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势法

2018-11-13邓备

新闻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光棍节名人选题

具备出色的选题能力,既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也是传媒行业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一个精彩的选题,更容易被媒体领导批准通过,允许记者进行采访报道,从而使得选题有机会在媒体上“亮相”,呈现在受众面前,同时,该选题也更有可能在浩如烟海的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赢得受众的关注。对于刚刚从事媒体行业的“新兵”或者基层媒体新闻工作者、通讯员等群体而言,寻找适当的选题往往是他们首先面临的一大障碍。对于资深记者而言,选题的重要性同样不能低估,因为在同行竞争中,“低端拼写作,中端拼采访,高端拼选题”。①

本文基于新闻价值的要素,从时间、事件和人物这三个角度,介绍寻找新闻选题的一种方法——借势法。

一、“借时”

在构成新闻价值的几要素中,排在首位的是时效性(又稱时新性)。这个“新”,除了内容上的新颖之外,也包括时间上的新鲜。因此,时间是新闻媒体特别关注的一个方面。正因为如此,各种节日、假日以及特殊时间点也就成为我们寻找新闻选题的一个切入点。

比如,5月20日原本只是一个平常的日子,由于它的谐音“我爱你”,“520”就成为年轻人特别重视的一个特殊日子。每年的这一天,情侣们的表白、“秀恩爱”等活动往往成为众多媒体报道的重点:男生摆蜡烛表白 女生还未到就被学校看门阿姨浇灭;大学生“520”摆鲜花烛光告白遭“绝情”保安一锅端;“520”表白日成都共有1512对新人登记,等等。

又如每年的11月11日,同样也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经过媒介的传播,这一天逐渐在年轻人中演变成了光棍节。精明的商家将这一天变成了购物节。每年,围绕光棍节和购物节,媒体都会有大量报道:大学生“光棍节”流行“微表白”(《中国青年报》2011年11月17日);“光棍节”:以消费减压的“伪节日”( 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11月11日);光棍节,热闹与喧嚣的背后(《河南日报》2013年11月11日);给光棍节网上购物提个醒(《经济参考报》2014年11月5日);从光棍节到全球最大网络购物狂欢(《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1月12日)……

翻开日历可见,一年当中,各种节日、假日、纪念日名目繁多,其中大多数都可以作为我们选择新闻题目的依据。借助于“时间”,能够极大地丰富和扩大我们的选题范围,并且使得我们的报道能够在众多报道中“冲出重围”,吸引更多受众关注。

二、“借事”

热点事件,是我们寻找新闻选题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一个事件,能够成为热点,自然有它的理由。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该事件的发生地点距离媒体所在区域遥远,也不妨碍我们在当地寻找类似事件,进而抓住受众眼球。

2015年国庆长假期间,有外地游客在青岛一家烧烤店用餐,结账时发现一只虾居然卖价38元。“天价大虾”一经报道,立即成为轰动一时的热点事件。随后,许多媒体合情合理地“蹭热点”,对当地类似情况跟进报道。短短的时间内,国内一批“天价”事件被媒体曝光,如:《广州日报》记者调查了当地的海鲜市场,发现“广东天价虾贵过青岛大虾:最贵上百元一公斤”;中国网报道了三亚出现“天价扇贝”;《现代快报》披露江苏无锡一家酒店出现“天价话梅”。

2016年,山东临沂考生徐玉玉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她在接到骗子的电话后,近万元学费被骗走,含恨离世。此事经媒体报道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山东省临沭县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宋振宁遭遇电信诈骗,不幸离世,也借助于“徐玉玉”事件的热度,被媒体报道并再次激起社会强烈反响。当年发生的多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震惊全国,成为2016年度中国网络安全大事件。

接近性是新闻价值的又一核心要素。媒体报道的内容,与受众在地域或心理上接近,显然更能打动受众。在借助热点事件进行选题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对热点事件进行接近性处理。所谓接近,除了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之外,还包括心理上的接近。在选题的时候,尤其要重视后者。

三、“借人”

在判断一条新闻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中,“显著性” 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显著性”在西方新闻学中,被直接称为“celebrities”,这表明名人是新闻关注的重点。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由此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实现了本土中国科学家在诺贝尔奖自然科学领域零的突破。②国内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屠呦呦一举成名。

一些网络媒体反应非常迅速,它们将关注点转向屠呦呦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就读的母校。比如,市民带孩子到屠呦呦故居拍照留念:希望沾沾喜气(中国新闻网,2015年10月6日);探访屠呦呦高中母校:与学校有联系 一直很低调(中国新闻网,2015年10月6日);屠呦呦旧居被改造成高档商品房标价1.5亿元(澎湃新闻,2015年10月7日)。

屠呦呦的旧居、母校,在她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并没有进入公众的视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立马成为名震全国的明星科学家,一举一动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因此,尽管没有直接采访屠呦呦本人,但是,旧居、学校由于和名人有关,也就容易受到大家的关注。

在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以“屠呦呦”为题名进行搜索发现,在2002年、2010年,分别只有1篇报道;2011年有40篇报道。查看报道后发现,2011年,屠呦呦获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当年40篇报道的时间点都在她获奖之后。2015年,报道数量猛增到165篇,绝大多数报道的时间也是在她获得诺贝尔奖之后。

还有一个案例是某艺术学院的学生葛宇路。他找到地图上的空白路段,贴上自己的名字“葛宇路”作为路牌。随后,北京一条无名的道路竟以“葛宇路”被高德地图等地图收录。2017年,一篇《如何在北京拥有一条以自己命名的路》的网络文章,让葛宇路的行为艺术和这条道路闯入公众视野。籍籍无名的葛宇路变身网络上的“名人”。围绕葛宇路及其做法,部分中央级和省级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葛宇路”当然可以是艺术(《中国文化报》2017年7月14日);城市治理中还有多少“葛宇路”?(《北京日报》2017年7月26日);一场不该发生的地名风波(《中国社会报》2017年8月1日);“葛宇路”的延伸话题(《辽宁日报》2017年8月8日)。

这两个案例,印证了新闻教科书中的公式:名人+平常事=新闻;普通人+平常事≠新闻;普通人+不平常事=新闻,名人+不平常事=大新闻。

名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普通人一旦成名,他(她)的身上就具有了对公众的天然吸引力,再普通的事件,与名人相关,都具备一定的新闻价值,“借人”由此成为记者选题的重要方法。

简而言之,借势法是寻找新闻选题的一个好方法。在借助时间、事件和人物来找新闻选题方面,行业中有过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也是我们今后在选题的时候应该继续高度关注的方向。合理利用这三个角度,能够有效拓展我们的选题视野,提高新闻报题的通过率,增加新闻作品的“能见度”,最终有利于扩大作品乃至媒体的影响力。

注释:

①吴晨光.瞧,好选题在这里![DB/OL].http://www.southcn.com/nfdaily/media/cmyj/06/05/content/2009-01/23/content_4864634.htm

②刘仲华、商璐.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N].人民日报,2015-10-06(1).

【本文系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CSC201700850007);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YZWH1612);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项目(WLWH16-25)】

作者简介:邓备,博士、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光棍节名人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舔名人
名人摔跤后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光棍节
你不可不知的中外名人
名人書系列
脱光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