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智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几点思考
2018-11-13张利民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长沙410006
张利民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 长沙 410006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在追求本国利益和谋求本国发展时,兼顾他国利益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始终不变的“天下”情怀。从“和思想”、“兼爱、非攻”的和平思想,到“天人合一”的价值判断,再到“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和“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铸就了同其他各国命运与共的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重要基因,从价值层面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启示。
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让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但是不同国际政治主体之间为争夺利益爆发数不清的战争与冲突,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国家利益观进行反思。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指出,“中国方案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P539)。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精准把握而贡献的中华智慧,源自中国传统政治智慧,追求的是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将这一中华智慧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概念。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将“软实力”定义为“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达到己所愿的能力,这种吸引力来自一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在《硬权力与软权力》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普世性及其建立有利的规则、制度、控制国际行为领域的能力是关键的权力之源。在当今世界政治中,这些软权力之源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从中可以看出约瑟夫·奈将软实力表现为外交政策,为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服务。软实力这一词在中国加上了“文化”二字,与约瑟夫·奈的理解有很大的区别。
国内学者魏恩政认为“文化软实力指该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内发挥的凝聚力、动员力、精神动力和对外产生的渗透力、吸引力、说服力”(P13-17)。这就将文化软实力纳入到了以文化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范畴,对外树立中国形象,对内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文化与经济、政治日益交融,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文化支撑。本文以中华智慧视角从价值维度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文化软实力在中国表达和海外认知之间架设起对话沟通的桥梁,消除因经济、政治因素带来的海外公众认识偏差,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合作,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中华智慧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的目的是理顺中华智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内在逻辑联系,把握两者之间发展的内在规律。可行性分析是对中华智慧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这件事的内外条件是否具备,怎样做好这件事,以及做这件事的结果分析。必要性,要解决为什么问题,以及这样做的意义何在,指出中华智慧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这件事必须做。
(一)可行性分析
国家形象要素一般认为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教、外交、军事等。“一项关于文化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显示,文化要素以近八成的选择率(77.8%)位列所有国家形象要素的第一位,并以显著差距高于其他要素;而在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方面,海外公众更关注传统文化”。说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形象的主要文化元素在国际社会具有非常高的认同度。中华智慧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历经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等几个时期,传承着全民族共同的思维方式、精神遗产,凝聚着全民族对世界的认知,积淀着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提供了难得机遇。围绕“一带一路”将竞争转向共商共建共享,实现文化的互惠共享,借力中华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让中华文明沿着“一带一路”走得更远更宽。
(二)必要性分析
两极格局终结以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和地位在国家综合实力的竞争中日益凸显。在渗透和输出文化价值观塑造西方民主进步形象、掌握全球话语的同时,某些西方国家的政客、学者、媒体却是项庄舞剑意在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恶意歪曲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攻击和诽谤中国借“一带一路”掠取全球资源,发展军备、谋求扩张;主导亚投行、丝路基金对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输出落后和过剩产能,对他国造成严重破坏,是一种新殖民主义。
中国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从中华智慧的有益启示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时代潮流,适应世界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需要。中国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必须积极主动用中华智慧从价值维度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对中国的目标和道路加以解释,让世界正确认识中国,揭露“中国阴谋论”、“中国威胁论”等不良政治意图,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让中国更好融入世界,消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疑虑,营造一个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
三、中华智慧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
中华智慧源自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更多的体现在儒、道、法、墨等名家流派的政治思想中,纷繁复杂、博大精深,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针对个人,也强调国家。中华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充满正能量,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启示。对中华文化,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态度,才能汲取到中华智慧。一则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做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者;二是现实的需要,中华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内对外都是一种潜移默化和深渊持久的力量。
我们从和思想、兼爱、非攻蕴含的和平思想中受到了和谐万邦、反对穷兵黩武的有益启示;从天人合一蕴含的价值判断中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从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蕴含的处世之道中获得了反对恃强凌弱、倡导世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人文精神;从天下大同蕴含的理想社会中汲取求同存异的思想观念。这些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层面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和平是核心,没有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纸空文;价值判断是前提,是衡量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标准,没有公平正义、积极正面的价值判断,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无从谈起,并且影响处世之道的形成。
(一)以和为核心,推崇和谐万邦
《左传·昭公二十年》中“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P261-262)。同样,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及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语言、一种音乐和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自古推崇“协和万邦”、“四海之内皆兄弟”、“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这些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成为中华智慧的核心,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华智慧中蕴涵的和平、和谐、和爱、和美的精神和思想,强调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使得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文明平等相待、和谐共处,既善于借鉴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也能为其他民族文化所理解和容纳。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各种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与其他文明多样并存、和谐共生,在扩大和思想影响的基础上树立良好中国形象,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奉行兼爱、非攻理念,反对穷兵黩武
《兼爱中》中“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P147)。《非攻下》中“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供之。以此交大国,则小国之君说。”(P153)《孙子兵法》曰“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国古代未强占周边国家,却依靠中华文明的强大吸引力建立了“华夷秩序”。作为上下五千年而未中断的文明古国,理解今日中国的理想、道路和外交政策,应该首先了解中华智慧。
2017年11月8日习近平夫妇陪同特朗普夫妇参观了蕴含中华智慧的故宫三大殿,体现了中国对文化的自信。中国为其他国家留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和研修名额,安排其他国家青年科学家赴华从事短期科研工作,帮助培训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陆军于今年10月启动组建6类19支8000人的维和待命部队,这都彰显了中华智慧兼爱、非攻理念,反对穷兵黩武。通过国际传播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坚信天人合一的价值判断,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春秋繁露·立元神》中“何为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以孝悌,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地养之以衣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人成之以礼乐,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若三者皆亡,“民如麋鹿,各从其欲,家自为俗”;“父不能使子,君不能使臣,虽有城郭,名曰虚邑。如此者,其君枕块而僵”。把人类社会与天地宇宙视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调节天人关系的中华智慧。
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探讨21世纪科学的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问题时,提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以看出国际社会期盼用中华智慧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能在世界各国遍地开花。比如天人合一的中华智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也将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刻影响和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本着这一理念走和平发展之路,摒弃零和思维,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通过科学发展、生态文明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天下大治、安定团结,政治有序、社会井然的国家公共产品。中国应该通过传播天人合一的传统政治智慧,让国际社会携手把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政策和行动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让世界认识到强起来的中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反对恃强凌弱
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这“五常”可以用“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来理解,贯穿中华伦理史,成为中华智慧的基础。中华民族“仓源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以来,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同情弱者,反对恃强凌弱,打破了国强必霸的陈旧思维。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定是一个文明国度、礼仪之邦,有着宽容、豁达、开放、开朗的大国风范,不仅增进13亿中国人的福祉,也会有力促进全球发展事业。
中国秉持仁义礼智信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发展合作。中国向世界提供经济援助、派遣援助人员。为实现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投资,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政府间的部分无息贷款债务。通过加强中华智慧中“仁、义、礼、智、信”教育、宣传、推介、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文化在海外认同度,扩大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这不仅能促使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继承文化传统,绵延文化血脉,支持并投身祖国建设,也将促进各国友好人士对中国的理解、沟通、交流与合作,为中国的发展赢得良好的国内外环境和更大范围的支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五)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倡导世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雍也》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颜渊》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公治长》中“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P35-3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各国人民都期盼远离战争、暴力、饥饿、贫困,希望生活在祥和安定的环境中。但是世界局部战争接连不断,贫困饥饿广泛存在,特别是许多妇女儿童依然在战争和贫困的阴影下苦苦挣扎。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历经了极为罕见的外族入侵和内部动荡,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最懂得和平的宝贵和发展的重要性,也愿尽最大努力真诚帮助正在遭受战争和贫困煎熬的人们。
发展是硬道理,可以消除动荡的根源,缓解南北矛盾,实现世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中国朝着这个目标和方向,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促进多边合作事业;设立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同各国一道研究和交流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为各国创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动包容和可持续发展。让中华智慧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观大行其道,更好地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实现世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结语
中华智慧具有独特魅力、广泛指涉,既包括广义汉人组成的社会,也包括侨居世界各地的由华人组成的华人社会。还包括其他与中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世界各阶层人士。在学习、交流和传播中,跨越人文地理,超出了民族、语言、学派的歧视。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凝聚力与向心力;增进与爱好中华文化的国际友人的深厚情谊;推动更广泛的国际社会和国际民众认同中华文化。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经由文化认同达到政治认同,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