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选择

2018-11-13朱家余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22期
关键词:公共部门战略文化

朱家余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 310018)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互联网成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新阵地。而由于西方国家领先于我国的“技术优势”,互联网成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手段与工具,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遭到严重威胁。基于互联网全球化、多元化、现实与虚拟统一化等特性,诱发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因素也呈现出多重性与复杂性。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角度出发,选择正确的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战略是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因此本文提出,诱发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因素是什么?如何选择正确的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战略?

2 文献述评

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者对于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特征研究、现状分析及应对战略三个层次。

在互联网意识形态的特征研究方面,张宽裕、丁振国(2008)认为网络以其鲜明的网络特征区别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新的范式,其具有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数字化传播的特征、文化渗透性、舆论导向性等特征。程同顺、张文君(2013)认为国内存在仅仅把互联网看作一种传播技术而忽略其政治价值的研究误区,他们认为互联网存在去中心化、自由平等化、个人主义的政治属性。此类研究认为互联网意识形态区别于传统意识形态的传播,并且强调明晰互联网意识形态特征的重要性。

在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现状分析方面,刘忠厚(2009)指出,美国等西方国家利用其对信息资源及相关产业的垄断地位,对他国实行信息技术控制、信息资源渗透和信息产品倾销,形成互联网上的信息和文化殖民主义。王彦(2012)认为我国互联网监控力度和网络防御能力不足造成西方国家加紧了对我国进行政治、思想、文化的渗透。吴玉荣(2003)指出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当前互联网意识形态既有资本主义,又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既有个人主义,又有集体主义;既有激进主义,又有保守主义;既有自由主义,又有新左派。此类研究通过剖析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现状,探究诱发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多重因素。

在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应对战略研究方面,陈燕琼(2011)认为要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要与时俱进,并且加快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奠定坚实基础。刘音、吴玲(2010)指出,要确保网络上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实现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的有效转变,同时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网络防御能力。此类研究基于对互联网意识形态的深刻剖析,结合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现状,提出维护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应对战略。

上述理论成果,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借鉴参考,但是由于互联网发展速度日新月异,目前的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仍然凸显,我们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视角还有待突破,因此本文力图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战略选择角度进行研究。

3 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建设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也面临着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互联网意识形态渗透、我国互联网主流意识形态遭遇认同危机及由于互联网自身特性所引发的舆论危机等挑战。

3.1 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互联网意识形态渗透

互联网的出现推动了全球化的进程,信息的共享实现了世界的缩小化,国家、民族的概念在信息极其便利的条件下被弱化,各个国家的文化、思想正经受着互联网的冲击。而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媒体集团不论在互联网技术手段上还是从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属于互联网的核心地带。在全球化经济与互联网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推出其文化产品、价值观念,对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一方面,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逐渐被放大,而集体主义则逐渐被弱化;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用舒适、享乐的腐朽思想掩盖了社会内部的冲突与割裂。在这种不平等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侵略下,我国的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遭到严重威胁。

3.2 我国互联网主流意识形态遭遇认同危机

互联网中多重意识形态的集合造成我国互联网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组成成分、各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也必然造成意识形态领域的多样化状态,从而冲击着我国主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在互联网中,网民有自主选择信息的权利,因而即使互联网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者将主流价值观的内容放置于互联网中,网民仍可能选择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内容。在网民不断接受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互联网信息内容冲击时,这些非主流的互联网意识形态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网民的政治观点与价值取向。因此,互联网主流意识形态在多重意识形态并存的环境下难以形成强大的认同感。

3.3 由于互联网自身特性所引发的舆论危机

互联网具有虚拟性、便捷性、匿名性等特征,因而扩大了网民在互联网中活动的自由度。我国的公共部门很难使用一些硬性的管理方式对互联网中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接受者进行全面的监控与督查,对于具有文化渗透性质的互联网意识形态也无法通过法律条文实现全方位监管。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在一方面可能是民意的真实反映,促进了公共部门政务透明化、公开化;但另一方面互联网中也存在许多捏造、虚假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在互联网上可能会误导舆论导向,甚至出现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极端现象。有学者认为错误舆论导向诱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极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是转型时期社会危机的新形态。因此,由于互联网自身的传播特性,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安全尤为脆弱。

4 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战略选择的考虑因素

基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视角,公共部门对于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应当采取有效的应对战略,根据战略选择原理,公共部门内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是战略选择的关键因素。

4.1 内部坏境

首先,互联网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的新途径,是公共部门不可或缺的新型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在互联网之前,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语言、书本、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但这类媒介存在局限性,即传统媒体受时空限制程度更大。相比之下,互联网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媒介具有跨越时空限制、受众面广泛、互动性强等特点,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因此,采取互联网进行意识形态传播是公共部门选择有效应对战略的前提。其次,公共部门对于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选择受到过去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战略的影响。传统意识形态安全战略往往采取单向灌输式,通过行政引导、法律法规、技术监控等“硬性控制”维护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但由于互联网具有显著的双向性与互动性,传统的灌输式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战略已不完全适用。

4.2 外部环境

对于公共部门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公众的政治信仰出现危机,成为维护互联网意识形态战略的强大阻力。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组成成分、各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显著分化,思想道德出现无序状态,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时出现公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逐渐弱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国际环境中不断出现文化渗透侵略,而国内互联网环境的主流意识形态未完全形成,导致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遭受信任危机。此外,由于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与文化建设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文化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也影响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选择。文化的核心是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和审美观,当民众处于不同文化的冲击中处于劣势时,文化安全也面临的挑战,从而阻碍着我国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建设。

5 应对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选择

基于对公共部门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公共部门应对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选择要逐渐克服内外部环境所形成的阻力,从而选择正确的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战略。

5.1 摆脱过去意识形态安全战略的束缚

公共部门在选择任何一种战略时往往倾向于回顾过去所制定的战略,然而过去的战略往往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适用,因此公共部门在维护互联网意识形态时要摆脱过去意识形态安全战略的束缚,明确互联网特性所带来的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战略的转变。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战略需要实现从单方面灌输式向双向互动式转变,从“硬性控制”向文化沟通、精神沟通等“软性控制”转变。要善于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文化、文化产品深度融合,在互联网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文化产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传播能够使公众更易接受,使得公众在享受互联网文化产品的同时潜移默化之中接受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而增强公众对于主流互联网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5.2 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互联网意识形态

在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执政党意识形态无论从内容、话语体系还是传播形式上都需要进行调整与创新,从而在思想上理论上为公众提供与时俱进的科学解释系统。在面对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渗透下,公共部门需要建立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摒弃以往死板、说教式的意识形态教育形式,转变为通俗、愉快的语言表达,并利用论坛、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逐渐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上的传播范围,积极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侵略。除此之外,在坚守主流互联网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公共部门可以采取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非主流互联网意识形态,但这种包容必须是有原则、有底线的,对于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要予以抵制。

5.3 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互联网防御力

在面对多重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的阻碍因素下,公共部门急需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互联网防御力,主要从提高互联网防御技术和加快经济建设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安全防御技术的投入与开发,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上的差距,提高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的硬件防御能力,切断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的侵略途径。另一方面,加快经济建设,加强民众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从而提高民众对于西方意识形态侵略的防御能力,不让西方发达国家有机可乘。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基础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只有让公众感受到经济建设带来的成果,才能使公民正真形成对执政党的政治认同感,对互联网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公共部门战略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方案探究
谁远谁近?
基于双视角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创新管理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