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生情趣 古韵入课堂
2018-11-13赵爱萍
●赵爱萍
对联最富民族特色。汉字一字一音,音节分明,易成对句;字体方正,整齐清楚,适合书写与张贴。对联历史悠久,生命力极盛;它应用广泛,既是阳春白雪,能登大雅之堂;又是下里巴人,可入寻常巷陌。逢年过节、庆吊、题赠、名胜古刹、戏台校门、节目主持、影视对白等都要用到对联,这也是素质教育对当今学生交际应用能力的一项黄金要求。把“对联”引进语文课堂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是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我们夏县中学自从成为全国楹联教育基地之后,大力宣传普及楹联知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巧用课文创作对联
对联可以是文章浓缩的精华。以课文为内容创作联语是学习对联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深入理解文章并做到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滕王阁序》是骈文中的奇葩,可是如果在重修的滕王阁上刻对联,我们总不能把文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刻上去了事,必须将762个字浓缩于两行文字中,重新撰联。运用对联概括课文,是一种理清思路、掌握内容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去枝缩水、提纲挈领、培养简洁表达的好方法。
中学课本里有多少文质兼美的文章啊,如果学生用撰联的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不失为巩固和升华教学成果的好方法,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这一方法,当然这一做法是建立在去年我校全面普及《联律通则》的基础之上的。现举例说明:
学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要求学生试着撰联,并选学生对联佳句评析。
风过留香,一径月光如水;
人来入画,无言荷色笼烟。
张祎凡
教师评析:好一个优雅、朦胧、幽静、迷蒙的画面。对联勾画了一幅小径月夜图,渲染了清寂的氛围,也略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和喜悦。试想:月光朦胧,小路一片月光,只有荷花的香味,暗沁心脾,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全联构成了和谐清雅的画面。这些联语都是从课文中提炼而来,上联化用课文“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它唤起了读者的嗅觉体验,唤起了读者对“香远益清”的深切感受。一径月光如水,“一径”可见路之曲折幽静,月光如水,古人有“月光如水水如天”的妙喻,朱先生也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佳句。在这荷香袅袅,月色融融的夜晚,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笼着花儿的梦,也笼着作者的梦,月光下,只留斯人独徘徊。意境真美!
荷花莲叶风中浅笑;
媛女少男月下泛舟。
陈凯奇
教师评析:联句化静为动,巧用拟人把莲叶荷花挤挤挨挨、低语浅笑、竞放幽香的情境写活了。风中浅笑,这哪里是荷花荷叶的浅笑啊,是朱自清先生把自己游荷塘暂得宽裕的喜悦融入景中。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泛舟采莲,倾诉爱慕之情。这是先生在孤独冷清的现实世界中的一次快乐的精神畅游,反映的是先生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
独享荷香月色,心清静;
身临碧水池塘,人释然。
杜灵芝
教师评析:这副对联也切文,写出作者由苦闷彷徨,心里颇不宁静到得清静后的暂时达观。但是下联拓展稍欠,且“池塘”还可再炼。
教师也应该成为为课文撰联的实践者。我经常自己下水,为学生作引导。举个例子:
长歌赤壁,邀儒将佳人入梦;
曳杖东坡,赋清风明月成诗。
这是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所作。
岁月雕琢,古园一段沧桑史;
亲情度化,大爱无言慈母心。
这是教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后所作。
二、参加征联活动,巩固联律知识。
我校楹联学会经常组织一些征联活动,既巩固了联律知识、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丰富了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了人文素养。在联赛中一些学生脱颖而出,学校把获奖联作制成标牌,这样的标牌遍布夏县中学的校园内。举例如下:
我校楹联学会在春暖花开之时,举办了“爱花护草、美化环境文明警示语征联”活动。此次活动中,涌现了很多佳作:
芳草映书窗,享一园春色;
鲜花辉皎月,品千古美文。
嘉梦丽
教师评析:此联词语对仗,声律协调,形对意联。联语清秀雅致,创设了春意盎然,幽静和谐的氛围。学苑青青,书香脉脉,令人心生爱慕,心生向往。芳草、鲜花我所爱,书香、朗月亦我所爱,于此时、此园赏奇文,励品格,美哉!
给我一方天地;
奉君满目生机。
马 蕾
教师评析:此联联语大气,作者巧妙运用拟人手法,化身为一草一木,以花草的口吻请莘莘学子珍爱园中美景。
莺歌燕舞醉春色;
天朗气清净我魂。
付吉苗
教师评析:此联动静结合,既有生机一派,又有安静自省,真是莺燕有情,书生有意。美景与心境,自然与人文水乳交融,物我难分。
芳华馥郁泽学子;
青柏铿锵励栋梁。
张 杰
教师评析:此联着眼点由嗅觉而视觉,由景及人。“芳华”可谓一语双关,既实指花香馥郁,亦虚指学生的青春妙龄。《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历来象征着坚贞和傲骨,有志有骨,方为栋梁。
爱花护草彰高尚品质;
观景赏春沐美丽心情。
樊晨强
教师评析:“沐美丽心情”,这五个字让人眼前一亮。真是“静听草长志同长,凝望花开心自开”。美丽心情是健康、积极的心态,是信心、力量和源泉。爱花护草的意义恐怕就在此了。
芳草争奇,绘和谐美景;
繁花斗艳,靓诗韵校园。
侯丽红
教师评析:此联紧密结合我校创建诗联校园的实际,把芳草繁花拟人化,使他们成为诗韵校园的主宰,亦可理解为双关,学子皆为芳草繁花,他们力争上游,点亮多彩校园。
草长花开,缀一方净土;
学高身正,育万千英才。
杜灵芝
教师评析:一方净土,万千英才,多么理想的教育圣地。孔子筑坛讲学,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把此视为君子人生三乐之一。此联从教师的角度表达爱我校园一方净土,爱我万千桃李的真挚情感。
学生的优秀联作发表在我校的校报上,辅以教师的点评,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创作楹联的积极性。
三、积极扩大知识面,使撰联水平上台阶。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不断积累的过程,楹联的创作也需要丰厚的积累,人们常说的功夫在联外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应大量积累古典文化知识,做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古典诗词中的优美意象、意境常常动人心扉,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令人神往,感知诗词情感和学习创作手法都是对楹联创作有益的积累。
对联和诗词,一直具有深厚的渊源,古典诗词的积累是写好楹联的至关重要的环节。我给学生举了许多巧用诗词入联的作品。如运城楹联学会副会长扆军宣题鹳雀楼联:
凌空白日三千丈;
拔地黄河第一楼。
这副联巧裁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句,有一种恢弘气势,可谓大手笔。
李振钧题安庆府中江第一亭:
秋色满东南,笑赤壁以还,与客泛舟无此乐;
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楹联新话》卷四)。上联首句“秋色满东南”,写安庆之景色,安庆位于长江下游,旧属江南省,因此称之为“东南”也不为过;赤壁居于长江中游,若由安庆溯江而上,去赤壁不远,而赤壁正是苏东坡“与客泛舟”的地方。作者的联想空间极为开阔,给文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上的想象;下联借用谢朓的诗句“大江流日夜”,自然而然地表达了“昨日之日不可留”之意,然后联想到曾经在安庆游历的大诗人李白,结句化用李白的诗句,委婉地表达了对前贤的追思,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憾。
湖北林颢先生题梅花联:
佳偶信难求,想林和靖何能,入孤山作廿年夫婿;
几生修得到?只李青莲有幸,携玉笛过五月江城。
下联中化用了李白诗句“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诗句,但是不直接引用原句,也没有提到“梅花”,而是化用了这个诗句,将梅花藏在所要表达的主题后面,“几生修得到”也是化用宋朝诗人谢枋得的诗句“几生修得到梅花”,也是同样掩藏了“梅花”二字。明写梅花,偏不言梅花,而只是暗地紧扣,反而达到“欲盖弥彰”的效果。
四、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撰联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引导学生撰联,教师得能胜任对联创作。我校校长重视诗联工作,经常组织讲座,举行对联示范课,送教师赴外地培训,为教师学习对联创造了有利条件。张丹薇老师是全国楹联大赛三等奖的获得者,她是我校诗联领域的一面旗帜。生活中和语文老师通过短信出句对句、酬唱应和,互赠嵌名联,充满文人雅趣。
“路漫漫其修远兮”,愿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重视对联在教学中的作用,把这一民族语言艺术的瑰宝,移至课堂,使其发扬光大,真正做到“对联生情趣,古韵入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