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负强化理论应用于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上的必要性
2018-11-13高斯颖湖南师范大学
高斯颖 湖南师范大学
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负强化的误读及原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容易将惩罚误读为负强化,认实施惩罚就是对于负强化的使用。其实这存在这很大的误区。
第一,教师对负强化和惩罚的理解不够。这也是最关键的问题所在。首先,负强化是消除厌恶刺激;而惩罚是呈现厌恶刺激。其次,负强化是为了让行动者形成某种良好的行为;而惩罚是为了让行动者的某种不良行为消失。教师在这方面最大误读就是认为学生的不良行为的消失相伴而来的一定就会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这样的想法显然是错误的且十分危险的。
第二,惩罚与负强化是相伴而生的。首先,二者都是使用的厌恶刺激。其次,它们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惩罚是运用负强化的前提,惩罚使用后一定再要结合负强化的使用,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能让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形成良好行为。最后,它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惩罚在转变为负强化的过程中,“象征惩罚”不是真正意义的惩罚,而是一种假设的惩罚。这种惩罚不会真正的实行,是为了及时阻止学习者的不良行为而设置的。因此,教师常常会混淆负强化与惩罚的概念,以至于无法辨别自己所使用的究竟是负强化还是惩罚。
二、负强化理论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原因
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点是以审美为核心养成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急剧变化是良好行为养成的关键期。新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提出,使得音乐课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负强化的使用能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将美育与德育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
1、现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现状
首先,由于音乐具有愉悦身心的属性,音乐课作为一门艺术性的特殊学科,相对其他文化课,在课程教学中学习氛围较为轻松活跃,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太过放松。学生在课堂上交头接耳、不认真听讲、开小差等行为屡见不鲜。其次,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这门学科的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现阶段我国的教育仍然处在应试教育阶段。这也直接导致了学校、学生对于文化课程的看重和对音乐课程的忽视,以至于中小学音乐课堂上往往纪律涣散,而对于这样的情况,音乐教师通常会采取言语批评甚至是行为上的惩罚,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生大都喜欢音乐而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原因。
2、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负强化应用的必要性
由于音乐课的特殊属性,也就势必导致了惩罚的使用是与之相悖的。惩罚的使用必然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有不好的情感体验。但是只有赞扬的教育又会让学生成为温室的花朵,难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这时负强化的应用就发挥了作用。
在上文中提到了教师往往会混淆负强化与惩罚。并认为实施惩罚后,学生的不良行为的消失相伴而来的一定就会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这样的想法显然是错误的且十分危险的。
学生的某个行为扰乱的课堂纪律,教师实施惩罚,呈现厌恶刺激,是使学生产生了不愉快的情绪,让学生的不良行为消失。虽然看上去的结果是好的,教师成功制止了不良行为的发生,但这只是暂时性的,虽在学生可能会为了避免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而降低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但并不意味着学生不会出现其他扰乱课堂的行为。所以这并不能有良好行为的形成。从长远来看,还会抑制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活跃程度,学生可能会为了避免犯错,导致课堂参与度变低。学生不仅很难有效的学习到该学的音乐知识技能,培养其音乐审美能力。还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导致学生无法在音乐课堂上有良好情感体验,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这是与音乐课开设的初衷相悖的。而负强化的使用,就能很好的消除负面情绪的产生。在惩罚实施之后,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在发现学生改正了之前的错误行为,在课堂上表现良好时,及时撤销之前所呈现的厌恶刺激,让学生的良好行为得到了强化,使学生受到鼓舞,产生愉快的情绪。学生以后便会为了保持这种愉快的情绪,而提高课堂参与度,认真听讲。这样不仅使学生能有效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使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巧妙地发挥了作用。行为主义者认为,人并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处于各种各样的环境制约之中的。但是维护秩序,应该维护有利于人发展的秩序,而不是通过消除行为本身来使秩序停滞不前。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区分负强化与惩罚,决不能将负强化等同于惩罚,并将负强化好好利用。这才符合新课改中所提出的“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将负强化理论合理灵活地应用到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