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认识
2018-11-13李晔
李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450046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发展不足之间的矛盾。”对社会矛盾转变这一问题的深刻认识,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基石,是新时代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基石,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基石。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社会实践的发展也引起了社会主要矛盾的相应改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对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党能够不断走向胜利正是因为能够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了解其具体特征,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贡献。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但在运动过程中,其基本性质和形式相应的会随之变化。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阶级对抗的过去,使少数人失去掌握生产的利益,它旨在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及其成就足以确保每个人的所有合理需求得到越来越大的满足”。由此产生的阶级对立、两极分化和经济危机等深层矛盾,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开辟了广阔道路。毛泽东同志指出:“生产力可以以旧社会所不具备的速度迅速发展。因此,生产将继续扩大,从而逐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社会的基本矛盾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随着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一系列基本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社会的阶级对立已经消除,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了质的飞跃,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由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人们需求水平,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这一问题上,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作出明确判定,之后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进一步完善和提炼为:中国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我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工作方向、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随着社会制度的完善,改革开放的成果使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一步发生转变,物质文化的发展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当前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矛盾运动根据我国国情发生了转变。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导,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基础上的,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报告指出:中国已经解决了十亿多人的温饱问题,全面实现了小康社会。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对改善生活的需求正变得越来越广泛,不仅对物质和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诸如社会公平、政治民主、法治健全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社会生产水平在多领域均进入世界前列。这已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以改善生活的主要制约因素。报告中深刻地描述了中国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新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实事求是的判断。
从社会生产的角度看,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期,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着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突出。人们的需求日益多领域、多层次、多样化。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主要矛盾的转变是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出发,从党和国家的整体发展出发。综合考虑,党的十九大报告认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成为阻碍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要因素。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各地区各领域的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国家发展水平的提高。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指部分地方,部分方面还有欠发展的问题,发展任务仍然很艰巨。目前,中国的发展不平衡在很多方面并未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收入分配方面,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全国数以千万计的人挣扎在贫困线上。出现的社会问题相互制约,容易激发社会矛盾。抓好重大社会矛盾的转变,认识重大社会矛盾的转变,解决重大社会矛盾的转变,有利于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变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基石
党的十九大关于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阶段中国具体现实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这是一种科学的判断。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是历史性的党和国家的重大变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基石。
我们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我们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承认,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在发生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判断,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全党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定不移地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现实。”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问题。
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不发达的阶段。但并不仅仅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对此问题作了深刻阐述。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从未仅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它包含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各个方面,既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方方面。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正如许多方面都会发生变化一样,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社会的主要矛盾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彻底改变,而仅仅是作为其中一个阶段的部分转变。
因此,在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述时,必须准确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它有利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实事求是,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外综合考虑,促使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是我们必须坚定地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这一新论述是我们社会主要矛盾,而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站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把握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二是我们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不能局限于我们面前的片面判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三是要坚持全局考虑,进而解决这一重大矛盾,在党和国家的发展中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点工作与党领导人民的事业密切相关,与现阶段中国社会矛盾的大局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关系到当前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望息息相关。四是必须坚持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来进行考量,充分认识到主要矛盾的转变对于中国梦实现的战略意义。把握好本世纪中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节点,充分认识这一新表达的现实针对性和历史适应性。
在这个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意义以及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深刻把握重大社会矛盾转型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伟大复兴的战略基石。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在持续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