,构建自己独特的民族钢琴文化,焕发中国钢琴艺术的生机。
(一)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任何一个国家的音乐都以其文化底蕴为支撑,表现其独特的文化特质。从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道路可以看出:民族化是钢琴音乐发展的趋势。当今时代的中国作曲家,应该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具有民族性质的音乐元素融合与运用至钢琴作品的创作当中,不断探索属于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之路。
首先,必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意指人会受到自然的条件与规律的限制,应当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惩罚,这个思想在如今很多诗歌、钢琴作品中都有体现。和“天人合一”思想相同性质的还有“以人为本”的理念,意指强调团结,注重群体原则。带有“以人为本”思想的钢琴作品也顺应着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潮流逐渐诞生,例如大家熟知的《黄河》钢琴曲,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象征着中华民族,表达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与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共同对抗外来侵略时的团结精神。这种融入民族文化的钢琴作品,能够更好地推动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增强钢琴作品的“中国味”。
其次,要以民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与现实生活贴切的钢琴作品。民族民间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音乐、民间戏曲音乐、民间说唱音乐,其间包涵的丰富且有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可以为钢琴作品提供音乐素材,还原民族本固有的音乐特征。如以民歌为素材创作的钢琴作品中,著名作曲家王建中的代表作《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就是根据传统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和《女孩担水》组合加工而成,表达陕北人民欢迎红军的热闹、欢腾的场景,同时也勾勒出一幅辽阔的陕北黄土高原上人们热情、豪放、淳朴的画面。
再次,要吸取中国优秀的文化—戏曲、京剧的艺术特征。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在民间的影响力巨大,京剧又是戏曲中的“国粹”,所以,戏曲中的节奏、叙事方式、唱腔,都可成为钢琴作品创作的音乐元素。如著名钢琴家倪洪进创作的《幻想—托卡塔》,A段和C段皆是京剧唱腔,而B段则是由具有民族特色的锣鼓声与胡琴声交织而成。
最后,则是改编民族声乐、民族器乐和民间作品,拓展其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丰富且独特的民族声乐、民族器乐与民间作品,可以利用作品中所包含的音乐元素与素材改编成独具特色的钢琴作品,在传承的同时也将民族音乐文化带向了世界的音乐舞台上。
(二)丰富钢琴作品的演奏形式,重视民族性钢琴作品的教学。钢琴演奏和钢琴教学是中国钢琴艺术的两个不同方面,但往往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钢琴的演奏形式一般为钢琴独奏、四手联弹、双钢琴演奏,演奏的也都是国外的作品,形式缺乏多样性。但如将常规的钢琴独奏形式变为民族器乐与钢琴合作,既能吸引演奏者的兴趣,也能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促进钢琴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最早的钢琴教学开始于20世纪的北京、上海,发展至今有100多年,已有若干所设有钢琴教学的音乐学院,但是民族性的钢琴作品仅400多首,而且大多数皆由传统音乐改编而来。由此可见,中国的钢琴教学并没有重视与民族音乐相结合,也没有形成可以供钢琴教学的民族音乐的教学体系。如若想让民族音乐表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就必须树立民族意识,以提高民族自豪感来推动民族音乐的传承;必须制定新的钢琴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增添民族元素,指导学生熟知中国钢琴音乐的准则,让学生有规律可循,从而在民族音乐的学习上给其一种亲切且轻松地状态;必须丰富钢琴教材、课堂教学的内容,建立一套适应于民族音乐传承的教学体系,以西为主,民族为辅,在钢琴教学的过程中传承民族音乐,让中国钢琴音乐与世界音乐接轨。
三、民族性音乐作品的世界性传播
习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民族性钢琴作品的世界性传播是对中国钢琴艺术的民族文化传承,也是对世界钢琴艺术的丰富与完善。
钢琴艺术作为音乐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是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钢琴的文化交流与传承都离不开传播,而传播的进行需要媒介,传播的效果也会受媒介的影响。由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科技技术发展不同,媒介也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不同的媒介发展阶段,传播也会呈现相应的特征,就当前我国民族性钢琴作品的创作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数量少、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其世界性的传播和发展。因此,加强民族性钢琴作品创作、提高作品质量、拓宽钢琴作品的世界性传播途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强化民族意识观念,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在跨国界、跨地域、跨文化的比赛中,鼓励钢琴艺术工作者精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性钢琴作品参赛,向世界展现具有我国民族艺术内涵的钢琴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扩大中国钢琴作品的影响力,拉近中国民族钢琴作品与世界钢琴艺术的距离。通过参加比赛、艺术节等钢琴文化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展现我国融入文化价值观念的钢琴作品,并在活动中与世界性钢琴作品进行对话交流。在交流中体现我国钢琴艺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特色,在对话中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二)加强国内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定期进行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的艺术交流活动。充分利用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在交流中拓展民族钢琴作品的受众范围,让更多的学者认识、了解并逐渐喜爱中国钢琴艺术;在互利的基础上,学习国外优秀创作经验,推广我国钢琴艺术的民族特色;在研究与探讨的过程中,不断挖掘我国的民族文化资源,让中国钢琴音乐文化走向世界。
(三)巧用媒介的“跨越性”、“大众性”、“亲和性”特点,拓展传播途径。目前,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媒介对中西方钢琴文化的交流、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网络的时空跨越性,使各个地域的钢琴文化不用通过人亲自到达相应的地区去了解,各个地域的人,通过互联网可以进行任何地区信息的发布与查询服务,“面对面”的交流。网络的信息传播及时性、便捷性使中国钢琴文化的传播更加具有地域跨越性,不断地借鉴世界各国的精华部分,将本国具有民族特性的钢琴文化传入别国。而网络的大众性、亲和性也极大地推进着民族钢琴音乐的发展,它不再局限于只是那些研究或是对钢琴学习兴趣浓厚的人,受众层次面可以广到任何阶段、任何角色。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艺术学校的教室里,中老年人学习钢琴的人数已经占到学习钢琴总人数的30%,并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在这样一种信息化时代, 可将优秀的民族钢琴作品资源以文本、音频、视频等形式上传于网络,充分运用媒介的便捷性、实现全球资源的共享;也可以开发远程教学,精选优秀教师,合理设置课程,将别具一格的中国钢琴艺术传播至各个地区,实现钢琴文化传播的全面化、系统化。
综上所述,在响应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号召下,创作饱含民族文化的钢琴作品是实现民族复兴,传承与发展中国钢琴艺术的必然选择。当今的世界文化是一种多元、平等的文化,每一个国家的音乐都内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与艺术内涵,明晰地彰显着民族的精神文化与情感。每一个民族都需要不断地发展本民族精神,构建自己独特的钢琴文化,使钢琴艺术承载着民族文化精神与价值。这是民族生存之根本,也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在不断地向世界音乐前进的道路上,要以平等、尊重、理解的态度对待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独特文化,只有在和平、相互学习的时代,才能丰富和完善世界钢琴文化,才能更好地集成与发展中国钢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