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媒体时代的“蛇尾新闻”探析

2018-11-13钱霜霜

新闻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公信力监督

【内容提要】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自媒体的兴起与发展为公众提供了各种可供狂歡的舆论高地。在舆论场上,热点事件频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前一种舆论热点事件却慢慢演变成蛇尾新闻,而大部分媒体和公众转而赶赴下一个舆论场,继续追寻下一个热点事件。笔者针对这种舆论事件高开低走的趋势,从其演变成蛇尾新闻的过程、表现、背后促成因素以及实质几方面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蛇尾新闻 舆论失焦 公信力 监督 问责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民数量持续增长且活跃度日益提高。在不同的舆论阵地都能看见网络公众们活跃的文字评论在跳跃着、争议着、狂欢着。尤其当网络上爆出一些热点事件,特别是针对负面的非正能量的社会热点事件,网络公众的情绪会因一条寥寥数字的评论突然之间被放大,被点爆,开始争先恐后发出自己的声音,继而在网络上形成一种意见促使舆论大潮的涌动。

而在各个舆论场的隐退、承接、再隐退、再承接的反复对接之中,除了看到的公民们情绪的转换和反复之外,其中更为重要和占主导地位的角色——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新闻报道、引领舆论、转移公众注意这一系列操作中是如何促使舆论热点演化成蛇尾新闻的呢?

一、舆论热点和蛇尾新闻

(一)蛇尾新闻

虎头蛇尾,其义原指头大如虎,尾细如蛇,常常用来形容某事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做事不始终如一。从没想到,这个词可以用作新闻的限定词。将新闻和“虎头蛇尾”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名词——“蛇尾新闻”。顾名思义,蛇尾新闻指的就是一种新闻,开始报道时声势浩大,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效应,但是随着事件的发展和深入,对于新闻的结果或者后续报道并没有给予同等的重视程度,呈现出一种淡化事件、收缩事件的效果。

这里需要引入一个相近的词“烂尾新闻”,因“烂尾的不只是有楼盘,还有新闻”而得名。“烂尾新闻”暂时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不过闻名知意,是指媒体对一些事件的报道,开始时声势很大,但最终对事件的发展结果却不再关注,导致对一个连续发展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有头无尾,无疾而终。烂尾新闻与蛇尾新闻区别之处就在于一个不再关注事件结果,匿于尘埃;一个对事件的结果有所提及,寥寥数语。其他的特点无什么区别,也就是说烂尾新闻的特点也可以适用于蛇尾新闻。

有网友总结过烂尾新闻的几大特点,即“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换句话说,就是当事件发生之后,有关部门发声表态会进行调查但是迟迟没有结果;各个媒体报道多,但是表象多,实质少,并且重复率高;大都涉事部门会选择道歉并表态整改但是事后并没有进行任何行动。

(二)演化过程

这里需要借助一幅图来说明一下由舆论热点演变成蛇尾新闻的过程。

假设将舆论分程度,用1-6级来表示舆论受关注程度,舆论关注程度会随着事件发展的阶段逐步发生变化,分别在萌芽期、发展期、发酵期、回升期、观望期以及沉寂期这六大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的起伏波动。

最初,在事件的萌芽阶段,会以两微一端、知乎豆瓣等新媒体平台为代表的某一个舆论高地上爆出舆论事件,引发少数用户的讨论和跟帖,随着讨论的人数越来越多,事件形成群体效应,被网友搬到各个网络平台,引起大规模的热议,经由自媒体、大V等粉丝众多的意见领袖奔走相告,进行二级传播,各大门户网站,官方媒体开始发声,至此到达第一个舆论高潮,进入到了事件的发酵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发展,官方的调查和回应会掀起网友热议,掀起第二个舆论高潮,也就是事件的回升期;不久之后,尤其当新兴的舆论热点出现之后,媒体开始进行新的议程设置,转移了受众的注意力,此事件的后续报道就石沉大海,鲜有人问津了。这时候事件慢慢地进入了沉寂期,也标志着蛇尾新闻的出现。

去年5月初北影女学生性侵事件是引发一大舆论高潮的热点新闻事件。我们可以从事件开始——事情调查中——事情逐渐隐退几个时期来看这个例子。事件经历了朋友圈截图曝光、当事人微博平复舆情、电影学院辟谣、阿廖沙被描述为有抑郁症病史、阿廖沙师弟实名举报五个阶段。

事件开始于2017年5月10日由微博上的名为“宋泽尘Leslie_AM”的微博账号在凌晨发布了一则微博,举报自己的好友阿廖沙曾遭到自己班主任的父亲性侵。事情爆出后,北京电影学院官微立马辟谣,又因为迫于舆论的压力,于5月10日下午3时,北京电影学院官微再度发声,表示“学校现正组织相关部门对此事展开认真调查,将会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依法依规做好调查工作”,此后再无消息。5月12日晚,自称是该同学同级学生的W在微博上表示自己曾遭到教授吴某、宋某的钱财敲诈。W同学还爆料了文中所述的老师在学校的权力斗争和贪污受贿行为,甚至把艺考合格证公开在社会上叫卖,她还指出有老师曾多次介绍女同学给领导。同时她也呼吁曾同样受教授迫害过的同学可以一起站出来声援。

6月5日10点44分,微博名为@北电侯亮平的博主自称是北京电影学院性侵案中当事人阿廖沙的师弟,其在微博中连续发布了九张截图,实名举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以宋某、吴某为首的教授们多次潜规则女大学生,常年贪污受贿的事实。事件一出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截止6月9日12点26分,其微博转发突破8万次,评论1万余条,点赞接近5万。

而目前的这个事件的后续报道尚无,称其一切均在调查中,北电方面并无正面直接回应,微博名为@北电侯亮平的微博已经清空。而这片舆论场,似乎也没几个战士正在斗争。因为大家的视野已经被6·22杭州保姆纵火案所占据,舆论场悄然迁移,北电性侵案看似暂时“逃”过一劫。

全民狂欢之后,此舆论场安静,之前的微博大V等意见领袖在带完节奏,掀起风潮之后销声匿迹,而大多数网民又再一次赶赴彼舆论场。网民们被议题带走却又不关注事实最后真相,刚好迎合了那些希望此事早日降温冷却的有关团体的利益。舆论浪潮就像一场场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导致舆论遗忘率逐渐上升。

最近看到网上流传着这样的一种言论,网友们是健忘的,就像金鱼,只有七秒钟的记忆。确实,相对于网上浩如瀚海的信息,网友的精力和视野是有限的,他们的视野和注意力很容易就被舆论大潮所带走,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分散给其他。这个时候就需要媒体上场了,来加强对重大新闻的后续追踪和深入报道。

二、促使蛇尾新闻出现的因素

(一)媒体新闻的选择机制

在当下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得注意力者得天下。媒体的竞争也就变成了抢夺公众注意力之间的竞争。关于新闻价值和新闻选择,美国《纽约太阳报》19世纪70年代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曾经总结出一条“达氏新闻定理”——“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媒体的新闻选择会在坚持自我立场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满足尽可能多的公众的需求。要满足大部分的公众的共同兴趣,无非是满足其追逐新奇、反常、刺激等猎奇心理。常常一件热点事件得到大范围重复且深入的报道之后,便会出现一种“报无可报”的状态。就像是再好的美味佳肴也有吃腻的一天,这时候就需要上一道新出炉的菜肴了。为了保持大众的新鲜感,抢占注意力,媒体便需要重新设置新的议题,引领新的舆论浪潮。

同时媒体新闻的选择机制除了媒体自我的价值立场,受众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内部的“把关人”机制约束,可能包括经济利益的约束以及政治要求的把握。国外有个叫曼西尼的学者认为,“报纸文章或电视新闻广播的最后定稿是记者和政治家之间长期协商过程的结果”。一旦遇到重大新闻事件的时候,媒体就需要考虑到事件对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影响,这个时候重新设置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最后,蛇尾新闻的出现与某些新闻媒体以及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主义和职业素养有关。在一些负面新闻面前,总有第三方希望尽快冷却此事,平息舆论,转移公众注意力,这个时候不能排除有些媒体或者从业人员在利益面前屈服,做出妥协,中断某些新闻的连续报道或者深入报道,造成蛇尾新闻。

(二)公众媒介素养

对于绝大部分受众而言,他们会受到媒体议题设置的影响,会受到以大V和影响力大的自媒体为代表的意见领袖的引导,成为舆论阵地的一分子,在群体匿名化的心理之下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意见。但是一旦主要的议题设置者——媒体和意见领袖退出舆论阵地,他们慢慢也会逐渐退出这个舆论阵地,转而追随媒体和意见领袖的脚步去下一个舆论场地。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追随行为,也是由于一种对浩瀚信息选择的无力感所促使的。正如之前提到过的,针对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浩瀚信息而言,大部分受众的注意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再加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交织作用,他们不可能完全接收这些信息并做出反应,因此他们会选择媒体的传播或者群体乃至意见领袖的二次传播。

(三)有关部门问责机制

问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新闻的涉事部门消极对待。遇到这样的事件,涉事部门一招走天下,三十六计,“拖”为上策,向大众积极表态,表示自己将积极调查,收集证据,一旦有了结果必将公开。时间一长,就会有新一轮的热点事件发生,这次的事件便会慢慢从网友视线中淡去。而这些热点出现的日子,也被西方危机公关人士称为是“埋葬坏消息的好日子”。这个时候,就算媒体想要追踪报道也是报无可报,导致新闻烂尾或者蛇尾。

(四)新闻行业监督机制

我国新闻行业的监督机制并不完善,新闻舆论监督法律机制尚不健全;新闻行业自律机制尚未形成;新闻从业者职业素养失范;缺失社会大众对新闻行业的监督机制。没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就导致烂尾新闻、蛇尾新闻频出,同时还缺少对烂尾新闻和蛇尾新闻的管理。

三、实质:蛇尾一时,不代表蛇尾一世

蛇尾新闻貌似被大众遗忘了,其实并没有,这段记忆已经牢牢刻在他们的脑海里。一旦遇到类似事件的发生,就会调出他们当时被转移的记忆,这时候他们会回过头去查看当时的新闻,发现并没有得到满意的明确的结果。“旧闻”的尚未解决加上“新闻”的频繁出现,累计的情绪就会造成一个“井喷”现象。蛇尾新闻层出不穷,长此以往,会导致媒体公信力的下降、权威性瓦解。传媒监督功能的缺失更会妨碍社会的有效治理,降低社会运行效率。

四、结语

引用《琅琊榜》结局的一段对话:“风又起了。”

“这里的风什么时候停过。”

每一次蛇尾新闻的出现都是下一次舆论浪潮的开始。

蛇尾新闻的频繁出现,并不完全是媒体的责任,但是从媒体的角度,从新闻专业主义来说,媒体有责任有义务为公众提供最完整最客观最准确的报道给大众。而不是在利益或者权力的驱使之下,通过设置议程提出新的热点,引导新的舆论转移公众的注意力导致舆论失焦。

因此,对于重大舆论事件的后续报道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媒体应该要在后续报道上加强力度,减少蛇尾新闻和烂尾新闻的频发率。同时,还需要健全相关部门的问责体制、新闻行业的监督机制、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以及媒体从业人员的新闻专业主义和职业素养,数管齐下,维持好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代丽丽.断头新闻的实质与原因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4(03) .

[2]陆高峰.烂尾新闻与蛇尾新闻[J].青年记者,2010(05) .

[3]雷钟哲.“断头新闻”也是“空谈”[J].新闻战线,2013(02).

[4]白靖利.莫让舆论热点成为“断头新闻”[J].中国广播,2012(12).

[5]王建珂.新闻烂尾,媒体有责[J].青年記者,2015(02).

[6]王菲.从“烂尾新闻”看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J].今传媒,2013(11).

[7]冯莉、夏其乐.烂尾新闻: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媒介奇观[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07).

[8]蔡礼建.互联网时代“烂尾新闻”成因中的媒体责任——以2016年主要“烂尾新闻”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01).

[9]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3).

[10]霍晶莹.烂尾新闻:舆论与责任方的角逐[EB/OL].新华网,2016(05).

[11]尉森茂.北京电影学院性侵案始末!如果举报属实,真相将令人咂舌![EB/OL].网易号2017(06).

作者简介:钱霜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

编辑:长 青

猜你喜欢

公信力监督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自媒体时代再论纸媒公信力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调查与思考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绩效监督:从“管住”到“管好”
监督宜“补”不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