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友谊观之对比研究

2018-11-13张超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交朋友

张超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桂林 541000)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和美国的交流更是迈向了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公司职员,移民者去往美国学习、工作或者生活,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与美国人交朋友。但因为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差异,在交朋友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冲突,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和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了解双方友谊观的差异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文化视角探讨了中西方友谊观的差异, 希望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给予一定的启示,并有助于发展和巩固跨文化友谊。

2 中美友谊观的差异性

“朋友”和“友谊”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谈论的永恒话题。友谊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是人在社会群体中,通过交往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不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友谊都在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对于友谊的内涵,两国人民有种不同的理解。

2.1 定义上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人们就非常重视交友之道,并把朋友作为五种人伦关系之一。但是“朋友”这两个字,原是两个概念。《礼记》中有言“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按照古人的解释,“同门”是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人,所以“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同学;所谓“同志”,是指志趣相投,能合得来的人,所以这个“友”,就是我们现在的“朋友”的概念。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朋友”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词语,《论语》里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样的名言,《论语》里说的“朋友”,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同学和朋友”这两个意思。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中,朋友原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来泛指交谊深厚的人,已与现代“朋友”之意几乎无异了。在1995年版的 《简明牛津字典》中,朋友可以是双方感情要好, 彼此尊重的人;同情者;帮助者;客户;对一个机构提供定期赞助或帮助的人;关系较近的亲戚等。由此可见,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相对宽松,指有共同感受或喜好、能在一起愉快地交流的人,可以用来指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

2.2 交友目的差异

于中国人而言,交朋友讲究的是“趣味相投”和“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和共同的兴趣爱好乃至理想追求,把交朋友当做是一种乐趣,而不带很强的目的性。正因为人们在交友时有着这样一个心理诉求,所以当朋友之间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发生冲突时,往往会闹出不愉快,激烈者甚至会彼此绝交。《世说新语·德行篇》记载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割席断交的故事,管宁、华歆曾一起在陈球门下学习,所以两个人是同学关系。管宁之所以割席,表面上只是因为两件小事:华歆拾金及观看高官车马。但管宁从这两件事中看出了华歆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思,这与管宁自己淡泊名利的价值观相冲突,所以管宁才毅然割席。由此可见,中国人认为朋友不在多,而在能否同道,能否知心。而在实用主义至上的美国,友谊始于利益关系,交友意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为自己未来的发展铺垫机遇和人脉,带着一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

2.3 建立及维系方式的差异

美国人热情好客,喜欢跟陌生人聊天以示友好,短暂交谈后就以朋友相称,与美国人交谈时,他们会给人一种友善,热情的感觉,这往往会让中国人误以为他们把我们当朋友看待。在美国,友谊的形成的确既简单又快速,有的友谊一分钟或者一夜之间便可形成,但也可以以同样的速度消逝。但在中国,对于建立友谊非常谨慎,往往要通过很长时间的相互接触,随着对彼此的逐渐了解,双方才会变得亲密,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从“泛泛之交”到“亲密无间”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一旦认定了这段友谊,往往会希望它能保持一辈子,所以要慢慢地培养,需要彼此都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正是很多美国人所缺乏的。美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据美国官方统计,一个美国人在一生中平均要搬21次家,正因为这种不断的调动,限制人们建立深厚持久的友谊,随着每次搬动,不断认识新的朋友,而老朋友逐渐失去联系。而中国人因为相对稳定,而且念旧情节很重,像“串门”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活动,这在美国人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2.4 朋友的责任差异

中国人往往对朋友的期望值很高,觉得给朋友帮忙是理所当然的,就像中国的俗语“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是在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倾囊相助的人,所以中国人对朋友有很大的依赖性。“托关系”就是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的一种现象。而美国人认为友谊应该是一种乐趣,是轻松愉快的,而并不是一种责任。美国人也很乐意帮助他们的朋友,但多数情况下,他们希望只是帮个小忙。因为他们认为因为所谓的朋友的责任而负担太多也许会不舒服,甚至很奇怪。美国人不愿交往过深, 而是有选择地交往和投入感情。他们一般喜欢在尽可能不招致社会责任的条件下寻求他们的社交生活。在友情方面的投入是十分有限的,倾向更加独立的朋友关系,不希望一方过多地依赖另一方,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依靠自己,而非朋友,如果朋友给予过多的帮助,他们会认为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

3 差异产生的文化根源

中美两国人民在对“朋友”的认知和期望值方面的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反映出两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环境等。在众多原因中,最重要的根源就是不同的价值观取向。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文化差异的六大维度之一。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起主导作用的社会,而美国社会则是个体主义文化为主导的社会。集体主义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体国家利益的一种思想理论。集体主义的最高标准是一切言论和行动符合人民群众的集体利益,一切行动和言论以集体为重个人为轻。集体主义取向下,个人离开了集体,几乎就无所作为或者作用很小,因此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必须重视合作和集体的力量,任何事情必须多为他人考虑,要珍视友谊和家庭。拥有这样价值取向的中国人,在交友时会希望找到归属感,将自己的朋友圈当成一个集体,所以会对这个集体有依赖感,强调对集体的忠诚,这也反映在中国人对朋友的责任上,会为了朋友不辞辛苦,两肋插刀,也反映在对友谊的维护上,因为强调朋友间的交情才会不断地付出去维系感情。而个人主义认为个人利益应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个人主义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的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个人主义也认为人离不开社会,它也看重人际关系,但是它强调的是一种松散的社会人际关系及结构。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个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力更生是传统的美国价值观,造就了美国人坦诚、直率、自立、自助的性格,因此,美国人更倾向于独立的朋友关系,也不愿在友谊中承担过多的责任,而是保持一种轻松的朋友关系,在遇到困难时,美国人会选择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而不是向朋友寻求帮助。

4 结语

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观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由于观点的不同,两国人民在交际中难免会有摩擦与冲突,出现误解和分歧。导致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的社会,而美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社会,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些差异,努力做到趋利避害,同时要了解形成差异的原因,以开放的心态求同存异。笔者希望通过对中美不同友谊观的比较,能够为与美国人交朋友提供一些参考,以促进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加深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

猜你喜欢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交朋友
集体主义的原则是大学生ぴ谥耙倒婊中的重要原则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反对个人主义做合格共产党员
“们”字交朋友
身为集体主义喝彩歌唱
交朋友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个人主义能不能一分为二?
个人主义能克制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