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8-11-13刘利
刘利
摘 要:做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研究,不仅可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为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带来帮助。文章先对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进行分析,之后对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予以探讨,希望能够为实现初中数学创新教育目标带来帮助。
关键词:初中教育;数学;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數学不仅要完成基础知识教育,还要做好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这是实现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的基础措施。从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行为来看,很多教师都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不足,究其原因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分数论,让知识教育占据了课堂主导地位,以至于初中数学行为出现了厚此薄彼的行为。为了实现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育目标,做好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研究势在必行,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一、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学科,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更是实现学科价值的关键性举措。数学作为科学学科,其知识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其是古今中外学者在自己创新思维的指导下,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探索和求证而得出的,所以数学学科就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温床,相比于其它学科而言,数学学科是最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堂,所以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予以培养和锻炼,以帮助他们实现全面素质发展,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二、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一)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其很多知识都是在质疑中所推理、求证得出的,所以说质疑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素养,其也是推动数学学科进步的重要动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材当中的知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语言提出合理的质疑,然后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对质疑的分析和探究,得出最终的正确答案,以此来帮助学生在完成数学知识学习的同时,实现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学习时,就有学生对判定条件提出了质疑。为此,教师专门邀请该学生上台讲述他提出质疑的理由,并让他进行论证。然后,由班级其他学生与他进行交流,以此来形成一个以该知识点为论题的课堂辩论,在经过辩论和最终的计算后,得出正确结果。虽然,此次插曲会打乱教师原本的教学节奏,但其实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所以其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故而教师应当对此种行为予以鼓励,帮助学生在质疑中实现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形成。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许多学生的思维变得模式化,缺少灵活性和敏捷性,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为此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帮助他们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为他们的创新能力形成打下基础。例如在进行《频率与概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完成课堂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频率与概率的关系进行思考,然后将阅读材料当中的问题“电脑上的字母为何不按顺序排列?”提出来,让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理论和结果。在本节课中,阅读材料问题的提出恰到好处,因为当下很多学生都熟悉电脑、键盘,但却没有人真正思考和研究过为什么“电脑上的字母为何不按顺序排列?”,这就是固化思维的表现,教师提出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知识的锻炼,还能够帮助他们发现生活中一些我们习以为常却有着独特规律和意义的事物,这对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动学习方法的创新
推动学习方法的创新也是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完成知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去对学习方法、解题方法予以创新思考,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他们的创新能力形成带来支持。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教学一种方式,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其它判定方法的探究,找出判定平行四边的概念,以此来完成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并让他们学会如何做到举一反三,为他们以后的数学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发挥作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做好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实现初中数学教育目标,还能够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带来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其要深刻认识到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然后结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在创新能力方面所有提高,从而帮助他们实现学习进步,也为他们的创新能力形成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洪亮.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3):66.
[2]钱娇娜.试析初中数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