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社会历史合力论思想及其意义
2018-11-13王晨阳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王晨阳 黑龙江大学 研究生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一、恩格斯社会历史合力论思想的形成背景
恩格斯社会历史合力论的提出,是由于唯物史观受到了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两股力量的挑战与歪曲。在19世纪中期,唯物史观中强调社会状况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决定的,经济因素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都被驱逐。这就使一些学者片面放大经济因素来解读唯物史观,把其歪曲为经济决定论,这一股反对派是以巴尔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把历史必然性看成是机械决定论、社会宿命论,不承认唯物史观中的辩证法因素,尤其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另一股反对派“青年派”认为:唯物史观是机械的决定论和社会的宿命论,把经济看作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忽略了人的主体作用。人附庸于经济因素之下,是它的“棋子”,同时也是历史必然性的“奴隶”。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而这种观点遭到曲解和非难,以至于这也成为关心社会主义的青年将其作为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最具代表的是学生约·布洛赫,写信亲自向恩格斯求问,是否真的是如反对派所说呢?他写信给恩格斯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生产和再生产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经济关系是唯一的决定力量,构成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经济关系像自然规律一样,不变地和不可避免的在发生作用,经济关系本身能够加速或阻止历的史发展。
恩格斯回复布洛赫的信中,系统阐述了合力论思想,他借助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为比喻,强调历史是由很多个力量和意志最后构成一个总的合力所产生的结果。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在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这绝不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经济仅仅只是基础,在历史斗争发展中主要是决定斗争形式。除了经济,还有上层建筑各因素相互作用。很明显,恩格斯的意图就是在指明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决定性因素,但在这基础上还要融合其他所有因素,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所以单纯地只看作是经济决定论违反甚至歪曲了唯物史观的本意。
二、恩格斯社会历史合力论思想的形成进程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迈进,那什么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呢?学术思想家们以各自的视角来探讨历史发展的动力,表述各种社会发展动力观。神学中的历史观认为,神的意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本主义历史观认为,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他们把抽象的人性看做动力。理性主义的历史观,尊崇黑格尔倡导的“绝对精神”等等恩格斯不仅在早年与马克思共同创立了唯物史观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在其晚年时期以著作和书信的形式阐述了很多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思想,提出了历史合力论,解答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已经思考到历史合力的问题,但那时仅仅就只是一个幼形,在他的著作中就曾公开表述社会历史合力思想,但此时也没有明确的系统的阐释。只是认为人的不同方向活动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实践,就是历史。
而恩格斯完整阐释社会历史合力论思想是在1890年《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明确指出:人类自己在创造人类的历史。但,我们又是在一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的。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决定性因素。但是上层建筑,政治、文化等等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绝不是决定作用。也可以说历史是这样被创造的:历史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过程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许多互相交错的力量,有很多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一个合力,即历史的结果。这个结果又是不自觉不自主的起着作用力量的产物。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另一个人的妨碍干扰,结果就是每个人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因此历史就像一种自然过程,而且要符合自然运动的规律。
之后,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 (1890年10月27日)、《致瓦·博尔吉乌斯》 (1894年1月25日)的信中再次深化这一思想:“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相互交叉中对经济基础发生着重要作用的。并不仅仅只有经济才是唯一的因素。人们自己创造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但,这不是按照人类共同的意志意愿,根据一个共同的理想,来创造的。人们的意向和愿望是相互交错相互作用的,在矛盾中羁绊发展的。”
很明显,恩格斯的社会历史合力论思想就是在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在许多种力量相互交错、抵抗、最后融合为一个总的整体的方向一致的力量,所有力量最后拧成一股绳,推动社会发展。
三、恩格斯社会历史合力论思想的理论内涵
恩格斯在晚年的社会历史合力论思想,不仅回应了那些想要否定历史合力论的理论流派,而且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明确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根因,在历史过程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生产和再生产,经济归根到底是决定因素。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是制约着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经济条件归根到底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恩格斯从始至终一直都重视经济因素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经济因素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明其他因素比如政治、社会个体作用的不重要,而是在驳斥那些歪曲历史唯物主义为经济决定论的谬论,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其他因素也在发生着作用,共同产生影响。
其次,充分肯定各种因素的相互交错,彼此融合的合力作用。经济因素当然起决定作用,但生成的上层建筑也属于历史的决定因素,只有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彼此摩擦、相互交融,才能共同致力于社会历史发展,单纯的看待经济的决定作用,抛弃唯物史观中的辩证法的维度,势必会走向经济决定论、机械决定论。这也是西方学者片面解读历史唯物主义,将其看成是经济决定论的原因所在。
再次,恩格斯借助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比喻意志合力,这种合力不是简单的各种意志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他们相互碰撞、此消彼长、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等多种情况下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根据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有主体合力、客体合力、主客体合力。其一,主体合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是主体,不仅具有主观能动性,也有主体意志,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主体合力,按照恩格斯的理解,历史最终是由无数单个意志力相互冲突、融合下形成的,每一个个体的最初的意志是不同的,这就会出现方向的不一致性,只有这些不同的力相互交错作用,通过无数个四边形法则,最后发展成一个终极的合力。因此,恩格斯认为:历史的结果就是整体合力在不自觉之中发生着作用的客观产物。这就是历史的发展,每一个不同的力并不会推进社会向着终极方向发展,必须要形成总体的合力,这就要求每个个体都要按规律办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正向前进的合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的力量,这同时也体现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体,强调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否认了经济决定论的片面性观点。其二,客体合力。客体合力是相当于主体合力而言的,客体就是在人类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对象。历史客体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历史客体的合力。他的最大贡献之处是肯定经济因素的同时,强调了其他客体诸要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其三,主客体的共同合力。主体客体的共同合力相互交叉的作用形成了“社会总合力”,这一力量。这也就是终极合力。他曾经说过,社会中的主要因素:就是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把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看作是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差共同作用的结果。各个要素相互联系但又充满了矛盾主义色彩,如果我们不经意,或有意的忽略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会让我们走向片面性。所以恩格斯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论思想应该成为我们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理的论依据。用它来武装我们,指引我们勇敢的前行。
综上,恩格斯社会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论的核心是强调以经济因素为基础的多种因素相互融合,“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主客体合力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
四、恩格斯社会历史合力论思想的双重意义
社会历史合力论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捍卫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澄清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误读。由于19世纪末在资产阶级中被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遭到两股反对势力的曲解,其中之一是资产阶级学者派别,以保尔·巴尔特为主,另一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青年派”,他们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著作篇章断章取义,将理论教条化,而恩格斯的合力论就是在这种被批驳的情况下诞生,合力论的阐明公开表述不仅反击了反对派,同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粉碎了唯心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污蔑。恩格斯的社会历史合力论思想,强调经济基础上的人作为主体的意志合力的力量。
其次,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丰富了唯物史观,也进一步推进唯物史观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唯物史观的考察点是现实中进行实践活动的个人,人的发展状态和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相一致,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命运思想的关照点也是现实的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个人,笔者认为,恩格斯的合力论思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补充。在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中,处于人依赖人的状态,在抽象共同体中,处于人依赖物的状态,在真正共同体中,人是完全自由的状态,二者对现实的观照达成视阈融合的境界。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为了探讨人类解放道路何以可能,在此过程中对已出现的共同体形态进行深刻的批判,在论证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时,理想的真正共同体形态也得以表露出来,二者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了探求唯物史观的具有的普遍适应性,马克思晚年研究东方社会,他发现东方社会也存在“自然形成的共同体”,提出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试图通过对农村公社这一“自然而形成的共同体”形式中的有利资源来实现共产主义的设想。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还是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东方社会形态的探索,体现唯物史观的地方,也最多的表现的共同体的思想,“自由人联合体”是真正的共同体,是最理想的社会形式。探讨合力论思想也正是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服务的,这不仅是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也是为探讨未来社会服务的,为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服务的。
2.实践意义
社会历史合力论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们党和国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这一理论,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首先,社会合力论思想引导着我们更加坚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决心和信心。无论是在以往还是接下来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经济建设仍然是我们国家工作的中心,是不能够动摇的,是长久就不能改变的。这既是由国情决定,也是由于经济因素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独有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决定的,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个因素都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着一定的或大或小的作用,哪怕是些消极的因素,但说到底这些因素是要受到来自经济因素的制约和限制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特别的重视经济这个主要因素。
其次,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谐社会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整个系统的和谐,是要实现物质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双重并进,而实现和谐,单靠单纯一种因素是不可能实现的梦境,社会主义的和谐是一个整体,它要求各个方面都全面协调全面发展发展,包括政治、经济、建设、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完全充分的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要素,一切可调动的力量,一切积极的因素,尽可能地因地制宜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去克服各种消极因素,最终形成历史的主体和客体的最终极合力,推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再次,对于我们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恩格斯的社会合力论思想中特别强调主体的合力、客体的合力、主客体的合力,这不仅是在强调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力量,也在强调人作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对于客体对象化的能动性改造,这和科学发展观中坚持以人为本是不谋而合,步调一致的;社会合力论思想中还强调要重视所有因素的相互融合汇通才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这些因素的重新整合梳理会使整体力量发挥到极致,这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中全面与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相符的。社会合力论并不是只对于当时具体社会,也适用于正在发展着的社会,也就是说无论从横向发展还是纵向延伸去剖析,合力论都体现其中并且适用,这与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五位一体社会”、“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口号都印证了合力论这一原理。
重新整理学习恩格斯合力论思想有利于我们真正的了解其理论价值,便于我们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意志而使其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利于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上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这也提醒我们,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需要放眼全球,全球化的时代就要配上全球化的思想,树立真正的社会历史合力的思想意识,用大格局大胸怀共同分享资源也共同直面全球问题,共同建设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