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不要撬,可以敲

2018-11-14王梦影

杂文月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学校老师孩子

□王梦影

上周,杭州一所中学教室里的“眼睛”火了。3个摄像头每隔30秒扫描一次,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它有思想,能判断孩子究竟是在阅读、看老师、举手回答问题还是趴桌子,甚至能将他们脸上的表情分为害怕、高兴、反感、难过、惊讶、愤怒、中性逐一甄别。每个孩子被记录下来的表现都会被系统打分,如果有学生的不专注行为达到一定阈值,系统会提醒任课老师注意。

这套“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是该校引以为豪的校园“黑科技”,运用了时下最顶尖的人脸识别和深度学习技术。学校的初衷很单纯,不是要监控学生,表情打分也不列入任何能力考核,只希望教师根据“反馈”知道哪个学生需要额外帮助。这些摄像头未来很可能对家长开放,让他们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听起来挺暖心的。

我这一代中学时期共同的噩梦之一是教室后门的眼睛。自习课进行到最后一节,小纸条飞来飞去,抽屉中的零食重见天日,读小说不再需要练习册的掩护,你回过身刚准备和后桌交换一下最新的明星八卦,一抬眼,满面春风僵在脸上——班主任的脸贴在后门的玻璃上,像个灭霸(美国电影中反派角色),带着洞悉一切罪恶的轻蔑笑意。你不知道他是何时潜伏到那里的,但你知道他一个响指就可以让你倒大霉。杭州这所中学的一些同学表示,引入这套系统后,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我觉得不集中就奇怪了:3个灭霸班主任全天无休紧盯,谁敢不集中精神?

我能理解学校的好意。这个时代,不断变革的技术成为教育的“辅助”几乎是不可逆的趋势:大量线上课堂、手机查题软件出现,人工智能教师可能会是下一个风口。事实上,这个学校同时推出了教师语音输入板书的技术,省时省力,我觉得很适合更多学校引入。一个班学生众多,老师很难时刻关注到每个人的学习状态,依靠技术的想法很自然。

只是,这样的好意真是校园需要的吗?

我觉得,父母师长关注我的点点滴滴,是好意。但若他们翻阅我的私人日记本了解我,那就是侵犯了。这样的关心越了界,触碰了孩子不愿意被了解和分析的心思。

在这个技术时代,人类生活的层次日益丰富,需要维护的界限也随之变多。传递细微心思的不再只有纸墨,还有线上平台的自言自语、线上购物的浏览轨迹,以及被无处不在的镜头注视着的我们的脸。

长久以来存在的误区是:孩子是不需要私人的精神世界的。出于安全和教育的考虑,他们的行踪需要时时被掌控,恋爱要被及时掐灭,思想最好定期汇报。对于一些家长和老师来说,爱就是无微不至的控制。

然而,即使物质和心智上不独立,孩子仍是人,拥有每一个人都有的权利。很多隐秘的精神活动即使在未来回看时自己都会觉得害臊,当下也值得被保护、被尊重。

当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露出一个不那么快乐的表情,他敏感的小小世界可能经历着剧烈的青春震动。他觉得难过、倦怠甚至是无因由的不满,没有人有权记录、分析,甚至为此打分。即使这些分数不与任何考试考核相关,注视已经构成了侵犯。

我担心类似系统的推广。如果公司监视每个员工的每分每秒,职场将与监狱无异。如果商场时刻记录分析消费者的表情供售货员参考,无微不至也让人毛骨悚然。

更让我担心的是给表情打分的标准。情绪的价值没有高低,快乐并不天然优越。人之为人,有爱有痛。真正的正能量不是永不烦忧气馁,而是笑过哭过的坦然、一时激越一时低沉的不懈前进、知生活真相仍然葆有的热爱。

有分数就有比较,高分天然更有诱惑力,更吸引人努力争取。我难以想象行为管理的最终结果。一群满脸堆笑,腰背挺直,动作整齐划一的孩子显得十分诡异。青春就是要发发呆,犯犯傻的。事实上,我记忆中唯一一部主角表情不改从头笑到尾的电影是一部关于疯狂玩具娃娃的恐怖片。

当然,这不是说老师和学校就没有权力去关心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有一个自孔子时代就流行的方法他们可以试试:找个安静的环境,和孩子面对面坐下来,开口问一问——我看到你今天好像不太开心,能和老师聊聊吗?

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门都不是用来撬的,可以敲。

猜你喜欢

学校老师孩子
学校推介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