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的群像结构与序列
2018-11-14杜萱
杜 萱
(太原学院 科技处,山西 太原 030000)
以群像的方式来进行一个时代或集体的缩影式呈现,是在文学创作中早已有之的人物塑造方式。在近年来涌现的国产电影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一组组的群像,而这种塑造与文学塑造有何异同,中国电影人在群像的结构与序列探索中有着怎样的成就,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一、群像塑造的难点
形象鲜明,完好承担各自叙事任务的群像对于一部人物众多、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电影有着重要意义。但必须承认的是,电影中对群像的处理是极难的,这首先体现在电影的容量上。由于电影时长的限制,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在群像塑造上极为优秀的文本难以被以全本的方式搬上大银幕(而类似的,具有影视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可谓层出不穷),中国电影人在处理长篇文本时,只好或是选择截取原著中矛盾较为集中的一部分,通过放弃全本的展现而削减出场人物,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便是吴宇森的《赤壁(上)》(2008)和《赤壁(下)》(2009)。在两部电影中,三国时期重要战争赤壁之战的人物悉数登场,观众熟悉的如草船借箭、蒋干盗书、火烧赤壁等都得到了展现,曹操、周瑜、诸葛亮等主要人物,以及小乔、鲁肃等次要人物的行为和动机,乃至人物个性也都介绍得极为清楚。为了实现更多的人物之间的互动,电影还加入了部分虚构的情节,如孙权之妹孙尚香卧底曹营,然后和曹军小兵孙叔才之间产生了朦胧的情愫,无奈孙叔才战死,孙尚香将被迫嫁给刘备;又如小乔的爱马难产,诸葛亮帮其接生产下小马,小乔和周瑜为其起名萌萌,并许愿它将永远不成为战马,体现了诸葛亮的多才以及人们对于和平的渴盼,同时也是周瑜对诸葛亮逐渐消除戒心的一种铺垫等。
另一种方式则是删削原著情节,并直接延长电影的长度。而这极容易造成影片过长,对观众的观影造成妨碍,或是最终依然需要为了配合院线需要而进行剪辑,导致情节上的支离破碎。如王全安的《白鹿原》(2012)。在陈忠实的原著中,白嘉轩、田小娥、白灵等人物各代表了一种类型的典型人物,如白嘉轩代表了遵从儒家文化和宗法传统的农民兼地主,他虽然被视为主角,但他并不是一位始终起着主导作用的人物。4个小时时长的电影最终不得不缩减为154分钟,造成了大量关键人物,如鹿兆鹏等人的戏份被删,白灵作为“白鹿精魂”则没有出场。由于电影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田小娥和黑娃、白孝文和鹿子霖之间的感情纠葛和田小娥之死,而与田小娥关系较远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则在电影中匆匆掠过,因此原本以群像给观众带来审美期待的电影被诟病为“田小娥传”。在《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
)等改编自恢宏巨制的电影给观众带来一种新的审美经验的同时,这种“三部曲”或上下篇的模式也对中国电影人有所启发,如胡玫即将启动的《红楼梦》电影,便准备以三部曲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与谢铁骊、赵元等人的系列故事片《红楼梦》(1989)有所区别的,后者共分八部,更接近一个连续剧式影片,而并非一个每一部都有完整的起承转合,可以单独进行欣赏的“八部曲”。胡玫的三部曲尝试,显然考虑到了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以及院线消费方式。其次,在时长之外,电影人还需要考虑如何平衡人物之间的戏份又使叙事不失深度。在杨德昌的《一一》(2000)中,电影分配给洋洋、婷婷、NJ、婆婆和敏敏等家庭成员近乎平均的戏份。由于血脉上的关系,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是自然的,群像的布列是严整有序的,如NJ对洋洋的教育;婷婷在云云阿姨出现以后,对于舅舅和舅妈之间爱情关系的迷惑不解等。杨德昌在电影中以一种极为节制的语气为观众讲述着NJ一家平淡的,看似完满,但各有各的苦恼、脆弱和悲伤的,难以称得上幸福的生活,由此启发观众对婚姻、家庭等问题进行思考。
可以说,要在一部在时长和节奏上都受到颇多掣肘的电影中,完成一组群像的塑造,并使得人物面目各异,甚至能代表不同的人格符号,这不仅是国外电影人的难题,也是中国电影人的挑战。
二、群像结构
群像结构直接关系到电影的叙事结构,正是一个个人物的登场带出了电影的故事情节。在国产电影中,主要有一主多从与无主结构两种模式。
(一)一主多从结构
早在《论语》等古代文献经典中,我们就已经能窥见这种人物塑造结构的雏形。正如《论语》以孔子这一文化巨人为中心,孔门弟子以及孔门外部者为跟从者或孔子形象的衬托者一样,在国产电影中,这种结构也会选择一位中心人物,再由此展开对其他人物的塑造。只是与《孔子》较为单纯的语录记录不同,电影要求一定的、完整的情节性。以许鞍华的《黄金时代》(2014)为例。《黄金时代》是一部关于萧红的传记片,但是电影中的萧红从东北老家一路南下,不断流亡,从哈尔滨到北平,最终病故于香港,她既是陆振舜、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锡金、骆宾基等人物的串联者,又是电影展现鲁迅、许广平、白朗、丁玲和梅志等人物的视角。一言以蔽之,电影强调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相遇”成就了萧红,成就了萧红心中的“黄金时代”。
电影的精妙之处在于在表达上选择了模仿纪录片的形式,顺叙、倒叙与插叙,对白、旁白与独白被进行了混合式运用,包括模拟的亲友访谈、史料式镜头等,让时空不断跳跃,不断将观众抽离出叙事,以一种疏离感将与萧红有关的各个人物带到观众的面前。而人们的回忆主要是围绕着“二萧”分手进行一种类似“罗生门”式的叙述,伴随着这种叙事树立起来的不仅是萧红的形象:内心软弱而又坚强,追求独立但又缺乏自尊,还有其他脱离了文学作品的人物:对萧红颇为不满的许广平,无法摆脱专制的男权思想的萧军,对儿子海婴充满父爱的鲁迅等。在此之外,一个造就了萧红悲剧的时代也在群像中逐渐清晰:世情冷漠,世道混乱,战争来临,人们愚昧保守,女性在这一时代下其生存是极为艰难的。萧红本人的命运是一个特例,但是在群像的推动、影响下,她所走的每一步却又都是观众可以理解的。
(二)无主结构
无主结构不要求一个绝对的主角,多个人物共同支撑起了叙事。这方面以娄烨的《推拿》(2014)较为典型。电影《推拿》选择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以爱情线串联起整个故事:小孔与王大夫是恋人,而小马则暗暗眷恋着小孔“嫂子”,都红则对人们都传说很帅的小马产生了感情,老板沙复明则疯了般地迷恋上了美丽的都红。而在这四个人之外,则引来了带小马去洗头房的张一光和妓女小蛮,以及金嫣、泰来和张宗琪等人物,几乎涵盖了原著中的主要角色,并且人物和人物之间具有强大张力的联系也在此建立了起来。如果说“推拿”直观地让观众看到了盲人们与健全人有所区别的工作,那么用爱情线来让观众看到盲人与健全人类似的欲望和情感,可以说是妥当的。而在人物之间的冲突上,电影展现了盲人和健全人两个群体之间的隔阂、对立,以及健全人世界的丑陋,如王大夫的自残抵债,金大姐造成的“羊肉之争”等,但是却出于多种考虑(包括时长、非职业盲人演员的表现力以及对盲人形象的维护等)删去了沙复明和张宗琪关于推拿中心归属权和领导权发生争执的情节。尽管如此,观众也已经看到了盲人深邃复杂的内心。
与之类似的还有如王家卫的《东邪西毒》(1994)等。在《东邪西毒》中,黄药师、欧阳锋、洪七公等男性角色都有着各自的痛苦过往,他们又因为各自在武林上的地位而互有联系。而女性角色如欧阳锋的嫂子、盲武士的妻子桃花、追求黄药师的慕容嫣、与洪七公有着交往的村姑等,也都各具个性。整体上来说,电影的叙事弱化了情节,王家卫的情绪是发散式的,所有人的出场并不为带出一段故事或一个风起云涌的江湖,而是一种存在主义式的无奈生存,一种“当一个人没有办法拥有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不要忘记”的人生观。
三、群像序列
序列(sequence)关系着在群像中,人物的登场先后问题,这也反映了电影的叙事逻辑。
(一)交织式序列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国产电影采用的是交织式序列。人物基本处于同一个时空之中,因为某种原因而被聚集在一起,在情节的演进中穿插出场,成为格雷马斯所说的主体的帮助者或阻碍者。例如,在《芳华》(2017)中,虽然主要人物是何小萍和刘峰,但是他们的命运转折和文工团密切相关,文工团内陈灿、郝淑雯、萧穗子、林丁丁乃至政委等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命运。如何小萍喜欢刘峰,而刘峰则喜欢并拥抱了林丁丁,遭到了政委的处罚;萧穗子是这段感情的目击者,而她也因此而始终不敢向陈灿表白,最终只能目睹陈灿与郝淑雯在一起;而在女兵的日常生活中,萧穗子实际上又是和郝淑雯、林丁丁等一起排挤何小萍,促使何小萍进一步依恋刘峰的始作俑者;陈灿最先带来了邓丽君的磁带,但是刘峰却成为大家听邓丽君音乐最终的替罪羊。所有人都在文工团这个空间内,保持着各自的心理空间,部分人在加害他人的同时,自己也成为受害者,利害关系与人际交往都呈现交织状态。与之类似的还有吴宇森的《太平轮(上)》(2014)和《太平轮(下)·彼岸》(2015)等,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从互不认识到聚集于太平轮上,又随着船难而走向各自的结局。
(二)连缀式序列
连缀式序列的代表作当属李芳芳自编自导的,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上映的《无问西东》(2018)。可以说,在群像序列的安排上,《无问西东》有着明显的像汤姆·提克威和沃卓斯基姐妹共同执导的电影《云图》(2012)借鉴的痕迹。《云图》被认为“碎片式的叙事,将看似毫不相干,实则相互联系的情节片段组合成一曲乱中有序的‘六重奏’”。而《无问西东》则是一曲“四重奏”。在《云图》中,人物是不属于同一个时空的,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故事二的罗伯特在看到故事一亚当的旅行日记后写下了《云图六重奏》,而故事三的路易莎则在多年以后被这首曲子打动。六个故事共同讲述了不同的个体在面对不合理秩序时的反抗问题。而在《无问西东》中,故事一的吴岭澜是故事二中沈光耀在清华大学的老师,沈光耀在日机空袭中投下的食物挽救了故事三中陈鹏的生命,而陈鹏的朋友和情敌李想则挽救了故事四中张果果父母的生命。四个故事表现了不同时期清华人的节操,以及他们在叩问内心后,对“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的问题的回答。人物所处的时空虽然不同,但是心理空间却是统一的。
群像的塑造并不只是单纯地依次出场、串联或罗列。群像的结构和序列,决定了电影叙事文本的编织。在国产电影中,不乏角色众多,且共同代表了一个时代或群体,或某种抽象精神的人物群像。值得欣慰的是,电影人在力避人物杂乱无序、面目模糊的情况下,在群像出现的形式上,进行了丰富的探索和对国外优秀电影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