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性自恋研究综述

2018-11-13王青筠长沙师范学院湖南长沙410100

新生代 2018年24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量表

王青筠 长沙师范学院 湖南长沙 410100

自恋,在临床领域被视为一种人格障碍,在非临床的领域,一般认为自恋是一种长期性的!形式多样化的综合性的人格构造,意味着对自己的过多关注。在国外相关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者将自恋人格看作一种倾向来进行研究,而不是一种有/没有自恋人格障碍的有或无的研究。本文所提的自恋指的是非临床领域人人都有的自恋。

自恋的概念起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后又有多种理论学派尝试对其作出解释( 孙灯勇,郑佳,2009)。自Wink 提出 显 性 自 恋(overt nareissism) 和 隐 性 自 恋(covert narcissislll),有大量研究表明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是有差异的(郑涌,黄藜,2005; 令狐萌,施春华,2011)。显性自恋者会直接表现出夸大感,明显的表现欲、自我膨胀、特别醉心于获得别人的羡慕,而隐性自恋者的夸大感很大程度上是处于潜意识中的,外在的表现则是抑郁、过分敏感和焦虑表现出低自尊。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结构和机能上,他们的理论解释也不一样。

近二十年,国外对于自恋的研究已经相当充分,但是大多集中在对显性自恋的研究,隐性自恋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中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较多,而儒家文化推崇中庸,维护道德伦理。在此文化背景下,中国人的自恋表现得没有西方人那么明显,隐性自恋更加符合中国人的特色。所以本研究把焦点放在隐性自恋的研究的现有研究情况和进展,为隐性自恋特别是中国人的隐性自恋研究做一个铺垫。

1、隐性自恋的来源

隐性自恋最早由Wink 提出(1991)"Wink 认为,现有的测量自恋的量表的测量结果常常存在互相矛盾的地方,自恋与其他心理特征的相关研究也常常出现矛盾的现象"由此他提出,自恋应该分为隐性自恋和显性自恋"自恋者有可能在体验夸大感的同时体验到自卑感。而两种形式观点认为自恋具有显性、隐性两种形式,前者是以自我扩张、需要他人关注为特征,后者是自卑的、对他人的评价极为敏感的、普遍感到不满意为特征。

隐性自恋者存在着完全冲突的自我观,究其原因可能是在早期发育过程中,父母或者其他长辈有时给予孩子极端的关注,有时又过分地指责或者忽视孩子,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混乱的,使得孩子不能整合关于自我的信息,因此导致可能同时存在着两种互相分裂的自我观,在面对自己的优缺点时不能给予合理的评价,只有通过他人的评价,赞美或者批评来维持自己的自尊"就像Kemberg 所描述的(Bushman, B J and Baumeister, R F,1998)那样:在这种自恋人格中可能虚假的优越感、害羞和自卑感并存,而且互不影响。

2、隐性自恋的结构

国内有编制自恋问卷(郑涌,黄藜,2005),因素分析得出隐性自恋的三个维度是:易感质、特权感和自我钦羡,其中有特权感、自我钦羡是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所共有的。有研究者(令狐萌,施春华,2011)用该问卷测得易感质维度对避免失败动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另有研究者编制隐性自恋问卷(孙璐,2010),因素分析得出大学生隐性自恋的维度包括自我优越、人际敏感、自我欣赏和自我保护。

3、隐性自恋的测量

在己有的测量隐性自恋的工具里,使用最广泛的工具自恋过度敏感性量表HSNS(Hyper sensitivity Narcissism ScaleHSNS)(Hendin, H M and Cheek, J M,1997) 。这 个量表由 10 个项目组成, 来源来Murray1938 年编制的20题的自恋量表,HSNS 的题目能够很好的反映脆弱、过度敏感等隐性自恋内容,有较高的表面效度。一种研究取向是把NPI(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Raskin, R and Hall, C S,1981)) 作 为 显 性 自 恋 测 量, 而 以 自 恋 人格 障 碍 量 表NPDS(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Scale(Ashby, H U, Lee, R R and Duke, E H,1979))等量表作为隐性自恋测量工具。NPDS 是通过对自恋者的临床诊断发展而来的一种自恋评定量表, 由MMPI 中的19 个项目组成,有较好的信效度。在NPDS 得分高者往往比较内向,具有防卫性、敏感、易于焦虑和抑郁。

在国内,用的较多的是黄藜编制的《大学生自恋人格问卷》(黄藜,2004),包含了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两个分问卷,其中显性自恋份问卷32 题,隐性自恋分问卷27 题,问卷中把隐性自恋分成易感质,特权感和自我钦羡三个维度,因子解释率45.65%,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 以上。肖璐编制了《大学生隐性自恋问卷》(孙璐,2010),施测对象为重庆市大学生,共18 题分5 级评分法计分。该问卷把隐性自恋分成自我优越、自我欣赏、人际敏感和自我保护四个维度,因子解释率54.233%,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2。但是未见后续研究此问卷的信效度检验和应用。整体而言,国内关于隐性自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后续在量表编制和相关研究上做进一步的拓展和补充。

4、隐性自恋的相关研究

研究表明显性自恋更多与健康的心理相联系,隐性自恋更多与不健康的心理相联系(郑涌,黄藜,2005)。Wink 认为两种形式的自恋都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只不过隐性自恋比显性自恋更倾向于功能失调(Wink, P,1991)。

4.1 隐性自恋与自尊

Rose(Rose, P,2002)以RNNS 和NPI 作为显性自恋的测量工具,以NPDS 和HSNS 作为隐性自恋的工具,证明显性自恋有较高的自尊和生活满意度,而隐性自恋有较低的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国内的研究结果也相同(周晖,张豹,陈丽文,等,2009)。隐性自恋者在一般情况下可能表现出与显性自恋者一样的高自尊,但是在面临同伴拒绝的情况下,他的自尊水平会降低, 比显性自恋表现出更多的愤怒和敌意,产生更多的攻击性评价(翟云彦,2012),但是比显性自恋表现出更少的攻击行为(江雅,2007),这可能跟隐性自恋的易感质和自卑特点有关,他们会体验到更多的负性情绪,但是较少的正面表达出来。

隐性自恋者有潜在的自卑,感到自己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主动性,过分敏感、焦虑和具有不安全感。与显性自恋者一样,隐性自恋者也认为自己是全能的, 有着自我夸大和别人认同的高度寻求,但是不同点在于显性自恋的夸大性的自我是通过努力使自己完美和他人的羡慕来增加自我情感支持,隐性自恋的夸大性自我是依靠理想中的他人评价来获得。所以隐性自恋者非常关注外界的评价,在人际交往中他人不经意的眼光或者是言论都会引起他的警觉。总而言之,隐性自恋者同样拥有夸大的自我观,但是当在人际交往中面临着挑战时,他就不能维持夸大防御机制,自尊心降低从而感受到无助感、抑郁和焦虑,即使受到外界的批评,也不会存在着攻击性情绪。

4.2 隐性自恋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领域里,自恋是个消极的概念,与移情、亲密关系的需求、乐群性、隶属关系、感激、责任都存在负相关。国内有研究显示(孙璐,2010),隐性自恋和恋爱满意度呈负相关。隐性自恋水平不同的被试在选择志愿服务时没有差异(周晖女,周晖男,张豹,2010). 隐性自恋与共情关注存在显著而微弱的负相关,与个人忧伤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周晖女,周晖男,张豹,2010). 而共情关注有着与亲社会行为最密切的关系, 个人忧伤则会令人回避去接触和帮助有需要或伤感的人,因此隐性自恋不会去关注需要他们共情的事物的,更不倾向于在公开情境下助人(丁如一,周晖,林玛,等,2011)。总而言之,隐性自恋对人际关系有着消极影响。

5、展望

作为人格的重要特质,近年来国内关于隐性自恋的探讨越来越多,但仍有很多领域可以进一步研究。自恋的研究起源于西方,但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国内很多学者都提到了自恋的跨文化研究问题(黄藜,2004; 孙灯勇,郑佳,2009),中国文化可能比西方文化更多的表现出隐性自恋被动攻击的一面,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隐性自恋的中国量表编制与修订也许进一步的拓展。

关于隐性自恋心理发展阶段研究,对大学生隐性自恋测试的结果显示有性别差异(令狐萌,施春华,2011; 孙璐,2010; 周晖,张豹,陈丽文,等,2009; 李建伟,张雯,2007),但是中学生不存在性别差异(高志华,张郢,常煜,等,2012; 周晖,张豹,郑珊珊,2009; 赵智军,2012),那么不同性别的隐性自恋是否存在一些特别的发展阶段?此外,隐性自恋和心理不健康有关,那么在心理健康量表中是否可以考虑隐性自恋的维度?

最后,关于隐性自恋的应用问题,隐性自恋在中国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如何觉察和改善隐性自恋对人际的消极影响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领域。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隐性自恋如何影响师生关系?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隐性自恋如何影响咨访关系等领域都可由所研究。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量表
英语写作评分量表研究
生态旅游景区服务场景的量表开发研究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