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影片中的反智主义倾向

2018-11-14

电影文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伍迪知识分子主义

宋 杨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反智主义”,是站在“理智主义”或“理性主义”反方向的一种意识形态。美国历史学《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的作者理查德·霍夫斯塔特最先提出了“反智主义”的理念,他认为,反智主义贯穿于整个实用性的美国文化之中,深刻反映着政治、商业、文化领域中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的矛盾。广义地看,反智主义是基于不同思维基础上的不同阶层或人群产生的文化分歧;狭义上来讲,反智主义的主要表现是对常理的背离,对社会主流意识的反叛。虽然反智主义在美国民族心态中只是一股暗流,但却时常被利用,被宣传,被描写,被迎合,成为一种美国的文化方向或一种情感取向。因此,反智主义成为排斥知识及知识分子思想倾向的代名词,使“反智主义”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视域。

美国政治反智主义潮流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旨是反对知识、反对课本、反对知识传播者、反对媒体。理查德·霍夫斯塔特认为美国社会存在的城乡文化的对峙、学界精英和大众之间的价值观差异、知识分子上升通道的阻碍、知识分子和学界权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反智倾向的主要原因,也是美国社会知识和人民群众脱离现状的一种必然反应。为此,美国作为世界电影的主要策源地之一,电影文化是美国民众精神层面的重要体现。因此当反智主义倾向已成为美国民众思想的一股暗流时,反智倾向在美国影片中有所体现,也是现代传媒的特征使然。

一、《内布拉斯加》:粗糙封闭的小镇文化

在当代美国,小镇文化与都市文化的对峙,反映出美国社会价值观念的两种根本性的冲突。小镇文化体现的是墨守成规保守呆板,都市文化体现的是敢于冒险勇于创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的对立,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知识及知识者的消极心态。小镇人认为用头脑思考创新没有什么值得夸赞的,而通过体力劳动去创造财富才是最本分的做法。这就是美国的实用文化,而美国实用文化里从来都没有接受过知识和知识阶层。知识分子被看作一小群狂妄自大、恃才傲物、虚伪谄媚的另类,知识分子的教育和技能被看作权力和特权。小镇人认为追求空洞的知识是离经叛道的可笑行为,并且可能会令社会更衰落。因此,站在小镇人的立场上,会认为那些朴素常识和实际操作要比从学校得到的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准确,更高级,人们在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品性、实践能力更适合指导人生。

这种反智倾向在《内布拉斯加》里得到了最典型的诠释。出现在银幕上的80多岁的老父亲伍迪一副颓废、愚钝的样子,特别是当他痴迷于远方的“百万巨奖”而一次次离家出走,他的落魄痴呆简直到了令人厌恶的程度。于是无奈的儿子大卫只好开车送父亲去内布拉斯加。透过儿子的眼睛,观众见证了伍迪青年时代生活过的贫穷落后的小镇,混乱的酒馆,破败的老屋,表情呆滞内心狭隘沉沦的亲友,毫无生趣的氛围展现着典型的小镇特征。在这种成长环境里,挣扎奋斗过的伍迪理所当然地成了大家的笑柄。他参加过韩战(最终精神受到刺激),上过当地报纸的头条(最终受到了国家的冷遇和各种嘲讽),开过汽车修理店(最终被亲友挤垮而穷困潦倒),真诚地爱过(最终娶了自己不爱的世俗女人),在死水一潭空寂粗糙的小镇和斤斤计较的亲友圈里,一心奋斗的青年不得不变得破罐破摔,不得不变成邋遢的酒鬼和贫困的酗酒者。一次不靠谱的“中奖”也就这样成了伍迪生命里的一抹生机,本来以为获奖能成全他关于压缩机和皮卡的梦想,没想到这一切又让伍迪遭受了更大的嘲讽。

为表现闭塞的小镇文化,《内布拉斯加》的导演把大量镜头放在了伍迪的家乡,空旷的野坡、破败的房舍和污秽的酒客,早年的生意伙伴的敲诈勒索,亲友们的集体控诉与索债,酒店里的恶言恶语,就像一些丰富的潜台词,产生出深刻反智化倾向。因此在这部“不露声色、静而不喧”的充满忧郁和愁思的影片里,垂垂老矣的伍迪,暗淡的生存环境,毫无光明的未来,与都市里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争分夺秒的时尚男女,以及由作家、批评家、教授、科学家、律师等组成的高大上的经济文化图景所产生的反比,才是令人深深感伤的原因。据说导演佩恩之所以选择用黑白色拍摄这部电影,是因为他觉得黑白“更有原型和标志性的感觉”。片中的黑白色调肃杀寂寥,暗淡怀旧的风格与缓慢的故事节奏形成了一种回溯往事的沉浸感,精练的对白和臃肿呆板的人群充溢着强烈的下层特征,而这一切,与炫目的3D高科技手段相比,与高成本的电影制作相比,本身也在表达着一种反智倾向。

二、《浮生一日》:底层社会与高科技媒体的话语权争夺

最初制造出“反智主义”现象的是美国的麦卡锡(1950—1954)时代,由于知识分子对社会状况的批评是麦卡锡反感的重要因素,他认为这中间隐藏着巨大的“毁灭性力量”,“反智主义”一度成了美国人自我评估其价值倾向的核心词汇。其结果是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遭受排斥,民众与知识分子之间就有了一条宽阔而危险的鸿沟。从这个角度望去,《同一天的生活》所流露的正是下层民众与知识阶层争夺话语权的舆论导向,它指出了作为下层社会中没有话语权的孤单的个体,如何突破与传媒的距离感,如何用自己的平凡和普通来独树一帜的方向。

两位奥斯卡金像级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和凯文·麦克唐纳舍弃了高科技的电影语言,用号召全球网友通过DV上传自己在2010年7月24日的生活的方法,收集到了80000多个普通人的生活片段,最终剪成了95分钟的电影《同一天的生活》。对这一天的描述是从早晨开始的,无数的脚正在起床,无数的早餐摆放上来,无数份报纸正摊开阅读,无数的奔忙正在开始。一个单亲家庭凌乱的房间,东西胡乱地堆放,男人焚香祷告,儿子心不在焉地敲铃;一个小伙子第一次刮胡子,动作笨拙刮破了皮肤;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正在展示背部长长的刀口,为了安慰丈夫和儿子,她坚持认为自己“一切都还不太糟”;还有正在庆祝金婚的老夫妻,妻子用花束摔打着说了太多实话的丈夫;一个正在拉动石磙子的莫名其妙的壮汉;一个正向祖母倾诉内心苦恼的羞涩青年。在《同一天的生活》里,没有名人的表演,没有上流人士的出场,更没有熟练专业的拍摄角度,镜头里出现的只是最普通的人群和最真实的人生,每个人都在忙着采集食物、吃饭、挣钱和继续活下去,然而这却是最刺痛人心的亲情和爱,这就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励志话语。

《同一天的生活》的丰富性还在于展现了碎片化的底层生活,正是这些零星的、重复的、无聊的,甚至是无奈的生活,清晰地展现出人类在漫长岁月的琐碎、坚忍和等待,和那种“即使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生些有意思的事”的普通人的审美角度。新的一天又要开始,纵有再多的苦难与困惑,面对第二天初升的太阳,人类这个最奇特的生物群,似乎又总能恢复信心,鼓起对新的一天的渴盼。因此,《同一天的生活》用各种简单的手法赞颂了普通人的生存自豪感,在随意的、低成本、粗陋拙劣的记史的同时,似乎又不经意地嘲讽了高科技所代表的知识人士的苍白、单调、平庸、世俗。《同一天的生活》用上万镜头说明,“反智主义”反的不是“智”,而是“有智的人”,其本质就是平民阶层对于精英者的一种“消极、不合理但是激进”的态度。

三、《月升王国》:对知识阶层的智性与秩序管理的强烈嘲讽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的作者余英时认为:“反智论”的核心就是“反智识主义”,它“并非一种学说、一套理论,而是一种态度;这个现象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文化之中”。余英时的论述包括两种主要内容:“一是对于‘智性’本身的憎恨和怀疑,认为‘智性’及由‘智性’而来的知识学问对人生皆有害而无益。”“二是对代表‘智性’的知识分子表现一种轻鄙以至敌视。”概而言之,“反智主义”主要显示为对人的理性能力、智力活动乃至知识本身及其作为特定载体的知识分子阶层的蔑视、抵制与反叛,特别是对由知识阶层掌管的行政文化领域的厌恶与嘲讽,而上述这一切,一直是美国电影表现的内容。

由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执导的《月升王国》(2012)讲述了让人心酸的两个儿童的爱情。但本片真正内涵并没有放在评价儿童的早恋,而是将批判的重点放在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厌恶与对抗。成人世界表面上合理行进逻辑斐然,但他们隐秘的内心世界却混乱矛盾而丑恶无比。《月升王国》中的成年人都有着觉醒的智慧和极度明确的目标,他们以“关爱”和“管理”的理由,坚持让儿童处于成年人的管控之下,可这种控制并非完全出于爱,而是出于成年人与儿童的隔膜与无视。成年人一致认为必须强行分开萨姆和苏西,才能强行维护这个世界所谓的规则。于是,少女苏西的律师父母虽然拥有别人羡慕的事业和家庭,却早已对生活感到麻木而敷衍,两人之间也有着严重的情感隔膜而对孩子完全忽视;与萨姆完全隔膜的养父一直在抱怨着萨姆的种种劣迹,表示再也不想见到他而拒绝他回到家中;呆板的童子军营长官疯狂地维持所谓的秩序,打压儿童的个性,最终却制造一系列的灾难(包括突发的一场洪水);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者更是冷酷变态,完全无视儿童的心理成长特征,甚至要用脑部手术来控制反叛的萨姆,直到将少年逼到雨夜跳楼的地步。这些知识人士所组成的荒谬秩序,不但没有给世界带来和谐与幸福,反而平添了许多混乱和麻烦。当这个世界已雷电交加,被洪水赶到教堂里的人群狼狈不堪时,振振有词的社会福利工作者还在对着怨怒的人群宣扬那些教条的理念,导致少年萨姆一步步走向极端。这一切,都使人产生对知识阶层的反感甚至仇视,也体现了《月升王国》强烈的反智倾向。

对少年儿童的尊重是《月升王国》的又一精华所在,面对这个充满了钩心斗角、欺诈陷害的世界,儿童代表着天真纯洁和与生俱来的对自由与真诚的向往,还有独特的创造力。比如男孩萨姆将他们的私奔目的地改名为“月升王国”,远比叫“32.5度入海处”浪漫有趣;比如萨姆用昆虫和鱼钩做成的耳环,也比成人的珠宝首饰更有创意;比如女孩苏西在私奔时带上童话书和小猫,即使在危险的逃亡途中还给大家朗读童话,体现的正是一种浪漫有趣的生活态度。《月升王国》就是一个“童话的世界”,当月亮升起时,世界变得那么皎洁,山野显得充满神秘。但现实中的“学校教育”“社会化管理”和“科学教育理念”,轻易地毁掉了这一切,这其实就是“高层次思维能力”和“低层次认知能力”之间的较量,也是对教条的知识的最大反讽。

除了上述列举的美国影片之外,《阿甘正传》《我是山姆》《剪刀手爱德华》《在那里》《海蒂》、新版《雾都孤儿》《雨人》等都带有鲜明的反智倾向。当前,美国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分层与二元分割愈加严重,而这正是反智主义大行其道的社会语境。反智主义又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文学批评中所呈现的反智倾向往往表现为对知识和权威人士的嘲讽与厌恶,但由于“反智主义”的思想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政治、美学等多重领域,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所以,对反智倾向不能从价值判断上给予其简单的肯定与否定。但上述美国影片的反智倾向起码说明,任何社会仅有“专家与知识分子”是不够的,还要有一群维护基本人生观、维护正义、维护传统而积极生活的普通民众,才能共同建构起庞大而多彩的人类情感世界,才能使人类生活纷呈异彩。

猜你喜欢

伍迪知识分子主义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看了伍迪·艾伦的食谱,才知美国中产吃这些
伍迪·艾伦妻子:他从未性侵养女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