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文本改编策略
2018-11-14白杰
白 杰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图像时代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颠覆了人们的审美方式,直观的视觉图像在传播性上的先天优势,令图像相较于文字更容易让人接受。同时,在商业文化的促进之下,电影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小说改编电影正是对于图像时代的呼应与投射。而文学与电影存在先天的内部关联契合性,从文学艺术中发展成型的叙事学,也在文学对电影的渗透过程中投射过来,同样可以应用在电影艺术当中,只不过电影艺术在视觉上的先入为主与主动表现力,令电影叙事学具有更多层次的维度内容。《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导演李安的最新作品,李安通过本片挑战了传统电影的拍摄与播出方式,浅表层面是在技术上的创新发展,深层次来说是他对于电影语言的深度挖掘。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在看似平铺直叙的“生活化”叙事当中,包含了深刻的反战主题,以及从个人到集体的生命体验的集中书写。解读《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文本改编策略,一方面是解析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转化过程,另一方面也是研究李安的视觉艺术的深层次内涵的方式。
一、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对接
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的对接与结合是伴随着整个电影史发展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为电影作品提供坚实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基础,另一方面还能将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基因转化到电影艺术当中。同时,改编后的电影作品又是视觉化、影像化的文本,是解读与重塑文学文本的一种方式,是拓展文学作品受众范围的良好途径,能够给予曾经对文字阅读望而却步的受众了解文学作品的一种途径。然而,如何将文学作品与电影作品实现完美对接,将平面的小说文本转化成为立体的视觉形象,又是一个长久以来始终被研究的课题之一。
纵观李安导演的作品可以很容易发现,他的作品并不局限于单一类型范畴,始终在不断进行自我导演生涯的突破。如果将早期的“家庭三部曲”看作李安首发其声的文化身份代表作的话,此后的从《理智与情感》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数部作品,都是李安在不同的类型片范畴做出的探索,无论是扎实的叙事文本抑或是卓越的视觉语言,李安始终在推进其创作版图。尤其是《理智与情感》的影像化改编,更是被看作该部经典文学作品最为“东方化”的一次处理,即便是改编剧本班底是彻头彻尾的“好莱坞血统”,李安仍然能从视觉呈现的角度做出自己的独特解读。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李安企图挑战传统电影视觉语言的革命性作品,是通过技术的创新去颠覆传统的电影语言与电影的视觉表现力,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技术探索。《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并不仅仅是电影拍摄与播放的帧数变化,相较于传统的电影作品在一帧容纳了更多的内容的同时,是否能够在艺术感染力与叙事表达力方面有所改变或颠覆,才是该片创作的意义。李安之所以会选择通过改编这部同名小说来完成自己的技术话语创新,归根究底是小说文本的内容与这种视觉创新的叙事内核的契合、对接。小说文本具有独特的生活化叙事方式,看似波澜不惊的文本之下,个人、家庭、集体的多维关系,爱情、友情、反战等多重主题的表述统统潜藏其下。尤其是小说文本从士兵比利的个人视角出发,极为个人抒情式的叙述方式,在该片技术创新的处理之下,实现了情绪饱满的视觉叙事表达,每秒播放的更多帧数,意味着容纳了更多的视觉内容,人物的细微表情统统收纳到镜头当中,人物与观众之间很容易建立起一个有机的共情联系,观众能够时刻投入在人物的情绪当中,设身处地地将自身带入角色故事之中。于是,在情绪化的视觉叙事之下,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实现了对接,平面的文字转化成为立体的视觉影像,《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可能是电影史上第一部如此处理的电影作品,即便是詹姆斯·卡梅隆也曾经只是期待超越传统的播放帧数的拍摄方式,能够带来更具震撼力的视觉奇观而已。
二、视觉反差与叙事冲突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部反战主题的电影,更可以看作是一部渗透着深刻社会反思意义的现实主义电影。虽然影片只是描述了以比利为中心的一班美国大兵在战争中途回国参加演出活动的过程,却将多重叙事内容与主题表述融入了其中。士兵比利在一次突袭行动中,不顾自身安危、违抗命令拯救队友的英勇行为被其他士兵的随身镜头记录了下来,他的英勇无畏点燃了美国人民的英雄情结与热情,瞬间成为“炙手可热”的战争英雄,比利所在的班也因此在战争中途返回美国,一方面接受美国人民对比利等战争英雄的“授勋”,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参加橄榄球比赛的开幕式的演出——一个彻底的商业活动。于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同时具备了两个视觉空间——战争空间与作秀空间:一个是随时可能丢掉生命的危险空间,而另一个则歌舞升平,物欲横流,充满欢声笑语的作秀空间。两个空间不仅是在视觉上截然不同,也对两重截然相反的叙事内容做出了空间区隔。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故事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反差感与讽刺意味。士兵比利前一天还在危险的战场上卖命,第二天则坐在加长版豪华轿车里饮酒作乐,其中缘由正是比利在战场上的英勇行为。而比利等人从战场上的中途折返,只是为了参加一场演出,在镜头和镁光灯的簇拥下完成个人演说以后,就要马上回到战场上继续战斗。空间的变化不仅是时空的转变,同时也使视觉空间的变化与叙事空间同时发生了变化。战争空间中的遍地黄沙的荒芜景象与五彩斑斓的中场作秀空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战争空间的四处扫射的机关枪与作秀空间中燃烧腾空的烟火彼此呼应。士兵在战场上躲避子弹的下意识反应也带到了作秀空间之中,当烟花爆炸的瞬间,比利依旧是下意识的恐惧与躲避姿态,其中的叙事反差与叙事冲突昭然若揭。最为讽刺的是比利等人虽然作为战争英雄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待遇,但士兵们更看重的是否能够凭借这一“成名时刻”获得更为丰厚的金钱报酬——商业广告代言或者好莱坞电影演出机会,这也自然而然引出了一场极为现实的商业谈判,比利等人最终只是商业大佬口中的价值五千美元的战争英雄。
为了凸显两个视觉空间的反差感,影片镜头始终在两个空间切换,安静得只听见风声或是充耳自弹和爆炸声的战争空间,以及充满震耳欲聋的音乐和烟火的作秀空间,镜头切换的过程也代表了比利身心分离的状态。一方面他还没有从长官身亡的痛苦中抽离出来,另一方面现实又需要他投入一场可笑的商业演出。影片在视觉反差与冲突叙事的过程中向观众抛出了问题,究竟比利等人的中场演出是一次奖励,抑或是另一种精神折磨?于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所呈现出来的两个空间都同样扭曲、恐怖,尤其是对于比利来说,虽然作秀空间让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英雄待遇,以及一场虚幻的爱情,但战争对其灵魂的扭曲一刻都未曾停止,他甚至在经历了这次中场表演后更加怀疑现实的一切。
三、情绪叙事的视觉处理
导演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当中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将演员的细微表情完整地呈现在银幕之上,尤其是在每秒120帧的强大视觉表现力之下,观众更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审美体验。利用特写镜头放大表情、渲染情绪的视觉叙事方式,也是导演李安改编原著小说文本的途径方式,原著细致入微的比利的心理描写转化为镜头画面中比利变化的眼神、表情和传达出的情绪。在新技术的支撑下,观众可以对剧情更投入,也与主人公比利产生了更强大的精神共鸣。
故事中的比利曾经是个名副其实的坏小子,他入伍的初衷也并非爱国,而是为了躲避牢狱之灾。在残酷的战场上,他接受了长官的精神洗礼,凭借警觉与机智出色地完成了多次任务,甚至在那次著名的突袭任务当中,成为不顾自身安危拯救长官的战争英雄。于是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比利的英雄形象塑造从一开始就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他为了家人被迫入伍,又在阴差阳错之下被迫成为人们口中的英雄,然而他从内心深处痛恨战争,无时无刻不想离开战场。同时,他对于家的不得回归,又有着复杂的原因,是一种内力与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利对于英雄身份的依赖心理以及B班班长对比利的殷切期望。
无论是战争,还是亲情、爱情、友情主题,小说或是电影都从比利一人角度切入,在几乎是比利独角戏的情况下,所有问题的结果都指向比利一个人的思想变化过程。虽然比利曾经是一名叛逆狂躁的青少年,但始终有着坚定不移的家庭观念,为了姐姐不惜牺牲自己,走投无路的比利唯有依靠入伍来躲避一切。比利经过一段时间的军队生活以后,对于军队的认知有了新的变化,军队既是他的避难所,又是一个不断激发他内心恐惧的地方,伊拉克战场重新定义了他对于死亡和恐惧的认知,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战争并没有令比利变得更加坚强,在演出过程中镜头一次次对准比利惊慌失措的面部表情时,他被战争摧残的心智渐渐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相对于人们眼中及媒体塑造的英雄硬汉形象,比利呈现在镜头中的细微表情变化更像是一个受惊的孩子。当他回到家中,家人却无法给予他应有的庇护,只有受伤的姐姐给予他无私的体谅和抚慰,同样的是,在啦啦队员身上比利只能得到性的抚慰,性感的啦啦队员根本不想去了解比利,在她眼中比利只是一个符号化的英雄,一个有着性感身体的男性而已。于是,最终比利发现自己除了令人备感空虚的英雄头衔什么都没有,家庭无法回归,社会依旧无法立足,脱离了部队和战争英雄光环的他什么都不是,他只能在经历了令人五味杂陈的中场休整以后,重返战场,继续成为一名众望所归的英雄。毫无疑问的是,经历了中场休息的比利已经彻底沦为一个符号化的人,丢失了自我的真实身份,成为他人眼中定义的他者。导演李安巧妙地用镜头放大的电影语言,用情绪叙事的视觉处理方式将比利的个人形象逐渐塑造起来,除了战争给比利带来的精神创伤之外,在比利一次次的惊慌失措的表情背后,是媒体和观众对比利的二次伤害,现实讽刺意义得到了高度凸显。
四、结 语
导演李安的最新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并不能仅仅作为一部技术突破的作品来解读,李安从技术入手对叙事手法的升华才是该片最成功的部分,也是最值得研究的部分之一。如何才能将小说原著的这样一个私人化的故事讲得精彩动人,令人感同身受,镜头特写的人物表情成为情绪叙事的主要途径,每秒120帧,4K解析度的拍摄规格令镜头画面超越传统3D电影,更加细腻、清晰的画面,流动的画面中容纳得更多的内容,都让影片具有超越以往电影的视觉表现力。这种看似取巧的文本改编策略,实际上是导演李安深入研读小说原著文本的创新结果,无疑为今后的小说改编电影提供了大量的有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