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使命与担当*
2018-11-13吕建生
◎ 吕建生
新时代大学出版社的使命与担当
◎ 吕建生
大学出版社依托高校学术资源,承担着服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责任。大学出版社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做好主题出版;服务大学的教学科研,做好教育出版与学术服务;走联合与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专业化与规模化发展。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使命;担当大学出版社从成立之初,始终坚持依托高校、面向社会,坚持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坚持突出主业、科学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始终坚持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学科建设、服务人才培养,促进学术繁荣、社会文明进步的办社宗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始终把主题出版、原创精品出版作为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推出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佳作。
我国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其次是成立于1957年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其他出版社成立于1979年以后,目前已经有107家。大学的学术自由、开放包容决定了大学是人类思想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发源地,是大师辈出、创新不断的摇篮。大学的学术成果是人类科学活动最宝贵的财富,大学出版社是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延伸与拓展,依托大学而存在,大学出版社承担着学术积累和文化传播的责任。大学“历来是人才汇聚之地,知识分布密集,文化积累丰厚,创新意识浓烈,它能提供我们的出版资源是永续不绝的”,“大学出版社往往最容易站在学术前沿,承担理论攻坚的深度出版的使命”,“一流的大学往往会产生一流的大学出版社”。
出版人肩负着传播优质文化的使命,学术是出版的根基。高端学术的出版实力,折射出一个国家、一所大学的科学技术、思想创意、观念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大学出版社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做好学术出版,打造学术精品是大学出版社的首要经营目标。1986年7月,国家教委和新闻出版署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出版社工作会议并制定了《高等学校出版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8年和1991年又相继召开了第二和第三次工作会议,围绕大学出版社的地位、性质、任务、工作方针以及深化改革等问题作了探讨、补充和完善,明确指出大学出版社的首要任务是出版教材和高水平的学术著作。2015年,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文《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教社科[2015]1号),进一步明确高校出版工作的功能定位。“高校出版是我国教育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高校要“充分发挥高校出版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的研究优势,打造学术出版的精品力作,一直是摆在所有大学出版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一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做好主题出版。国家进入新时代,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有新期待,大学出版社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按照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规划与部署,结合大学出版社的特点与实际,精心组织与策划一批主题出版工程。
二要服务大学的教学科研,做好教育出版与学术服务。为了推进大学的双一流建设工作,大学出版社应当紧跟大学研究的进展,塑造尊重学术、尊重科研的出版文化,坚持学术核心,追求学术品质,服务学术创新,做好专家学者学术成果的出版工作,为学术成果的转化与传播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大学出版社应当做好思想交流与科研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协调者角色,做好知识生产与科技创新的组织评定者、保存者与传播者的角色,为大学的教学科研及学术交流与传播活动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鉴别力和判断力,不断提高策划、组织与协调能力,将优秀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与传播;要学会与学者专家交朋友,密切关注学术前沿,不断提高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善于发现与组织有出版价值的学术成果;要组织学术评定委员会,加强学术把关,追求学术品质;要培养专业的编辑队伍,不仅要有精通学科学术研究的专业人才,也要有善于沟通交流的外交型人才,更要有精于经营管理的管理型人才和有工匠精神的编辑加工人才,精心打造精品力作,让作品凝聚出版人的智慧与灵魂。
三要走联合与融合发展之路,实现专业化与规模化发展。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出版社也由成立之初的单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大学的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协作成为一种需要,大学出版社之间的联合成为可能,真正体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大型学术著作需要多方学者的联合与协作,资金、人力的压力以及避免选题重复的实际需要,都促使大学出版社之间联合发展。目前,大学出版社在学术著作出版、重大出版项目、数字资源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各自为战、势单力薄,缺乏有效的联合与协作,导致大量低水平、同质化的内容和平台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如,学术出版方面,一些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为作者评职称、完成科研项目而创作的低水平、粗制滥造的学术著作的出版提供便利,放宽对学术著作质量的要求,导致一些不符合学术规范、选题同质化、内容无创新的学术作者充斥市场。数字化方面,高校出版社绝大多数是中小规模的出版社,在数字化的推进过程中难以解决技术瓶颈、人才短缺、资金投入有限、盈利模式欠缺等制约数字出版的核心问题。笔者积极倡议大学出版社之间建立基于项目运作的出版联盟,不断提升大学出版社大型学术巨著的整体出版能力和出版物的整体出版质量,有效规避大学出版社之间的非良性竞争。
同时,大学出版社应当依托大学的研究优势,不断适应技术进步与时代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基于知识服务的融合发展之路,推进组织机构和出版流程再造,向专业化与规模化方向发展,促进行业内出版企业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以及互联网技术,以资本为纽带实现跨行业融合。目前,大学出版社积极推进数字内容传播新体系构建、内容资源整合、关键技术研发、重大项目建设等,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全国首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中有18家图书出版社,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等5家高校图书出版社榜上有名。这是大学出版社在新技术条件下进行自我革新与发展的有力见证。
*本文系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研究项目“编辑学术素养与高校出版企业发展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出版物质量监督检查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4YJA860012)的成果。
注释:
① 贺圣遂. 一流的大学应当产生一流的大学出版社[J]. 中国出版, 2003(10): 184-188
(吕建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