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趋势下贵州少数民族宗教教育的构建与创新
2018-11-13陈白林罗荣荣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陈白林 罗荣荣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一、简述贵州少数民族宗教教育的特征
贵州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是全国八个民族省之一,境内少数民族多达49 个,其中有17 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多占土地面积占全省55.45 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水族主要集中在贵州,贵州的少数民族具有成片聚居和交错杂居的特点,大体而言,汉族主要居住在交通沿线和城镇附近,少数民族则远离城镇与交通干线,住在边远地区,
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深刻的影响着贵州古代教育的发展,如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等等,在研究少数民族教育的时候就需要观照到宗教教育如何影响和形塑贵州的少数民族教育,《贵州古代教育史》认为:“原始宗教与各民族传统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传统宗教的仪式制度往往是人们代代相传的行为规范的最高教育范本,是人们学习知识,开启心智大门的方式方法,宗教给予的教育上的观照可以从历史的纵向面与社会的横向面上均有结构上的重叠,是结构性嵌入历史与社会,认识一个民族文化深度的脉络之一。
通过分析贵州少数民族教育史,教育的发展与中央的权力延伸关系密切,汉文化在贵州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地方民族首领或是土司贵族的子弟或是在交通沿线或城战附近得以发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在更加边缘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或民族民间,宗教祭坛往往就是传统文化的讲坛,例如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贵州的少数民族都要围坐在火塘或是火堆旁边听巫师说唱古歌与神话聆听长老讲述本民族的“创世史”,无论是祭祀鬼神、还是求福免祸的仪式、都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意,同时也在向后辈传递尊敬长辈,家族团结的思想,而在少数民族的各类宗教仪式中,最有学问或是最有权威的人往往就是巫师或是老摩、毕摩等职业的宗教从业者,而实际上,他们也就成为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教育者。
二、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宗教的功能与作用
宗教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经典领域,弗雷泽在《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中给予宗教一个经典的定义为:“宗教,指的是对被认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自然力量的迎合与抚慰。”这样说来,宗教包含了理论与实践两层含义。
图腾崇拜是原始氏族社会的原始信仰之一,例如印度就对于牛有非同寻常的崇拜,而理解图腾信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社会中特定人群与该图腾象征之间被认定、被笃信的亲属关系,因为在西南很多民族中流传着不少于图腾信仰有关的感生神话,其故事的叙述逻辑一般为,图腾亲近或感应母体,使其受孕生育,例如藏族先祖认为其氏族缘起猴子,于是形成了猴图腾的观念,彝族创世神话说天地万物由老虎的肢体化身而成等。
祖先崇拜不仅在少数民族当中包括汉族都有着祖先崇拜,但研究下来发现,少数民族的祖先神崇拜都有一些显著特点,第一,祖先神崇拜是混合了家族观念和巫术观念的一种宗教观念,第二,被信奉的祖先包括有不同的层次,分别从远古始祖、氏族祖先、部落祖先、民族祖先、家族祖先,并非已故的亲长才被列为祖先而是强调身份和地位,例如傣族中崇拜村寨神为保护神,其保护神为丢拉曼和丢拉勐,曼是指村寨,勐是指村寨联合区。而保护神一般都是保护村寨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第三,就是宗教仪式的内容和形式往往同人生礼俗和自然崇拜的习俗交叉融合。
祈福禳灾是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宗教第二种重要的功能,根据贵州少数民族宗教实践来看,可以简单概括“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做什么主要包括预知、祭祀、巫术等具体实践行为和观念体系,不做什么则是禁忌的一种观念的实践。
预知的方式主要通过观征兆与占卜,在有些布依族村寨,有着一种古老的占卜方式成为鸡骨卦,通过观察鸡头、嘴壳、翅膀、脚爪等形状,各有象征,或是通过竹签在鸡大腿骨的洞眼中,以竹签的侧倒向背来决定凶吉,并为下一步的祈福禳灾的仪式做准备。
祭祀是一种在民间常见的民俗文化事项,现如今成为表现民族传统文化的符号或是象征展演给游客或是作为旅游文化推广,在很多的节庆中都能够看得到,而实际上,祭祀是各民族通达鬼神的手段,是各族人们内外观念和宇宙观的一种表现,根据不同民族根据观念世界中赋予不同鬼神的功能和职责,结合现实中的需求,来进行祈祷、献祭等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有谢神、祈福、禳灾的形式。以白族祭祀本主神为例,白族人在一年当中不分时间,四季香火不断的祭祀本村本主,不仅存在一个村祭祀一个本主的情况还有几个村祭祀一个本主的情况,并且在本主诞辰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贵州民间宗教除了具备通神、治疗、禳灾等等具体的功能,同时也要认识到由于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本质和特点,使得它在社社会生活中具有社会动员与社会控制的作用,在缺乏司法体系的地方,巫术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因为一旦人做了坏事,就会受到神判,对于信奉某一宗教的人们将受到宗教的道德指引,尊重道德秩序。
三、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趋势下如何开展贵州少数民族宗教教育工作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引领少数民族宗教教育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宗教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在新时代,我国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十九大报告指出: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等等都是新时代需要把握住的脉搏和主线。
在教育思想领域,习近平教育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是立足于中国的教育实际创设性地提出的能够指导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整套逐渐成熟的理论体系,其理论体系主要提出包括立德树人,教育强国,注重学生德育培养,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等六个方面内容,正因为教育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习近平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仪式的贺信中指出:“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宗教教育也是教育的一种,并且贵州的少数民族群体大多是从宗教教育中获得言传身教的第一次道德洗礼,宗教说到底是对人们道德观的一种塑造,宗教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深刻理解少数民族宗教教育的重要性是开展新时代民族宗教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在贵州少数民族的各类宗教仪式中,最有学问或是最有权威的人就是巫师或是老摩、毕摩等职业的宗教从业者,往往他们也就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肩负相应责任,贵州民间宗教除了具备通神、治疗、禳灾等等具体的功能,同时也要认识到由于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弱国家和弱体制的地区是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并且贵州的少数民族群体大多是从宗教教育中获得言传身教的道德教化,是对人们道德观的塑造和约束,所以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层面宗教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深刻理解贵州少数民族民间宗教的形成的原理,社会功能和特点,有利于在新的时代运用好宗教教育的社会功能,建设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人文性的宗教价值观,为更好推动民族文化纵深发展,实现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国梦,民族梦打下坚实基础,也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宗教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三)以互联网技术和教育现代化为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信息化是做好民族宗教教育工作的坚实基础。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本质、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迁,因此,在教育层面,亦需要借助新时期新的技术手段更好的发挥教育的功能。
越来越多的教育产业机构和个人会关注新技术的便捷性、高效能、创新性和启发性,将其融合于教学实践和教学场景中,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平台,教育信息化的这项工程将向着多元化、智能化、精准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继续演进,成为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例如: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知识的传承和发展关系着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的建设,而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够通过技术的进步多种途径和手段的提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建设与宣传推广,同样的,知识的碎片化和信息爆炸等负面影响也在深刻影响着少数民族宗教教育,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通过图书馆资料的查询而是通过百度搜索来完成对本民族知识的概览,而词条编辑的知识点又有哪些是真实的事实呢?
重新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重塑作用,不仅要思考如何借助科技校园和智慧社区结合,助推民族传统文化建设,利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能多方面,多角度感受浸润式学习,实践性学习等,而且要求作为学习者个体必须要内外兼修,增强信息筛选能力。
最后,少数民族教育信息化是有效应对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途径,不仅涉及到社会、民族、教育三位一体的互融共建新体系建设,而且在教育体系方面也需要建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