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戏曲电影《曹操与杨修》:梨园影音 东方神曲
2018-11-14
一、中国戏曲与中国电影的关系
中国戏曲历史久远、源远流长,从萌芽的先秦时期到成熟的明清时期,跨越千年而隽永绵长。电影作为近代舶来中国的外国艺术,自进入华夏大地就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相携融合,创新出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艺术形式——戏曲电影。
新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愈发认识到文化对于国运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大力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文艺的“双创”精神。可以说戏曲电影正是“双创”精神的极佳践行者和实现者,其中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便是这一精神的当下成果。如今,中国电影资料馆旗下影院已将该片列为常演片目放映,从而为中国戏曲电影的保存和传播开辟了新的艺术场域。
中国戏曲与中国电影携手于国家危难、民族危亡之际,在近代中国存亡复兴的历史背景下结下不解之缘,双姝闪耀,以光影与皮黄的艺术神韵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纪录和传播中国精神、中国形象贡献了卓越的艺术力量。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电影即是以戏曲故事为题材的《定军山》(1905)。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以戏曲题材为背景的《生死恨》(1948)。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梁山伯与祝英台》(1953),即以越剧形式拍摄,公映后享誉国际,获赞“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北京等地的电影厂在文化“双百”方针指引下,先后推出多部戏曲电影精品佳作,如《天仙配》《追鱼》《杨门女将》《野猪林》等。之后,1985年开启的中国戏曲音配像工程为戏曲与电视艺术的结缘和融合创造了典范,以影像的方式抢救和保存了大量经典戏曲曲目。
二、戏曲电影化还是电影戏曲化
对于戏曲电影的归属和定性,一直有属于戏曲还是电影之争,到底是戏曲电影化还是电影戏曲化?问题的实质是两种艺术在跨界融合时因范畴和边界问题而产生的类属、逻辑争鸣。
电影的本质一直是有争论性的命题,电影是电影本体的存在和显现,亦或是具“物质现实复原”功能的纪录工具和手段,亦或又是具有传播属性的媒介和载体。看待问题的视点和角度,决定了得出结论的逻辑性和合理性。总之,电影作为一种存在,是具有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文明成果。同理,戏曲作为一种艺术,也可以从本体和形式进行不同思考角度的剖析和确证。因此,我们不妨把电影和戏曲都看作一种价值性的文明成果、文化存在。它们的本质、形式、范畴和边界,既是确定的,又是可以发生互动交融的。因为按照黑格尔总结的艺术发展规律,由象征、古典到浪漫,是依据艺术作用于人的程度和效果来思辨和总结出的。由于艺术作用于人而发生交汇和融合就是正常、合理的艺术现象,符合艺术本质。因此,戏曲电影是一种符合艺术规律和本质的存在。本着艺术平等、学术民主的精神,可以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出发,把它们归属到不同艺术门类中去展开探讨和研究,而不必非此即彼,一定要依对立逻辑将其区隔的泾渭分明,这样难道不会戕害艺术的真谛吗?
同理,戏曲电影也应自动放弃“戏曲中心论”的传统思维和认知,不应把戏曲凌驾于电影之上,不应把电影只看作工具载体和传播媒介,而是戏曲与电影两种艺术的互相借重、有机统一。诚如符号学所论,改编文本与源文本是一种共时性的互动和流变。戏曲电影既要尊重戏曲艺术的核心精髓和韵致,又要将其以电影语言、手法的方式孕育、生成、涌现出来,完成两种艺术的扬弃互补、互动互惠。
中国电影史上,对于戏曲电影,已开创有舞台纪录型、实景演绎型、电视纪录型和最新电影改编型几种类型和方式,分别有代表佳作问世,都是匠心独运的创新之作,为戏曲艺术的保存和提升作出了有益探索,很有启示性和艺术的真理意义。
三、《曹操与杨修》的镜鉴意义
如上所述,这部最新3D全景声《曹操与杨修》,正是秉持艺术融合创新,引入电影技术手段以电影化形式再现而出的戏曲电影。除了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让人们惊艳的正是其将3D技术和电影语言与戏曲有机融合,开拓了戏曲艺术的内蕴魅力,又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艺术范式。
首先,影片继承和发扬了实景演绎型戏曲电影的形式,打破镜框式舞台限制,将戏曲人物和故事嵌入电影时空和场域中,配合全新的服装、造型、美术设计,使影片具有了故事片的外形和气象。没有受限于近年来戏曲艺术讲求的一桌二椅式的简约风格,营造了适度的观赏性,毕竟戏曲艺术要想赢得新时代的注意力这项稀缺资源,需要在意象造型上符合当今的审美潮流和趋势。
第二,影片利用3D技术将立体多维时空效果引入戏曲叙事,力求为二维时空下的传统叙事创造出一种立体化的第三维度时空效应,从而使原本被舞台、银幕艺术限制于座位上的观众可以更加沉浸于情节和美学营造的场景中,更加深度体验到真实时空之外的艺术时空,突破传统二维时空下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给观众以新的体验和认知,正如本雅明论断现代视觉是多重感官的“触觉体验”。
利用3D技术摄制完成的各种景别和人物特写,使时代背景、故事场景、人物表演呈现层次感、真实感、鲜活感,场景和人物表演不再扁平化和平面化,有效增强了叙事和人物的丰满感和生动感,使剧情和人物的悲剧性更加透辟、震撼地展现出来,产生出更加强烈、雄浑的美学效应和穿透力,从而有利于艺术效果和艺术真理的呈现和表达,这是我们对于技术施用于艺术的期待视野。从本片来看,3D技术整体上为影片代入和营造了一种三维时空感,影片的观赏性、娱乐性和互动性较以往戏曲片有很大提升,这是值得肯定的。而为了突出3D效果,编导有意在一些情节点上放大,比如曹操倒酒时将酒洒向镜头,造成直奔观众而来的效果,仿佛是为突出第三根“轴”的效应;另外,设计射箭和飞鸟冲着镜头而来,给观众以三维时空下的视觉冲击,期冀产生一种代入感之后的心理、意识时空,从而产生较强的生理和心理感触,强化艺术效果。编导的初心我们可以理解,但这种设计和方式的合艺术性还值得商榷和思索。因为当下的观众早已在西方大片的视听“奇观”浸泡中形成了对视听刺激的抵抗域,如果不是极为恰当的视听手法,不一定会产生编导期待的观众接受效果。《曹操与杨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故事的妙道之处在二人之间由相惜到斗智,再到最终反目的强戏剧转折与冲突产生的悲剧性及这种悲剧性作用于观众产生的心理体验、心灵震撼和灵魂反思。因此,原故事侧重人文性和反思性,并不是以场景和意象取胜的戏码。也正是这样的缘故,编导在拍摄这部电影时,才勇于出新将3D技术施用于其中,这种创作态度和创新意识值得称道。
第三,搭建实景与程式化表演实现了虚实结合、相得益彰的效果。影片开头利用电影特效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壮阔场面,对于交代历史背景、渲染艺术效果、烘托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对于习惯观看电影大场面、大特效的当代观众而言,实现了戏曲电影的时代感、代入感,让人耳目一新。曹操杀孔闻岱和倩娘一幕,都在真实度极高的室内场景中摄制,且充分发挥了电影手法,让传统戏曲固定视点不再构成限制,在有限空间内完全实现戏曲的电影化呈现,与历史片、古装片的戏剧场景和张力已极相似,精彩性、悬念感、紧张感跃然而生,让古典戏曲曲目在电影手法的演绎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这是传统戏曲和戏曲电影无法做到的,也是只有创新后的这部《曹操与杨修》才实现了的。影片多处注意利用3D技术去创造视觉特效,突破传统戏曲的固定形式,比如飞向银幕观众视点的鸟、泼向观众的酒、俯拍的全景雪景以及多处运用电影化手段再现人物幻觉和心理等。如曹操在郭嘉墓前的幻想,有力表现了人物个性和情节的戏剧性。
第四,该片充分发挥电影手法的艺术效果和魅力,将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演技和演绎进行了电影化呈现和记录。饰演曹操的尚长荣先生已是古稀之年,饰演杨修的言兴朋先生也已步入花甲,1987年两人便联袂奉献了京剧《曹操与杨修》,演技炉火纯青、如入化境。如果按传统戏曲,观众只能在台下固定位置远距离欣赏艺术家的精湛演出,配以叫好声与演员形成互动,无法近距离观看演员的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而演员在戏台演出和面对镜头演出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面对镜头表演,更加考验演员的功底和艺术定力,更能满足观众对欣赏表演的需求,更宜于让演员出彩。在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从不同景别和场景调度设计中欣赏到尚先生架子花脸的表演魅力、言兴朋言派唱腔的飘逸隽永。此外,两人的超拔唱功被影片以全景声技术刻录于电影声效中,与3D技术一起构成了影片的两大亮点。
通过新技术手段的运用,本片极好地突出和表现了艺术的真谛。3D和全景声技术加强了影片外在形式作用于观众心理、意识的强度效应。如开场和尾声部分,曹操两次前往郭嘉墓前凭吊,相同的地点,前场戏中编导设计了曹操臆想中的郭嘉形象从墓碑中迎面而来的情节,3D技术的辅助作用为艺术效果的呈现增色不少,这样才会与后者相同地点的二次凭吊产生强烈的对比效应,悲剧美学效应跃然而出,从而达到艺术的心灵净化作用。
第五,本片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程式化、意象化美学韵致。程式化可谓一种象征型艺术手法,着重表现和传递出的意蕴、意境和美学精神,不追求十分相似,这看似与电影“物质现实的复现”不大相融,但后者并非不可逾越的界限。所谓虚实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间再现的是意境的悠远与绵长,正是这样的虚实相间、以虚写实,不强调充塞、填满和堆砌,正好代表和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华美学精神追求的空灵、意境和“道”之审美追求。片中,两位“角儿”的唱念做打功、手眼身法步通过视听镜语的呈现更传神、更有艺术感染力,让观众更易聚焦“角儿”的演技和演绎、美学意境的传达,而非寻求实物逼真效果作用于感官产生的快感。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正契合海德格尔提出的艺术对于真理的敞开性论断。因为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艺术的完成与实现是需要受众参与的,正是观众的想象补足和感受认知才实现了艺术的真理性价值存在。
所以,即便在当代技术可以达到以假乱真、惟妙惟肖的程度,中国戏曲的“虚”性艺术呈现也应注意保留和进一步提升,故而有人提出片中骑马、扬鞭戏份何不用上真马或特效马以增强奇观性、观赏性,这是没有悟到戏曲艺术真谛和艺术主体性意识的表现。
结语
3D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的推出,是新时代中国戏曲电影结出的最新硕果,继承和创新了传统戏曲电影的发展路径,见证和铭刻了中国戏曲电影化之路的阶段性成果和艺术收获,展现了历久弥新的京剧艺术在新时代与新技术、新手法融合创新、超拔于世的艺术英姿,为实现传统戏曲与中国电影的“双创”、开辟中国特色电影类型片找到了一个足可镜鉴、可资参照的艺术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