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减重视域下大学生体重变化问题应对路径探析

2018-11-13孙琴任亦星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肥胖大学生

孙琴?任亦星

【摘 要】 本文以研究大学生在校期间体重变化因素为目的,采用匿名调查的方式,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四川某医学院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所在地域的饮食习惯、中国传统的人文伦理关系、在校期间的生活习惯等,是导致体重变化的主要原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生活观,增强健康意识,是当前高校各相关部门应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肥胖;大学生;体重变化

肥胖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面临的重大经济和公共健康问题。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也越来越面临国民体重指数超标的困境。据调查,青少年肥胖问题在中国日益凸显。大学生离开家庭的照顾开始一段独立生活,但其对健康饮食、合理安排生活等还缺乏了解,这是否导致了体重变化,相关报道并不多见。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研究于2015年9-12月,针对四川某医学院校2011级、2012级,含临床医学系、护理学院、影像学院等13个院系的1513名在校学生,开展了相关调查。其中2011级学生662人,2012级学生851人。排除转学、休学及退学的学生。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618人,女生895人。生源地为四川的学生1006人,非四川的学生507人。被调查者平均年龄为(22±2.3)岁。

2、研究方法

(1)调查方法:本调查采用匿名的方式进行。在调查前向受访者阐释本调查的目的及作用,并征得受访者同意。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对象班级发放问卷。

(2)调查内容:①基本情况:年级、系别、性别、身高、籍贯、入学前户口所在地、各个学年的体重等。②影响因素情况:长辈在体重变化中的作用,如长辈是否建议多食;经济状况的作用,如每月的饮食消费是多少;饮食适应情况,如是否适应四川饮食;假期的影响,如体重在寒暑假后是否增加。

(3)统计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二、调查:减重视域下大学生体重变化情况

调查发现,川内特色的饮食结构影响了来自外省的大学生在四川学习期间的体重变化。多数同学(453人,占89.3%)到四川生活两年后,体重呈上升趋势,增加1-10千克不等,这主要是由于川菜重油腻,喜辛辣,并惯用烈火煎、炸、炒的烹饪方式。另外,四川的天气多雨,气候潮湿。来自甘肃、新疆、河南等北方城市以及广东、海南等南方城市的同学适应较为困难,一般适应时间在3-12个月不等。在渡过适应期后,川菜麻辣鲜香的特色受到欢迎,体重开始逐步增加。当然也有少部分同学(54人,占10.7%)对四川的饮食和气候表示一直不能接受。北方学生更喜欢面食和干燥的环境,而四川以米饭为主食,夏季炎热、冬季阴冷潮湿,使他们感到难以适应。南方沿海城市的学生更喜清淡的食物,对于四川重油重盐的饮食不感兴趣。有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夜间不规律饮食,极大程度上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1]与环境磨合困难,导致体重有所下降。调查还发现,生源地为重庆、湖南、江西等地区的学生基本不存在适应困难的情况,大概是由于地理位置接近,饮食习惯相似,这部分学生体重增长明显。以上情况都说明大学生对饮食和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影响体重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应能力较好的学生迅速融入环境并接受当地的饮食习惯,入校后体重增加明显,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对饮食和环境持排斥的态度,体重减少后保持稳定。

大学生在寒暑假前后体重有明显波动,尤以寒假前后最为显著,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调查显示,有59.1%的学生认为假期体重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家中长辈要求多吃。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特色的人文伦理关系和饮食习惯所导致。我国绝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在校学习期间生活饮食全靠自己安排,随意性较大,没有得到家庭足够的照顾,且学校食堂的营养较家里差,故而希望子女回家后能更多进食,每天准备大鱼大肉等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比例高达64.2%,并且不会提醒子女需要对体重进行控制,即使孩子BMI值明显偏高。受访者普遍表示假期在家要比在校时吃得更多,吃得更好,而且没有适当的运动。有小部分学生在放假前和返校后的时间段体重变化不大。另外,由于我国城乡经济的差异,父母外出打工不在家,乡村学生回家需要帮助家庭干农活、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等原因,使得居住在城镇的同学体重增加要高于乡村的学生。以上调查让我们认识到,大学生放假后在家庭环境下体重普遍增加,这符合中国人的伦理习惯,父母希望子女得到更多的关爱,体现在饮食上便是丰富的食物和更多的食量。同时也意识到,目前大多数中国家庭对大学生的体重控制意识淡薄,对青少年的体重管理缺乏科学的认知。

调查显示,在川内就读的大学生中,接受国家贫困助学金或办理了生源地贷款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体重先呈小幅增长,后保持动态稳定状态。即便体重增加,也几乎没有发现超重的学生,有部分偏轻学生的体重达到正常水平。这主要是由于进入大学后饮食较以前更丰富,同时他们有能力和精力去寻求兼职的机会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来源,从而改善生活条件,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多数学生假期回家还会做农活,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运动量。这说明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学校的饮食条件相比在家要好,为体重增长提供了条件,但同时做兼职及务农也带来更多的体力消耗,使得他们运动的时间比城镇学生要多,出现肥胖的几率随之降低。这提示我们,家庭经济条件对大学生的体重有较大影响。

在调查中了解到,64.8%的同学有减肥的想法,他们的减肥知识主要来源于杂志、电视广告、微信朋友圈等,其减肥方式主要有节食、运动、吃减肥药、按摩等,但是由于缺乏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没有专业营养师的指导,减肥效果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其中女生相对更注意自身体型的发展,更加有意识地注重对体重的控制。调查得知,53.4%的同学认为影响他们没达到理想体重的最大原因是减肥方式有误以及没有坚持到底的信念。这让我们意识到在大学生中推广和普及肥胖与代谢病外科意识的重要性。

三、结论:减重视域下大学生体重变化应对策略

进入大学后,体重上升是当今大学生的一种普遍现象。调查发现,这些同学多数有饮食不规律、不均衡,暴饮暴食,日常运动过少等情况,“很大比例的学生不能根据科学依据对自己的胖瘦进行判断”。[2]这主要是由于青年学生没有了高中阶段高密度的学习内容和高强度的学习压力,离开了父母的监管和老师的监督,独立生活的他们缺乏对生活的科学安排,同时我国绝大多数家长和同学对肥胖、代谢、营养方面的知识缺乏了解,并且没有专业营养师对其进行指导,导致他们不能制定合理的进食和运动计划,使得体重得不到良好的管理。虽然本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四川东北部地区,有一定地域局限性,该研究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最客观的情况,调查还有待于更广区域、更大样本量的进一步研究。但却能由此窥见在四川的高校学生由于川内特色的饮食结构、我国人文伦理环境、家庭经济状况及对肥胖与代谢病外科的了解和相关知识的掌握等原因,导致本地区大学生就读期间体重发生變化。由此,笔者提倡高校食堂能够提供更多地域、更多种类的食物,以满足不同区域学生的需求,让同学们有更多的选择,减少因饮食习惯改变带来的不适感。另一方面,作为医学院校教师,有义务在减重视域下,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在青年大学生及家长中培养和推广肥胖与代谢病外科意识。

【参考文献】

[1] 赖巍等.夜食症调查量表评估肥胖患者减重代谢手术前后的夜食症情况[J].分子影像学杂志,2018(1).

[2] 李冬梅.北京大兴区青少年学生自觉超重肥胖与减重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1(2).

【作者简介】

孙 琴(1986—)女,汉族,重庆合川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肥胖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收入对食品消费代际差异的影响研究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治疗单纯性肥胖1例报告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