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城市闲谈
2018-11-14曹宇辉
曹宇辉
每座城市都有其根和魂,这就是文化。
文化又与发展相辅相承。历史上,楚雄共有四个城市发展较快、文化较为繁荣的时期。一是春秋战国时期,集中表现在青铜文明,尤其是高度繁荣的铜鼓文化;二是南宋大理国时期,城市文化兴盛,楚雄佛教文化由此光大;三是明清时期,佛教文化繁盛,紫溪山一度成为滇中佛教名山;四是当代,尤其是建州60年来,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文化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然而,如此富有底蕴和特色的楚雄城市文化却鲜有人提及。如今旅游业高度发达了,千万里朝发夕至,长假前后,亲朋好友聚会的谈资往往集中在外地、外省、外国的风景名胜区,若不知道几个,说不出点道道,你都羞于启齿或插不上话,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于是眼光一律向外,恨不能游遍世界名山大川,把各地风土人情刻画在脑海里随时信手拈来,侃上一段。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论常住居民还是新近迁入的市民,能说出楚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之子丑寅卯的人不多,熟知者更少,令人遗憾。
记得2005年,我与新婚妻子随散团到海南旅游,同行者中有一个玉溪的文化工作者,其间得知,此前他和几十名同事为玉溪市角逐全国文化名城连续奋战了一年多时间,层层过关斩将,然而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最终没有到来,评委会的解释是欠在文化底蕴上,扼腕叹息之余,他们也认为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的确令人深思,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景观多千篇一律,大同小异,新鲜感和吸引力不强,若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文化张力,不论发展多快,终是缺乏精气神,缺乏支撑,发展后劲不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楚雄市民,我们是自信的,楚雄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彩的城市文化,远的就不说了,单看这60余年,也是有许多东西值得捋一捋的。
1949年12月9日,楚雄县和平解放。当时的楚雄城破败不堪,街道狭窄,房屋破旧,污水横流,经济萧条,城市文化发展滞后。
楚雄城解放时的面貌可见于各种史志资料。其时的旧城原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此后历经兵燹,几度兴废,至解放时尚存的城池门楼,乃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所造,城高二丈(约6.7米),存有大东门、大西门、南门、北门、小东门、小西门六门,城墙周长3.572公里,城墙内外有房建筑面积1.8平方公里。俯瞰城市面貌如龟似竜,有圣洁能免除疾病、瘟疫、预防自然灾害,人们健康长寿,百姓衣食无忧之寓意。城市以观音阁十字街为中心,有东西南北四条正街和20余条街巷,街宽不过5米,巷道宽仅二三米,规划合理,布局紧凑,巷陌连接,曲径通幽。城里没有路灯,民众普遍使用香油灯、煤油灯照明,富户和公共场所多选用煤石灯、汽灯照明,街市小贩和贫穷人家则采用松明照亮,入夜,城中油灯如豆,行人稀疏。龙川江北岸为农田,住户稀疏,江上没有永久性桥梁,旱季架设临时性单人行木桥,雨季则靠木船摆渡,交通极为不便。
楚雄城内星罗棋布分布着457眼浅井,民间有 “掘地三尺,即可涌泉”之说,丰富的地下水系连成了一个庞大的水网,蔚为壮观,令居民自豪,外来者称羡,一度被冠以 “井城”的称号。城南峨碌山漂白凹,泉水质优味甜,居民趋之若鹜,民国期间曾有人靠挑卖泉水为生,以供富户饮用。1947年,楚宁管区司令张仲强用旧钢管引漂泉水进城,是为楚雄最早的 “自来水”,1953年因水源不足而弃用。
旧时的楚雄城很有些自然人文景观。据隆庆 《楚雄府志》载,最早的园林建设始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2年),“筑台凿池,掘泉涌……移亭于兹,豁然开朗。乃集奇花异草于中,以丽其区。施松实槐花于外,以林其地”,此乃城南山下初建南园之记载。至明清时期,私建及公建庭园相继出现,解放前全部荒废。民国初期,曾拓建西山公园(西灵宫一带)、东山公园(祝国寺、准提阁旧址)、先圣公园 (文庙内),至民国26年(1937年)后,公园自然景观均已破坏。鹿城的 “春乐社”“共乐社”,楚雄中学“读书会”“楚声剧社”等民间文艺社团没了固定活动场所,萧索下来。那时,城里仅有民国18年成立的通俗图书馆和民众教育馆,无专有的文化馆站、博物馆、剧团、影剧院和演出团体,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一度匮乏,乡村却似乎影响不大。那期间楚雄县共有各种灯班37个,乡间各庙宇祠堂大都建有戏台以供演出,其中以子午以口夸最多,活动较城里繁盛,遇有庙会,民众汇集,人山人海,演出持续多日还意犹未尽。
解放前楚雄名气最大的自然人文景观当数“楚雄老八景”,明清《楚雄府志》记载为峨碌晴岚、南山雁塔、平山暮雨、北浦朝烟、广严晨钟、莲池夜月、龙岗夕照、沙涧清泉。其以优美的自然景物、深厚的历史积淀、浓郁的时代气息、美妙的诗画意境,数百年来引得无数文人雅士为之赋诗撰文、挥毫泼墨,一度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可惜也在解放前因兵荒马乱没了景致,失了颜色,渐渐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解放后,楚雄生产生活快速恢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1954年,新生的人民政权全面稳固,社会稳定后,楚雄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首先在城西建设了火力发电厂,在中大街、北门街安装了50盏路灯,城市的夜空亮起来了,民众纷纷走出家门来到街上,渐渐形成了晚上到街上逛一逛的习惯,人气便逐渐旺了起来。城市人口渐多,容积不够,城市功能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1955年楚雄县开始分批进行旧城改造,把街面拓宽为七至三十米,新辟了人行道和下水道,改石块路面为混凝土和沥青路面。1956年,又陆续拆除城楼、城墙和城门。70年代开始陆续修建了龙川江桥、青龙桥、马家桥、小河口桥等桥梁,把城市南北连成了一体。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拉开了帷幕,江南江北热火朝天,掀起了一体化发展的浪潮。
水乃生命之源,亦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先决条件。楚雄历史上,无论万家坝古城、威楚古城、德江古城、石桑弄古城,无一不为水事而烦忧,尤其盛极一时的南宋大理国时期之德江古城,竟渴死在龙川江北岸。为解决城市发展用水问题,几代楚雄城市建设者殚精竭虑,砥砺奋进,先后修建了尹家嘴、团山、朵基、九龙甸、西静河、青山嘴等水库,解决了城市供水问题。
城因水而活,因水而美,在水的滋养下,楚雄城从滇中老干旱区的阴影里挣脱出来,孕育了数个绿意盎然的城市景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镶嵌在城水之间。中有龙江公园、桃园湖、孔庙,东有福塔公园、彝海公园,南有雁塔、铜鼓遗址、峨碌公园,西有彝人古镇、观音山、紫溪山,北有太阳历公园、青山湖等。这些醉人的景观散落在城市中,掩映在巨大的行道树下,阳光似乎也变得绿油油的了,爱美的女子出门时也不必太在意包里是否有阳伞,便可婀娜地穿行于大街小巷。
山、水、绿、城、文、园有机融为一体,东西南北中处处有景致,森林、文明、园林、卫生、生态文明、双拥模范城六神兼具,城市由亮到 “靓”,推窗见绿、出门赏景、花开四季、翠绿遍地、“半城青山半城水”的城市格局及融人文、绿色、健康、智慧为一体的城市特色正在形成。
至2017年底,楚雄城市建成区面积在解放时的1.8平方公里基础上拓展了24倍,达到44.5平方公里。如今的楚雄城,已是外来者称羡,居住者自豪的“州内一体化”的核心,正积极融入 “滇中一体化”建设,努力打造 “全省次中心”和 “滇中会客厅”,扎彝族文化之根,筑彝族文化之魂,行走在建设 “中国彝乡·滇中翡翠”的大道上。
城市发展为文化进步提供了物质滋养,文化又为城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楚雄城相继建设了图书馆和文化馆,书香携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文化了人,精气神便起来了,渐渐多了些具有愚公移山精神、工匠精神和钉钉子精神的人。文育了人,文明素质便高了些,某些城市共享单车挂树上等街景在楚雄闻所未闻,狗屎成堆、垃圾乱扔的现象极为罕见;没有什么硬性规定,你过斑马线的时候,车辆会减速缓行或停车让行;曾记得某摄影家拍了一张照片,一女孩跳湖轻生,民警和过往群众立即下水营救,据说这张照片获了个国家级的奖,其实这背后是对楚雄市民的文明素质点赞;无独有偶,去年隆冬时节,一位年轻民警冒着深夜的严寒,脱下所有上衣,温暖了一名婴孩,温暖了微信圈和QQ群,也温暖了这座城市。楚雄加快了创建文明城市的步伐,即将在城市公厕免费投放卫生纸,这本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背后却折射出了良好的市民素质。
城市生活的改善带来了市民业余文化生活的繁荣,近年来业余文艺团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计有402支,平日里自唱自演,强身健体,唱来夕阳,舞送晚霞,乐在其中。大妈们来了,既为锻炼身体也为打发休闲时间;年轻人加入其中,把一天的疲劳烦忧抛到了九霄云外;大爹们也闲不住,吹拉弹唱应和着。最有意思的当数教广场舞的了,多半是小伙子,腰身轻摆,舞步轻盈,惹得那些妙龄女子驻足称羡。
随着专业城市步道的延展,康体事业也悄悄地兴盛起来
凡逢节日庆典必有演出,每个广场都是歌的世界、舞的海洋,把个彝乡妆点得热闹非凡。
2016年,楚雄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顺利通过了国家级验收。楚雄市普查总量为382处,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101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万家坝古墓群、楚雄文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楚雄市国家级文保单位零的突破。争取到专项修缮资金606万元,对 “龙泉书院”“西舍路镇达诺王彩旧居”等文保单位进行了修缮。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楚雄市共采集数据120件,通过省、州认定38件。五是共认定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3项, (其中 “火把节”已申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列入了云南省旅游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30个旅游节庆活动创建名录),命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76名,全市申报建立了传统民族文化保护区4个(其中省级3个、州级1个)。
按照“月月有主题、节节有活动”的总体要求,以组织好楚雄州建州60周年焰火晚会、“彝歌声声”万人左脚舞对歌狂欢及2018年 “火把节”相关活动为重点,深挖本地传统文化和习俗,策划开展好元旦、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文体活动;依托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展示,不断提升、创新、丰富“马缨花节”“樱桃节”“茶花文化节”、彝族 “火把节”等本地特色节日内容,打造全市文化活动品牌,不断丰富群众文化供给,真正让群众“动起来、跑起来、跳起来、乐起来”。
文化逐渐塑造并定格了城市形象,赋予了城市生命,提升城市品位,彰显了城市魅力,中国彝乡、铜鼓故里、茶花之乡等楚雄地理自然、人文历史元素逐步融入到了城市建设中,展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望海走廊”“药王寨”“彝海银滩”等凝结着文化气息,颇有阳春白雪质感的称谓定格了城市景观。而新命名并描述的 “楚雄新八景”,又将从自然景物、人文景观、历史积淀、时代气息、诗画意境等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注解楚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