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邪不压正》的东方美学意蕴

2018-11-14孙大志

电影文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道义姜文神韵

孙大志

(通化师范学院,吉林 通化 134002)

电影《邪不压正》改编自小说《侠隐》,讲述一段发生在民国初年的颇具传奇色彩的侠义故事。原著被誉为“老北京的哀悼之作”,将民国初年的北京城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与事描绘得细致入微,韵味十足,宛如亲见。姜文改编的电影文本采用了《侠隐》的外在框架,对内容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但是“美人在骨”,电影依然有着小说原著的东方风韵,美而不显,意蕴悠长。在《邪不压正》浪漫狂野的西式外表下,潜藏着丰富的东方美学特征,符合中国受众传统审美意识。

东方美学与哲学系统中,“自然”之美与“神韵”之美备受推崇,二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东方美学视野中,“自然”之美蕴含着“神韵”之美,因此“梅兰竹菊”可为“四君子”,各有品性。东方哲学则涵盖“道法自然”一说,认为事物的本质遵循自然规律。因此,尽管电影作为现代科技发展衍生的艺术,其视听语言却自然而然体现出传统文化中的美态、美感,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电影中的自然环境到内在主旨,都深蕴着东方美学的奇特魅力。

一、表象:东方气象

在《我与老电影》中,姜文曾经说过:“我们拍了很多革命历史题材的片子,很多东西是真实的,是事实、史实,但没找到当时那股劲儿,不像我宁可看资料片,看资料,我从这些资料中可以闻到当时的那股气息,那个人味,那个人当时的状态。”

以此为前提,姜文导演的作品格外注重“神韵”,可以“形散”,但绝不可以“神不似”。在充满暗喻的跳跃式的台词与快节奏的视听语言中,窥见其“神”其“韵”,体味其呼之欲出却刻意隐藏的主旨。观影的过程,就如同解谜的历程,这是姜文导演作品的一贯立场。

作为“北洋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邪不压正》的时间背景被设定在1937年。这一时刻的北平上空笼罩着厚重的阴云,战争一触即发,百姓惶惶不可终日。国恨在其外,家仇在其中,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牵动交织,演奏着一曲急促惶然的乐篇。此时的北平城,早已处处可见“东洋”乃至“西洋”的各色玩意儿。曲折幽深的小巷里行进着吱吱扭扭的自行车;浮动着中式美食香气的食物,摆在学有所成的海归外科医生的餐桌上……这座由宽广的城墙与低矮的建筑群组成的古都,一切都在发生悄然的变化。风雨飘摇的北平黄昏,敲响古都最后的袅袅余音。

尽管姜文导演表示自己想展示的是自己想象中的北平,是故事里的北平,但是依然在各个细节处尽量还原了资料中的北平城。大雪中的北平城,静谧、安详,然而这片静谧不过是血腥杀戮的一抹底色,用以衬托出即将到来的灭门事件的残酷与无情。这一幕也与电影中战前的北平相互映照,看似一片喧嚣热闹,实则暗流涌动。急促切换的镜头剪辑与寓意深刻的语言,秉持着姜文导演一贯的风格:多重寓意,多角度解读。这同样符合传统美学中忌平实、直白,推崇暗喻、类比、留白,保持充分想象空间的风格。

中西方的强烈对比,令影片中沧桑浑厚的北平特征更加鲜明。影片中大片大片密集的青灰色瓦片,它们所组成的屋檐、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工艺的组成部分,是强烈而直观的东方美学符码。

这些连绵起伏犹如青山的瓦片将城市一分为二。瓦片之上,是广袤无垠的天空,是饱含仇恨归国的青年李天然跳跃急奔的自由之地,是西方式酣畅淋漓、浪漫狂野的个人表达,是影片激情恣意的外放式情绪的表露;瓦片之下,则是被院落分割开来的一栋栋房屋,是东方式的坚守晦涩、平和中庸,房屋之内属于个人的空间,是克制,是隐忍,是不为人知的私密。这里出现的关于“瓦片”的东方意象,是老北平城的象征,也是突破阻碍的“阻碍”,挣脱藩篱的“藩篱”,是压抑人性的束缚的象征。

电影之中出现的类似意象极多,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展现在观众面前的,便是这故事里的北平城,一座有着东方气韵之美的城市,以及生活在其中,或远渡重洋奔波至此的人们。此时的北平,是当时整个中国的缩影,北平之美,是中国之美的浮光掠影,也是山河破灭、生灵涂炭之前最后一抹旧中国的余晖。

二、内在:东方神韵

1937年,北平城常住人口一百余万。错综复杂的局势下,是波涛暗涌的“人”的江湖。“江湖”是最具东方神韵的传统文化,是关系、道义等复杂体系的综合。以此为切入点,表现旧传统与新规则、东方与西方、伦理与道德、私欲与公理的冲突及困境,辅以国难家仇、民族大义,汇成了《邪不压正》的内在基调。

(一)关系

在中国社会系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的“讲究”颇多,堪称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学问。“关系”这两个字,浸透在所有人的生活之中,无可回避,纠葛缠绕。注重家庭与家族观念的东方人,往往保持着十分复杂的人际关系。父子、养父子、师徒等,都是这关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以“家”为本,其中的“父子”关系,既亲密又疏离,既依存又对立,此处不做赘述。养父养子,师徒父子,都是在“父子”基础之上衍生的关系。正是因为李天然的师父被屠灭满门,李天然才会避走美国,寻求复仇。后有蓝青峰的“收养”,令李天然这个养子,不得不周旋在复杂的时局当中,窥破谎言,探寻真相,谋求复仇。

(二)道义

道义,“江湖”之中有迥异于庙堂的快意恩仇,讲究个睚眦必报,讲究个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讲究个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李天然将师父的仇怨视作自身的仇怨,选择为“师父”报仇。之后所遇种种,皆因当初拜的“师”,认的“父”。这是《邪不压正》所有故事的肇因和源头,是影片的基础,是东方特有的文化。

医生李天然、房东蓝青峰与女裁缝关巧红,一善“功夫”,一善“关系”,一善执枪,所为(二声)所为(四声),都有“江湖”气,都为自己心中的“道义”。历史背景下的私人恩怨,已不再是单纯地囿于小环境中的恩怨,国恨与家仇相互交织,无法剥离。任何历史时代之中,渺小的个人被裹挟在历史的洪流中颠簸前行。同样,无数私人与个人,最终形成了历史。体现在电影之中,既有个人悲剧命运的悲怆之美,也有回顾历史的沧桑之美。

任侠、道义、江湖、飞檐走壁的功夫、老式建筑、老掌故、老规矩……都在这一座城中,然而,在战争的阴影逼迫下,如水影儿一般散去了。东方之美,美在瞬间,美在破灭之前,美在一切盛放最美好的时刻。当你回想起来的时候,会忘记那胡同儿里的灰尘和脏水横流的臭水沟,只记得那一口羊肉饺子的鲜与美。东方美学是讲求回忆的,讲求破灭的,讲求现实背后的味道的。《邪不压正》带着那股子老北平的风尘,老北平的味道,带着八九十年前的范儿,从旧日光影里缓缓走来。有兵荒马乱,有战火狼烟,有任侠纵横,有血泪泗流。

姜文导演对《侠隐》的改编,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味道的“侠”,他们出没于古风余韵的朝代,或许是贩夫,或许是走卒,或许是屠户,然而,他们胸中有“侠”。这“侠”不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有私心、有鲁莽,甚至有怯懦,然而深存在东方人古老的思维模式当中,存在于街头巷尾耳濡目染之中,不完美,却更真实。它是自然而然,发乎于膺,不可磨灭的精神之美。

猜你喜欢

道义姜文神韵
姜文国:身残志坚 笑对人生
李大钊:播火者的铁肩道义
姜文妻子周韵:刚柔并济“降服”混血继女
课间小游戏
墨舞神韵
石榴:秀美东方神韵
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
风之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