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暴力和网络冷漠行为成因分析

2018-11-13崔哲荧

新生代 2018年17期
关键词:冷漠网民暴力

崔哲荧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网络方便着我们的生活,但是这种媒介技术的力量也引发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不是理论上的潜在的风险,而表现为生活中真正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问题,比如网络暴力和网络冷漠。

网络暴力则是暴力行为向网络世界的延伸,虽然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肢体接触不同,但这并没有因为相对虚拟的环境而丧失其暴力的性质。网络暴力出现在日常生活可以大体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普遍存在型的网络暴力,这是几乎每个网站、每天都能见到的,比如平日各大网站的新闻评论区里,即使一个很普通的新闻,也能看到网民对于社会、工作、政府、某一艺术作品、某一明星、某一现象等等的挖苦和讽刺,但这种情况大多只个别人的寥寥数句,骂人者也往往很快被其他的评论者反驳批评,随后淹没在人声人海之中,难成集中的气候。

另一种是特殊型,表现在某一特殊事件发生、曝光以后网民们的激烈表现,与前者相比,其对象更加具体也更加有针对性,因此也吸引了更猛烈的“炮火进攻”,网民们得知某一事件的“真相”之后,往往大惊失色、义愤填庸,进而对这一对象进行口株笔伐;这时的网络暴力不再是个别人的偶尔的牢骚话,而表现为迅猛的、群体性的、疯狂蔓延的趋势,这时骂人的话也不再成为被网友反驳批判的对象,而是被当作代表广大网民心声的、解气的、很酷的话语,进而受到追捧。随着事态的进一步进行,更多当事者的相关资料被网民挖掘起来,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甚至是与事件无关的个人、家属的生活隐私也被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形成一个个的爆点,冲击着人们的心理,从而激发舆论高潮迭起,事情在一次又一次的反转中发酵扩散。

而网络冷漠比网络暴力现象还要常见。冷漠也就是见到别人处于困境之中,自己却视而不见,袖手旁观,看热闹起哄,或只做一个快速走开的看客。 网络暴力和网络冷漠这两种行为看起来一热一冷,似乎处在对立的两极,其实不然,它们并不总是截然相反的,而是颇有相似之处,有时甚至是相互交叉的。比如前段时间蓝可儿案件,随着案件线索的显露,越来越多的细节被翻了出来,而这种追踪凶手的目的也逐渐转为了大众的侦探的角色扮演。许多网民的焦点从案件本身转向关于受害者个人生活的窥探、八卦。这种行为可以说既是一种同情心的缺乏,又是对其个人隐私的侵犯,既构成了一种网络冷漠,也构成了网络暴力。

总的看来,网络暴力和网络冷漠的共同原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网民在网络中的存在方式

网络这个特殊的环境,决定了网络不同于现实的道德模式。网络相较于现实而言,属于一个相对虚拟的空间;一方面,作为网民,他(她)的存在方式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有具体的、相对固定的社会关系里特定身份的人,在网络的世界里,人人面目模糊,然而也人人平等,人的存在方式,尤其是普通网民,是通过发表言论,并传达至他人,直至收到他人的反映而存在的。以夸张言论吸取别人的眼球是让他人注意到自己存在的有效方式,这就构成了一种“搏出位”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世界的相对虚拟性、匿名性,人们不必以真实面目出现,其所作的行为也不必由现实生活中的本人承担责任,这就大大降低了发表过激言论的风险。一方面是动机,一方面是低风险,人们在道德上、理智上对自身的约束大大降低,更有可能从事平日里所不能够、不允许做的有违道德的事情,就像夜里的劫匪抢劫时需要一块蒙脸的黑布一样。

2、网络活动的间接性

这种认知的间接性有网络媒介本身的原因。网民所获取的各类信息并不是亲身经历所得的第一手经验,而是在网络上阅览而得来的。获取间接经验这本身无可非议,但是由于网络传播要求的时效性,传播在网上的资讯大多只是呈现事件的正在变化的某一表面的现象;由于网络传播要求的简洁性,短小的篇幅限制(比如微博一般限制在140个字数以内),这些资讯往往只能把一个新闻的侧面而不是全貌展现给观众,俗话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从一个特定的、片面的角度出发,虽然加强了直观的感受和某一细节的把握,但是,零散的信息分布、众多的细节给网民对真相的理解加深了难度。由于网民不能亲身地把握,则容易从联想出发,从以往生活的经验出发来看待问题,再加上某些网络媒体的添油加醋、煽风点火,那些没能从全貌把握事实的网民容易受到暗示,把某一事件严重化对待,直接做出过激或怀疑的反映。

3、网民行为的主观随意性

随意性,表现在并不是为了什么预定目的,即“我会在网络浏览中获取什么特定的信息?,现在大多数人上网的目的是为了消遣,或者休闲时间的例行公事,比如说每天起床后习惯性地拿出手机开始刷微博,或临睡前开始刷朋友圈,然后评论几句等等。由于这个行为并不是有意进行,经过充分的理性参与的,而是出于偶然随性而发,同时也并不是为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所以网民对自己评论的内容并不负完全的责任和义务,也并不怎么考虑自己言论的效应和后果。

4、媒体运营者故意混淆舆论节奏

多表现在盲目追求噱头,不惜引发争吵和分裂。网络社会虽然和现实世界有一定的距离,有着更多的虚拟性,但它并不是一座完全的空中楼阁,它也是现实社会延伸的一部分,网络运营者、信息传播者的行为直接对应着其在现实世界的利益,高点击量高转发量是网站编辑们共同的追求,为了达到这点,有的网站编辑随意将未经证实的消息发布出去,以争取信息传达表面上的及时性、迅捷性,有的则在选题上,甚至故意颠倒黑白、夸大事实、信口开河;故意忽视真实性,试图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争论。网络谣言由此产生,很多网民发现,自己的积极参与与行动也许只是落入了某人用以牟利的圈套,前不久的罗一笑事件就是这样;无数次的反转,网民的情绪也从最开始的热情转为愤慨,最终转向疲惫和冷漠,如此一来,网络上的不满情绪就这样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猜你喜欢

冷漠网民暴力
反性别暴力
突然之间
东霞
第二章 暴力原则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回答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暴力的班长
暴力和痛苦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