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效果
2018-11-13周南香
周南香
(泰州市人民医院康复科,江苏 泰州 225300)
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临床多发病,多由脑血管阻塞,造成局部神经组织坏死所致,最终造成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该症病症机理较为复杂,容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肢体功能障碍是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相关研究显示,临床上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已超过85%,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及生命安全[1]。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临床护理方式,在改善预后,控制肢体功能障碍发病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康复护理方式与常规护理方式,分析其临床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康复护理,分析护理前后患者各临床指标差异,护理钱为对照组,护理后为观察组,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61.0±4.0)岁;所有患者均已通过相关检测,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均存在一定程度偏瘫,其中左侧偏瘫25例,右侧偏瘫35例,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护理前后各临床指标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康复护理
脑梗死发病迅速,病情严重,患者通常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从而导致一系列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根据其性格、爱好、文化程度等因素,为其准备相应的康复护理措施。给予患者健康宣教,讲解脑梗死的病症机理,强化其自我保健意识,同时讲解该病症造成肢体功能障碍的原因,预防措施,恢复手段及相关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疑问,积极主动与其进行沟通,在康复护理过程不断鼓励患者,告知患者恢复进度,以提升其自信心。
1.2.2 肢体康复护理
定时协助患者更换体位,检查习惯性受压部位,保持床单干燥、清洁,防止压疮等并发症,定时按摩肢体,促进其血液循环,康复过程中,指导其进行正常的肢体功能训练,如坐、卧、行走等,循序渐进,使其逐渐适应康复过程。分为主动训练与被动训练,通常在7d后进行,指导患者健肢主动运动、后协助其患肢被动运动,护理人员需全程协助,确保其安全性。
1.2.3 生活能力康复护理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针对无法生活自理的患者早期需耐心讲解操作方式,从简单动作学起,逐渐指导其完成生活自理,通过用筷、写字等训练其手指协调功能;通过穿衣、梳头等方式训练其肢体配合能力,同时给予患者康复训练观察,及时鼓励,调动其积极性。
1.3 观察指标
选择ESS标准观察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值越高,缺损情况越严重。同时选择FMA观察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分值越高运动功能越理想。选择ADL观察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理想。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描述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肢体神经缺损ESS评分对比
观察组平均ESS评分为(5.12±2.36)分,对照组为(12.58±3.64)分;观察组FMA评分平均为(44.56±7.24)分,对照组为(38.21±6.25)分;观察组平均生活质量评分为(91.25±13.27)分,对照组为(76.33±9.24)分;观察组各评分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ESS、FMA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n,分]
3 讨 论
脑梗死是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病症机理较为复杂,有较高的概率造成肢体功能障碍,而神经细胞属于永久不可再生细胞,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选择一种有效的护理方式,在预防肢体功能障碍,改善预后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2]。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由多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造成患者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引起神经功能缺失;临床上将其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等主要类型[3]。本次研究发现,通过康复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康复护理基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原理之上,在患者卧床期间,给予体位护理,保持其舒适度,按摩肢体促进血液循环,根据其恢复进程,给予适当的康复训练,以人性化理念给予心理护理,进一步提升其依从性,与家属共同参与,以达到更好的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