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文化概论》有感
2018-11-13凌璇玉淮阴师范学院
凌璇玉 淮阴师范学院
“文化”是中国古代语言系统中就有的词汇。它最早出现在《易传》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讲述的是观察了解现实中的伦理道德,以此来规范社会中的等级关系和秩序,并在为人处世中使自己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而推及天下。
我个人觉得,在学习上事事亲历亲为,每天消化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并举一反三提出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是文化;在生活上养成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行为习惯是文化;在与人交往上,尊重他人,乐于助人,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是文化。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在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面带微笑地与他人打招呼也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兼有佛释道法等其他流派的学术思想,在中华几千年文明中,接触、碰撞、融合,形成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包容性和可塑性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人民的社会生活之中。
宗法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夏朝以来,宗法制就产生了,发展于商,完备于周朝,并影响其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直至今天依然对中国家庭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道德规范准则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国同构”是中国封建社会区别于其他封建国家的独特之处,是指家庭、家族、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都是严格的父系家长制。宗族宗法在中国长期存在,不仅在封建社会中体现于“忠孝相通”“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现代社会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每逢清明节和除夕日,家家户户依照古已有之的传统准备好祭祖之物,进行叩拜,焚烧纸钱,扫墓,踏青等活动以示对先祖的尊崇与思念。也使家庭成员相聚一堂,共诉乡情。这样一年又一年的轮回,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生生不息,也是炎黄子孙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又如,现代社会尽管社会习俗和意识形态发生很大改变,但中国人重视血缘关系,重视家庭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传统文化习俗,依然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尤其在广大农村和僻远地区,世世代代一直遵守。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的五常,是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也是每个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的素质规范。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最早提出“仁”,其核心是爱人,即仁爱之心。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标准和境界;“仁”字拆开来看其实是讲两个人的相处之道,现代社会中我们与人相处更应该谨存仁爱之心。“义”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事情,引申为义气、道义,君臣之义、家国之义等,管子最早提出,起初是会意字,从我表仪仗,从羊表祭祀品。当代社会我们一方面要赋予义新的含义,如社会公平和正义,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许多贪污腐败,徇私枉法的黑暗面也随之产生,我们面对邪恶不应该退缩、畏惧,而应高举法律的大旗,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切实履行公民的监督义务。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唤起“义”的文化自觉和信念,坚持道德正义和道德原则的立场。与新的含义相辅相成,共同进步。“礼”在古代多是用庞杂的规范程式举行仪礼,祭祀求福,,既包括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仪式。儒家强调的礼多注重内在含义,而非外在形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则是指在政治、经济、社交场合中,遵守符合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的一定的礼节;“智”将字拆开来看是知道太阳的意思,现普遍理解为人所拥有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苏格拉底曾说过“美德即知识”以此来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信”,诚实不欺骗,是自古以来,为人处事中必不可少得一个宝贵的品质,“人无信不立”则是一条耳熟能详的古训。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坚守诚信的企业竞成了“稀缺资源”,如三鹿奶粉,苏丹红鸡蛋,地沟油事件等层出不穷,尽管国家相关部门严厉打击,但在巨大的经济利润的诱惑下,依然屡禁不止。其中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现在的学生大抵从记事时,就被父母和家长教育,要尊敬长辈,尊重老师,与同学友善相处,“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要懂礼貌、守纪律,遵守青少年行为习惯准则等等在“仁义礼智信”上发展、创新引申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约定俗成的准则。值得欣慰的是,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方面,引起了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现代青少年在遵守道德规范这一方面也做得越来越好了。像前几年中国游客去国外旅行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感的现象已经罕见了。
宋代杰出的科学技术和繁荣的文化在古代封建社会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对西欧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两宋时期,虽然疆域狭小,外有辽夏金元等游牧民族政权的不断骚扰与突袭,内有因冗官、冗费、冗兵;统治阶级的腐朽、挥霍;农民起义不断等原因形成的长期积贫、积弱之局,但古代科学技术在宋朝发展到极盛,亦可窥见当时文化的繁荣之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最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四大发明中的三项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均在宋代产生,给后世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现代社会的学生从牙牙学语之时便摇头晃脑的背诵唐诗300首,到中学时系统地整合背诵唐诗宋词中的经典作品,并加以初步的理解分析,再到大学时深入探索诗词等文学的写作背景,分析诗人的性格特征,人生旅途,挖掘文学作品背后所隐藏的时代价值观念和代表的社会价值取向。固然是传统文学在现代社会中一个较好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应试教育与社会古典艺术文化氛围的缺失,使单调的学习所谓的古典文化变得那么的无力。在任意一所中学的任何一个学生均可流利的背诵出一大段古典文学(唐诗,宋词等),但你若让他去解释基本的文学含义,他可能会向你投来无助的眼神,更不用说你让他大概表述一下他自己对于古典文学的理解或者脉络分析了。这实在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也是文化教育的失败。中国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几千年文明从未中断,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的国家。然而却并未积极地传承、充分地加以利用,这实在是令人遗憾,不得不说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待提高。现国家当局教育机构已经充分认识到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社会对于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文化需求也日益增强。现如今我国已经是一个世界公认的综合实力很强的大国,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成为文化强国的那一天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