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师应该怎样看待“教钢琴”这件事
2018-11-13叶飞郭佑琳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上海201700
叶飞 郭佑琳 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 上海 201700
引言
我国特有的“考级现象”使得目前社会上普遍钢琴学习者更注重考级这件事。不可否认钢琴考级的初衷是非常好的,通过孩子的艺术教育培养,经过艺术的熏陶来培养孩子终生兴趣爱好和高雅艺术的审美情趣。但是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扩大,钢琴热有增无减,家长的虚荣心和攀比心也在日积月累,这无疑失去了让孩子学习钢琴的初心和兴趣。恰恰有些钢琴教师碍于“情面”或者别的原因也会刻意去迎合这些家长,忽视了孩子最基本的需求。做为一个从事钢琴教学20 年的钢琴教师,我认为学钢琴首先是培养人的兴趣爱好,其次才是做一些学习意愿前提下的有益拓展。音乐的世界是美的,不要为了一张功利性的考级证书让孩子失去了美好的童年,下面笔者以20 年的钢琴教学经历,从钢琴老师的角度谈谈对于“教钢琴”这件事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钢琴教师该怎样选择教学内容
孩子学习钢琴,作为一名钢琴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是观念上,作为钢琴教师一定要记得钢琴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而是培养孩子学习钢琴的兴趣,提高艺术审美体验,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尽量安排学生喜欢而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从目前的主流教材来看,入门级教材主要选择:简易汤普森教材或拜厄,技术练习选择:《哈农》或《音阶与琶音》,练习曲大部分选择:车尔尼练习曲599、849、299、740 等系列教材,复调选择:巴赫的系列作品。另外高等师范钢琴基础教程、世界钢琴名曲大全也是很热门。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看来,这些教材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成为正规学习钢琴的一条康庄大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练习曲、哈农、巴赫这些钢琴教材的内容过于繁复和艰深,加上现在的孩子还有其他沉重的学业负担,所以要完成并达到要求,这个任务就比较艰巨了。
从某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没有很好的调整,这样的教学恰恰是在扼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大量枯燥的练习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让成人来做尚且需要很大的毅力,更何况让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质保量的完成。这样的教材选择会有怎样的效果?钢琴老师也许会体验到挫败感。不错是有个别勤奋的孩子,能够给人惊喜,但是大部分学生依然不能达到标准。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精选而有所取舍,挑选出那些高价值的练习内容,让孩子体验成功给他们信心。
换个角度说,艺术应该是百花齐放,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每个人的期望值是不同的,家长包括孩子学习钢琴如果仅仅是一个培养爱好的话,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不可否认那些脱颖而出优秀的琴童确实令人赞叹,看到很多钢琴老师一直抱着陈旧的观念,动辄这个不能弹,那个会走偏,对钢琴进阶的路线以及艺术风格的界定非常严格,这样的态度是非常负责任的,但同时这些执念也已经违背了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单纯的喜欢”这个就是初心,如金子般宝贵的那种对音乐对钢琴情有独钟的初心。一定要好好保护,艺术也许不能成就未来,但艺术一定可以点亮未来的生活,让艺术融入到完整的生命之中才是我们正真应该聚焦的着眼处。
二、钢琴教师应该知道正确的演奏方法
演奏艺术是一门复杂和深奥的艺术,由于有很多的学派,表现情感的方法不同,还有最要的就是,每个人的不同个性,所以每个人在演奏时,诠释和解决各种演奏技巧有着不同的方式。我们都应该给予尊重,当然一些基本的演奏方法和原理,应该是除教学风格以外,钢琴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就学钢琴来说,走好第一步非常重要,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改正一个错误比学会一个新的内容要困难得多。就好像把一辆车子推上铁轨,以顺着轨道推就省力了。错误一旦形成,就会走很大的弯路,所以对初学者来说重要的是走好第一步。
所以学琴的第一步就是学会“放松”,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先学会用手臂的重力,再去练手指的高抬指力是很见效的,一个轻松、下沉的手臂是很“重”的(就向是自由落体的感觉),手指尖(尤其是比较弱的4 指和5 指的指尖)承受到整个手臂乃至身体的重量,从而使关节得到了锻炼,很快就能站稳,这对于一些年龄和体重都非常弱小的学生都非常适用,能解决因为手指没有力度而在弹奏过程造成的一些音听不清楚的问题,因为找到了掌关节的支撑点,弹奏时显得放松,不容易累,同时也使得音色更加饱满。
有些钢琴教师时会学生带着某种教学观念的烙印,比如手型呈半圆形“握个鸡蛋”每一个手指关节凸出,会看到掌关节高高顶起,这样“手的架子”是一种紧张状态,它不能使手臂的重量集中到手指尖上去,也不利于手臂、手腕的放松,也不利于音色的集中,这样的情况下就有必要改进一下,正确的状态应该是自然下垂的,收拢的。可以多体会“空、松、通”三个方面的感觉,“空”就是掌心内要有空间,不要把手平铺的琴键上,手腕也不能过低,“松”就是肩、肘、要放松,“通”就是每个关节都不要僵硬,让“重量”可以顺利传递,这就是通的意思。
另外要注意的是高抬指,“在弹一个音的同时,下一个手指做好要弹的准备”,这个细节也会破坏手的放松状态,应该弹下去之后首先体会的是放松,“重量到指尖”任何不放松的、不下沉的动作都会使手指失去重力,都是不好的状态,接下来再考虑下一个音,一个萝卜一个坑,手指之间不要相互牵连,这样才能锻炼独立性。此外还有手腕的放松和手腕的移动,如果不会放松手腕,很可能会影响以后的练习,如果前期的学习(第一步骤)完成后,下一步就是对手指的独立性、灵活性等进行训练。找到正确的演奏方法,再通过以后的弹奏中(包括在弹乐曲中)不断得到练习,即使不做许多枯燥的练习曲弹奏也能掌握并理解演奏方法,反之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再多的“练”也是无用的,只会加深错误的烙印。
三、钢琴教师应该知道正确的练琴方法
很多钢琴老师在指导学生时,有时会过多地强调对一些技术重复的练习,少则几十次、多则练到上百次仍觉得不放心,而对用大脑控制弹奏这一点却不够重视。这里必须要强调一点,要“大脑指挥手”不要做反了,比如在练习新的乐曲时,老师应该告诉学生:“在拿到新的曲子时,按照步骤去学习它,分析和理解要放在第一位。”所以预先读谱非常重要,要先把乐谱整体看一遍,把其中的特点和有规律性的地方找出来,对照音乐用心聆听,然后再来进行练习,这个方法在学习新曲子的时候尤其重要,所谓的三心“细心、耐心、专心”,这样的效率往往是最高的。
“大脑指挥手”就是对作品、乐谱的理解和解读能力,这个过程往往是成败的关键,所以这就需要作为老师的我们,把正确的科学的方法传授给他们,在每次上课时,要让他们养成学习习惯——“动脑”。而不是一味地反复的练习。其实学会用头脑控制可以节省很多练习时间,它能使演奏者更有信心地演奏。可以想想课文是怎么背出来的?是在掌握了大意的情况下,更容易记忆呢?还是就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一遍一遍的进行背诵呢? 由此可以看出,从小培养用脑练琴的优越性,更可以衍生为学习钢琴是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用脑总结规律,用心高效学习。
四、钢琴教师可以教孩子从乐曲中提高技术
实际上从乐曲中学技术,是一个多快好省的办法,技术是为乐曲服务的,说明乐曲中的技术不但是提炼过的技巧,同时更是艺术瑰宝,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改变一下或许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要突破传统思维,既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又能掌握和积累曲目,同时对学习兴趣而言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一首首的练习曲只是把一个个的技术单独的呈现出来,个别进行练习,就像先开始学习“字、词、句子”一样,但要怎样去运用它们,就要靠一篇篇的文章来进行积累。所以学琴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方向,也可以把这个过程倒过来,从相反的方向通过一篇篇的文章来掌握和学习“字、词语、句子”。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更能够牢固的掌握所学的知识点,那么弹奏乐曲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再者由于音乐形象比较具体,所以学生对用力的方法、声音的控制等都能更充分的理解。
以乐曲来代替练习曲这种方式并不适合所有学生。一般说来程度比较浅的学生还是让他们多练习一些练习曲及音阶等基础技术。学生学到中等以上水平后( 像车尔尼Op·740 练习曲),可选择各种乐曲的余地扩大了,就可以逐步以乐曲来代替这些技术性不太高的练习曲。
所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练琴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合自己的练琴方法就是正确的方法,这才是学琴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事,练琴的习惯很重要,不只是要“多”练,关键是要“会”练,要学会分析乐曲中的“难”点,然后各个击破,一个有经验的老师能预料哪些是学生最容易出差错的地方,而进行“重点”指导和关注,这样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就能有的放矢,另外对于学生掌握一些难度较高的技巧,比如八度,这些也不能急于求成,这个技巧跟手的条件有很大关系,有些作品比如《菊次郎的夏天》这首作品中的八度就可以用六度来替代,所以在手指跨度的技巧训练中,要在能控制好的范围里慢慢地练上来,这样技巧才能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