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
2018-11-13任灵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
任灵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119
【关键字】:新生代农民工 义务教育 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近年来,我们提到的农民工发生了代际转变,他们是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即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90后农民工群体。根据2016 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农民工总量达到2.82亿人,比上年增长1.53%,增速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而且《报告》指出,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49.7%。据陕西调查总队对全省10地市51个区县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显示,2016年陕西农民工总量为710.7万人,首次突破七百万。其中:本地农民工(指在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以内范围从业的农民工)214.4万人,同比增加9.3万人,增长4.6%;外出农民工(指在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以外范围从业的农民工)496.3万人,同比增加25.7万人,增长5.5%。 1980年之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陕西农民工的主力军,人数逐年递增。在2016年,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陕西农民工的53.7%,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平均年龄约27.5岁。
(二)研究意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他们的切身利益关乎社会的和谐,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更是关乎下一代的成长,怎样让新生代农民工的子女避免再次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成败将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具有以下几点现实意义:第一,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条件有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第二,农民工在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同时,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有助于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当中的共享原则,让新生代农民工也能共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第三,从教育本身来讲,也有助于完善和健全城乡义务教育体系。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
(一)国内研究动态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国内关于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研究的侧重点多在于流动子女的研究。最初对流动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源于《流动的孩子哪上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探讨》的文章。学者张斌贤又对有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集中于民工学校的调查、区域状况的调查、对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的探析以及流动人口关于子女受教育的倾向性这几个方面。
1、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定义及范围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00年年龄在16-25岁之间的外出务工经商的农业流动人口。2001年王春光博士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后,2003年又首次阐释了其两层含义:“一是年龄在25岁以下,在20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与老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的差别;二是与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相区别,因为他们不是老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外出过程中出生和长大起来的,而是介于老一代和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现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也对其内涵首次作了阐释:“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的“80后”、“90后”这批人。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初中毕业后就进城打工,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但他们又渴望融入城市,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
2、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已经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流动”还是“留守”的研究
这里指的是“流动子女”的教育问题与“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从学术界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中发表的成果看,我们发现当前大多数研究多集中于居住在城市的“流动子女”教育的研究,发表的成果也多是围绕这一主题,而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较少。对流动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始于1995年1月21日《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的文章《流动的弦子哪上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探讨》,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大致是从1998年前后开始的。张斌贤以1997年----2001年发表的有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文献为基础,对该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集中于民工学校的调查、区域状况的调查、对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的探析以及流动人口关于子女受教育的倾向性这几个方面。
(2)城乡二元结构的研究
城乡二元结构即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具有很大差距,农民身份是造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一大原因。农民与市民两种不同的身份,体现出强烈的城乡差异,也是农民工及其子女进入城市时首先产生的感受。因此,大多数研究者从城乡二元结构的角度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包括学习困难的表现和原因,在从其他角度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时,也经常考虑到城乡二元结构。
(3)教育制度建设的研究
已有研究提出了许多关于改善当前教育体制的建议。具体而完善的教育制度建设,有助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反映出的众多问题,集中暴露出了现行的关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政策与社会转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跟不上社会加速转型的要求。因此,应该把重心放在各种政策、制度的支持和保障上,认为这是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突破口。
(二)国外文献回顾
国外拥有很多的流动儿童,他们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较多,这里所说的流动儿童是指非升学原因导致的变更就读学校。学生频繁流动,他们学习成绩不理想,辍学率极高,流动学生出现留级的可能性更大。学者塔克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刻的研究,在分析内容中添加了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家庭构成等因素,发现如果儿童与父母同时流动,他们的学习成绩变化并不明显。在其他家庭构成中,即便是儿童极少流动,也会对学习造成影响。
综上所述,虽然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研究很多,但大多都是现象的调查和描述性分析,缺少跨学科分析的视角。因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故对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可以综合多项学科来进行研究分析。从农民工本身入手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较少。而对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可以探讨是否应该把新生代农民工引导到中小城市创业,进而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这也符合城市化发展的要求。
三、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特点分析
(一)概念界定
1、新生代农民工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业户口、从事工人的职业,在社会中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
身份上属于农民的群体。他们是农业户口但大多都从事着非农职业。“新生代农民工”这个提法首次出现于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在2016年,陕西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占陕西农民工的53.7%,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平均年龄约27.5岁。
2、新生代农民工子女
新生代农民工了女,也就是80后进城务工农民的了女。由于新生代农民工
主要是80后,所以其子女的年龄现在大约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他们一部分在城市出生,跟随父母留在城市,另一部分则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或者亲戚代为抚养。据2016年《报告》显示全部农民工中,未婚的占 19.8% ,比上年下降1.4 个百分点;有配偶的占 77.9% ,比上年提高 1.5%。陕西省新生代农民工占53.7%,大概为381万,这381万新生代农民工的子女将成为我们社会关注的重点群体,他们目前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特点分析
第一、人口数量少,年幼,可塑性强。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大多处在义务教育阶段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心理活动水平有了很大发展,充满着求知的欲望。同时有了与同伴交往的需求,需要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家庭温暖的,有良好的社会性发展的氛围。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活动水平高,活拨好动,需要监护人对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照顾。第二、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很多是独生子女。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把计划生育制定为基本国策,使得中国人民的生育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体现在80后身上。这一代人一般家庭只生一个孩子。除了观念的变化,当前经济形势下抚养孩子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城市。所以同样作为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大多也只有一个孩子。
四、陕西省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
(一)乡镇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
乡镇的小学和中学普遍办学条件差,年久失修、教室简陋,且师资条件不足,优秀的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因待遇不好大多流向县城或市里。年轻的老师被分配到乡镇中小学,也只是借其作为跳板在乡镇锻炼几年再回到县城。这导致师资流动性很大,而有一些愿意在艰苦地区教书育人的无编制老师又因为编制问题得不到重用,这使得本来条件落后的教学活动雪上加霜。
(二)教育资源不足
从全国各地流入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大,教育资源供小于求。调查发现,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大量涌入导致当地适龄进入幼儿园和小学、中学的人口剧增,而公办学校的接纳能力非常有限。就学需求的快速增长大大超过教育资源的扩张。由于小学阶段包含在九年义务教育之中,这些省市的教育经费除了负担本地学生之外,已无足够的能力负担庞大的外来流入人员子女的教育支出。
(三)公立学校门槛高
公立学校依旧难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欠规范,导致一些超龄儿童未能及时入学。新生代农民工子女选择带子女进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追求城市更优质的教育,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希望子女能够进入公办学校学习,但目前来说仍然比较困难。而且当前流入地学校执行政府政策,公办学校取消借读费择校费,导致公办教育资源非常紧缺。大家都想进入公办学校,所以设置一定的门槛也是合理的。但是门槛过高,又会阻碍农民工子女的正常入学,所以这个矛盾需要社会更多地思考解决。
五、解决陕西省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对留守新生代农民工子女进行管理
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就应该负担起培养他们教育他们的责任。在陕西特别是陕南贫困山区,孩子们在学校寄宿,由学校统一管理。所以学校要解决的是学生住宿条件差、吃饭问题、教学基础设施差问题,为农村孩子开设就学的绿色通道,同时学校要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管理制度,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班主任要时常找留守儿童进行谈心,关注他学习、生活方面存在的困难,和留守儿童做生活中的朋友,帮助其化解心理疑惑。
(二)呼吁社会力量对留守在家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子女进行帮助和关心
目前陕西省的社会组织发展速度较慢,社会组织在链接社会资源中应该加大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通过网络宣传的方式向社会各界人士倡导留守儿童关注活动,比如:捐赠衣物、学习用具;开展小组活动将留守儿童聚集起来,跟他们谈心、交流;通过企业赞助的利用寒暑假时间带留守儿童去往父母打工所在地家人团聚的方式。
(三)政府要加大流入地教育投资力度
陕西省西安市流入人口数量庞大,对于省政府而言需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教育资源的投入。首先,市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可以在新生代农民工聚居的周围建幼儿园、中小学等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解决入学难的问题。其次,政府要尽快落实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的问题,减轻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