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方法时代”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8-11-13刘琛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266200
刘琛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 山东青岛 266200
外语教学中的“后方法”(post-method pedagogy)也译作“后教学法”,指的是20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外语教学研究中出现的从根本上超越传统“教学法”概念的一种外语教学思想。受传统教学法,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基础学科理论进展的影响,“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日趋系统和完善。
一、“后方法”的特点
这里主要介绍Kumaravadivelu“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对三种身份的重新定义,三个基本参量 (parameters)和十个宏观教学策略 (macro-strategies)。
(一)三种身份的重新定义。一是教师的重新定义。“后方法”外语教学框架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理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构建者的统一。教师需要对教学中各种变量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筹划方略并随机应变地调整教学策略,而不是依照某种教学法去纸上谈兵。同时根据各种理论及自己经验,逐步构建一套切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概念和原则。二是学习者的重新定义。“后方法”外语教学理念下的理想学习者是自主的。他能在教师帮助下自我调控,从而最大化地实现自我潜力;他愿意与他人合作,在交流合作中通过讨论协商来解决问题;他承担责任并主动把握机会,与合格的外语使用者进行交流。三是教师教育者的重新定义。在“后方法”外语教学框架下,教师教育者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未来的教师确立外语教学的理念和掌握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
(二)三个基本参量。不同于教学法组织外语教学原则,“后方法”理论提出以具体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三个参量作为组织外语教学的原则。特定性 (particularity)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特定的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机构里教一组追求特定目标的特定学生。它要求放弃任何既定的原则和程序,致力于通过“观察-反思-行动”的循环,在解具体教学环境信息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馈随时调整。实践性(practicality)涉及教师与研究者的关系以及教师理论的形成,它鼓励教师从实践中创造理论,在实践中实施理论。它立足教师工作的具体性和实践性,鼓励教师将自身的教学实践理论化并通过实践消除理论家与教师的隔阂。社会可行性 (possibility) 指外语教学要对现实的社会政治保持敏感。它拒绝把语言教学的作用局限于课堂内教授语言,把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和社会需求割裂开。主张开发利用带入课堂的社会政治意识,满足参与者的语言和社会双重方面的要求。特定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三位一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影响着外语教学实践。
(三)十个宏观策略。一是学习机会最大化,课堂教学是创造和利用学习机会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创意和积极参与;二是意图曲解最小化,尽量减少师生之间的意图被曲解的可能性;三是促进协商式的互动交流,鼓励使用目的语的有真实交际意义的师生交流和学生间交流;四是培养学习自主性,指导学生发现掌握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自我监控能力;五是增强外语语感,不仅注意语言形式结构,还要注意语言的交际价值和社会功能,增进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六是启发式语法教学,借助语料库中抽取的范例,引导、启发学习者注意语法结构形式;七是外语输入的语境化,提供语言输入的语篇上下文、交际环境和文化背景;八是语言技能综合化,听、说、读、写技能培养协调配合进行;九是语言教学的社会依赖性,语言学习只有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大背景结合才能提高效益;十是提高文化意识,鼓励语言学习者以自己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为基础,积极创设学习机会,参与课堂交际。
与以往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是,“后方法”外语教学理论是一种开放的、创造性的动态理论。在这种理念之下,教师的角色被边缘化,这种教学理念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正确的理解并应用教学方法,而在这种教学理念之下的学生地位也发生了变化。理想学习者能在教师帮助下自我调控、愿与他人合作,在交流合作中解决问题。后方法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格外注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而对创新思维的重视也是对英语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四项核心素养的重视体现。
二、英语课堂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后方法时代不仅在师生角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理念,而且还在不断探索新课题,充实新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把创造性思维和英语课堂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可能。
(一)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性。创新性思维能力指对未知的探究、思索和创造性的构建符合客观规律的新知识和新概念,以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从本质上看,创新要求的是在按照关系重组事物的过程中,创作者有社会、精神层面的新颖性和原创性,不能陈词滥调,人云亦云。美国教授Wakefield指出创造性思维是以思考者本人的方式对要求找到对解决问题的任何情况所做出的有意义的反应。在人文主义教学目标中,也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并以增加创造性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在外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整体能力,这也是当今社会人才培养最重要、最受重视的问题之一。通过学习一门语言,对更好的创造性的运用这门语言有极大的好处。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将有利于学习者外语水平的提高。
(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介于以上内容,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教学中提倡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不时的应用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使思维不断得到运用。2.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培养思维的活跃性,并把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来。3.激发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动机,从而培养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总结
“后方法”外语教学理念虽然表面上与西方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的“折中主义”教学法有相似之处,但折中主义并没有超越教学法概念,更没有提出根据什么原则去择优,实践中容易成为教师根据个人经验和感觉“随意选择”教学方法的借口。“后方法”外语教学的宏观策略框架和原则参量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十种宏观策略提出的是大原则,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三个参量和具体教学语境,转化成特定的教学措施才能运用于教学实践。它不直接给外语教师提供任何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教师建构自己的教学理论,推动基于对当地的语言、社会文化和政治特征正确理解之上的“语境语言教学”(context-sensitive language education)。而在后教学法的理念之下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重视,不仅能够明显的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总体思维能力和英语学习能力,还能为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