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性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度数误差研究
2018-11-13杨杰李飞
杨杰,李飞
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江苏镇江 212001
轴性高度近视是一种由于眼轴异常变长,与眼屈光力不匹配导致的近视,通常认为眼轴大于26 mm才能称之为轴性高度近视[1]。轴性高度近视患者随年龄增加,白内障成为其危害视功能的并发症之一[2]。与屈光指数性近视和正常人相比,轴性近视患者的眼轴明显增长,眼底结构发生了病理性改变,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屈光预测值与实际值差值加大,影响植入晶体的度数选择,从而导致屈光度数误差。SRK/T和Haigis两种人工晶体度数计算公式都拥有更为复杂的公式系统,并囊括了更为全面的个体化因素[3]。该研究对2015年1月—2018年4月在该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92例轴性高度近视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SRK/T和Haigis的预测数据进行了详细对比,旨在明确影响屈光度数误差的相关因素,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轴性高度近视眼患者92例,其中男39例,女 53 例,年龄 34~71 岁,平均(62.7±8.3)岁。
纳入标准:①符合轴性高度近视眼诊断标准;②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③年龄≥18岁;④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⑤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排除标准:①屈光手术史;②合并其他眼部疾病;③精神病患者;④围手术期并发症患者;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1d使用IOL-Master测量患者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角膜横径、角膜散光等指标,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个月使用自动验光仪测定患者屈光状态。使用SRK/T公式和优化Haigis公式预测患者屈光度。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轴性高度近视眼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度数误差的分布特征,分析各个参数与屈光度数误差的相关性,比较SRK/T公式和优化Haigis公式的准确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屈光度数误差分布特征,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屈光度数误差的相关因素分析
不同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角膜横径下患者屈光度数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30,1.993,2.104,2.046;P=0.020,0.047,0.037,0.042)。 见表 1。
表1 屈光度数误差的相关因素分析(±s)
表1 屈光度数误差的相关因素分析(±s)
?
2.2 屈光度数误差的相关性分析
眼轴长度(r=0.782,P=0.012)、角膜曲率(r=0.720,P=0.035)与轴性高度近视眼患者外科治疗后屈光度数误差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见表2。
表2 屈光度数误差的相关性分析
2.3 两种计算方式的屈光度数误差比较
SRK/T、Haigis公式的屈光度数误差绝对值分别为(0.42±0.17)D、(0.73±0.24)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79;P=0.014)。 见表 3。
表3 两种计算方式的屈光度数误差比较[(±s),D]
表3 两种计算方式的屈光度数误差比较[(±s),D]
公式 实际屈光度 预测屈光度 屈光度数误差绝对值SRK/T Haigis-(2.17±0.09)-(2.17±0.09)t值 P值-(2.59±0.12)-(2.90±0.21)2.215 0.027 0.42±0.17 0.73±0.24 2.479 0.014
3 讨论
轴性近视患者眼球壁结构发生病理改变,视力出现不可逆损伤[4]。王琦等人[5]给予80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结果显示术后3 d视力<0.1和0.1~0.2范围的患者所占比例(24.29%和27.14%)较术前下降,视力0.2~0.4和>0.4范围的患者所占比例(25.71%和22.86%)较术前下降,患者视力呈不断改善的趋势。由于轴性高度近视患者的瞳孔较大,眼轴增长且明显突出,部分患者巩膜在眼内压作用下向外膨隆,并进一步发展为巩膜葡萄肿。因此考虑给予轴性高度近视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可取的良好成效[6-7]。植入晶体度数的计算是决定手术效果的重中之重,但轴性高度近视眼患者的眼轴长度超出了正常范围,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远视漂移,角膜结构的改变亦对晶体度数的选择造成了一定影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晶体度数计算公式以第三代为主,且以SRK/T、Haigis最为常见[8],但两种计算公式的准确度差异尚不十分明确,竺向佳等人[9]的研究中指出,SRK/T、Haigis计算公式预测中绝大多数患者发生了远视飘移现象,二者平均误差分别为(0.70±0.89)D 和(0.60±0.88)D,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81±0.79)D 和(0.76±0.74)D。 该研究对该院收治的轴性高度近视眼患者的相关参数进行了对比性分析,数据显示,不同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角膜横径下患者屈光度数误差具有显著差异(P<0.05),可能是造成屈光度数误差的重要因素。眼轴长度对屈光度数误差的影响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度数误差的主要原因,每1 mm的眼轴长度差异可造成3.0 D左右的屈光度数误差。古学军等人[10]在研究中提到,每1 mm的前房深度变化可造成1.34 D的屈光度数改变,浅前房患者的远视漂移更为严重,因此术前前房深度过浅可能对屈光度数的预测造成负面影响。角膜曲率是植入晶体度数测算的重要参考指标,角膜曲率对焦点的影响决定了其对晶体植入效果的重要性。角膜曲率过高,对焦误差越大,极易引起屈光度数测算错误。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眼轴长度(r=0.782,P=0.012)、角膜曲率(r=0.720,P=0.035)与轴性高度近视眼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度数误差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该组病例显示,SRK/T、Haigis公式的屈光度数误差绝对值分别为(0.42±0.17)D、(0.73±0.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SRK/T公式包含了角膜曲率、术后前房深度等新参数,避免了术前前房深度对屈光度预测值的影响,精确性大大提高;Haigis公式包含了术前前房深度,对于轴性高度近视眼患者来说,术前浅前房比例增加,以术前浅房深度为计算基础的Haigis公式很难准确预测屈光度数,这也是造成屈光度数误差的主要原因[11-12]。
综上所述,眼轴长度>30 mm、角膜曲率>44 D是引起轴性高度近视眼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度数误差的主要原因,与Haigis公式相比,SRK/T公式预测屈光度数的准确度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