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2018全国传承文化夏令营“清华经学”研修营教学生活速写

2018-11-13张鑫综合报道

对联 2018年8期
关键词:诗经老师

●本刊记者傅海青 张鑫综合报道

●正思维 真传承

课程:说文解字

时间:7月8日

文本: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主讲:梁瑞强

精彩课堂回放: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编排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书之一,为东汉著名学者许慎撰著。

上课的教室名曰“正思维”。室内挂着“张良纳履 苏武牧羊”的横匾。

“正”字是什么意思呢?正由止和一组成,止于一,一乃道也。

文字源于八卦,八卦源于河洛。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段玉裁的外孙是龚自珍,其师戴震,戴震之师江永。江永著《河洛精蕴》,如果能研究通《河洛精蕴》,易经八卦,奇门遁甲,武穆遗书就都通了……

随后讲到徐铉的故事,引伸出“张良纳履,苏武牧羊”的辩证阴阳。讲到许慎、“五经无双许叔重”,讲到李斯、仓颉、伏羲、女娲,以及伏羲女娲手中拿着的规和矩。“人之所以要遵守规矩,是因为每一个规矩都与天地相合。”

文化传承,就是这样一步步回溯源头,传承命脉。

《说文》开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是什么意思呢?“太始”就是“无极”,道立于一,“道”就是“太极”,太极表现出来就是“一”,这也就是《老子》中“道可道,非常道……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造分天地,“天地”即“阴阳”,即“二”,化成万物,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说文解字》背后的思想是《老子》和《易经》,开篇和《老子》第42章对应。

学员暮省分享

梁老师的课,让我了解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也让我再次意识到中国是一条沉睡中的巨龙,同时也对我的机缘感到庆幸,现在我已遇到了几位我认为可以改变我生命轨迹的老师。此情此景,我想吟诗一首:“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

——师一城

教师总结:

文字者,经义之本,王政之始。诗亡而后春秋作,春秋道名分,为王道之始。春秋亡而史记作,史记者六经之羽翼。史记亡而说文作,以使国家走上正道。易、书、诗、春秋、史记、说文,一脉相承。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先圣大仁,我辈效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体验男耕女织感悟物力维艰

课程:三字经

时间:7月9日

文本: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主讲老师:任志霞

精彩课堂回放: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没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地背诵着。

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一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荒废学业如同剪断布一样,意味着前功尽弃,从头再来。”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

学员体验:

7月9日上午,师生们参观男耕女织体验区,学员们了解到摘棉花、纺线、染线到织布的19道工序,目睹了从农具制作到播种、犁地、耕作、收获等诸多工序。

棉花从土地里长出来,摘下棉花、摘掉棉籽、搓成条、纺成线、染成不同的颜色,将线一根根穿进梳子里,先做好经线,丝丝缕缕架在纺织机上,梭子穿梭带着一根根纬线将布一点点织成,随后还要将布放在石头上捣,使布更加贴身舒适。

耕种区内,可以打铁制造各种农具,犁地、翻地、耙地、播种、浇地、除草、收割、脱粒,经过一系列繁重的体力劳动,才能收获一粒粒粮食。

学员暮省分享:

我们体验了男耕女织,见到了真正的棉花树,知道在古代做一件衣服是很难的,需要一年才能做成一件衣服。每一件衣服都是由棉花拉成条,再变成线染色,纺织成布,做成布料,再做衣服,我们要珍惜衣物,不浪费布料。

——张书鸣

我们跟随着赵阳老师的讲解和工作人员的演示,一点点地了解着食物和衣服的来之不易。我观察着纺织和耕种工具的不断变化,仿佛看到了古人劳动时的场面,若没有他们的辛勤劳作,恐怕我们现在的生活也不会如此美好。

——赵宇扬

教师总结: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是多么朴实的语言,“粒粒皆辛苦”不再是一句要背的诗句,而是饱含辛酸汗水的诉说。“孟母断织”则意味着孟母教子巨大的决心,所以,孟母断机后“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学论语 谈孝心

课程:《论语·为政》

时间:7月12日

文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主讲老师:柴海军

精彩课堂回放: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父母和我们说话的时候给父母个好脸色,你做到了吗不要等父母不在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柴老师说到自己的父亲言语哽咽,父亲生病后,因忙于推广河东吟诵,无法脱身,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留下了终生遗憾。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感动了所有师生,大家情不自禁,泣不成声。

中午,闫栋腾同学给柴老师送上暖心小礼物,附上纸条安慰老师:“您爸爸的那件事,别伤心了,人都是这样,来了也要走的。这是一件小礼物,我从北京带来的,欢迎您随时来北京玩,我请您吃饭”!

学员暮省分享:

我们一定要在父母有生之年,趁他们还健在的时候好好陪伴他们,给他们做做饭,揉揉脚,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

——付硕然

今天,我学习了论语中的孝,现在许多儿女都只是给父母寄钱,并不能及时关心父母,陪伴父母。而父母最想要的是儿女们的关心与陪伴。有人说,我们现在还小,还不能养活父母,我们现在还不能尽孝。恰恰相反,孝可以是为父母端一杯水,做一顿饭这些简单的事情,我们能够轻易做到,但很多孩子都没有完成。

——赵泱锐

我很爱妈妈,但是我也不知道孝是什么意思,我以前以为孝就是亲一口父母就可以,以为爱就是说一声“妈妈我爱你”,我现在知道了孝是孝顺,是实际行动。

——梁尧丁

柴老师的爸爸不幸得了癌症,柴老师没能赶回去,因此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我深受感动,哭了15多分钟。

——陆俊达

思父

泪已落地,忽想父母。未见我父,忧心忡忡,设若见之,我心则喜。

陟彼孤山,食止五谷。未见我父,忧心惙惙,设若见之,我心则舒。

坐而室中,身思家乡。未见我父,我心则悲,设若见之,我心则安。

——张书鸣

今朝吾步入营中,受柴先生赐教,胜于赐我百朋。今日亦是受益匪浅之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然并非不求食饱与居安。先生曰:“只是非过度求索于食饱居安。”先生又曰:“君子无所争,如有所争,必也射乎。”吾故以为君子从不与他人有所争,待先生赐教,吾豁然开朗。

——刘玮煊

教师总结: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不死的。人生短暂,最重要的是,你该怎样活着,怎样对父母尽孝!孝有五个层次:

1.小孝,即养父母之身为父母提供物质的供养,了解父母需要什么,尽心给父母提供最好的,供养父母必须心怀尊敬和恭敬的态度。

2.中孝,即悦父母之心。悦父母之心有五个层面,一是顺承,二是婉容,三是沟通,了解父母的心思,四是陪伴,让父母享天伦之乐,五是自立,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操心。

3.大孝,即成父母之志。让自己有所作为,成全父母对于儿女的期望;以荣养亲,行善济世,光耀门庭,《孝经》中所谓:“名扬于后世以显父母,是谓大孝。”

4.至孝,即增父母之慧,以德拔亲,行道立德,使父母破迷开悟,成就生命。

5.孝的圆满境界,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礼敬天下所有的老人。

●拥抱自然 吟唱诗经

课程:《诗经》

时间:7月14日

主讲老师:张丹薇

文本:芣苢/甘棠/摽有梅

精彩课堂回放:

今天的《诗经》课在山野里上。

《诗经》是大地之书,是青葱之书。《诗经》的文字是大地的文字,书写着大地的精神,大地的气韵和性格。《诗经》中的自然是本真的自然,自在的自然,干净的自然。和自然相遇,一切都散发着让人欢喜的光芒。

“芣苢”(fú yǐ)即车前草,《芣苢》是当时女子们采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表达了“生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我们带着孩子们去山坡上采车前草,一边采一边吟唱这首诗,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大地的情怀,草木的精神,劳动的乐趣。文学艺术的最深厚的根源,就在这种直接而深刻的生命体悟之中。

《甘棠》这是为怀念西周时的贤人召伯而吟唱的诗。我们与自然比邻而居,一起追寻先贤的仁迹。

召伯经常到民间乡邑巡行,并且在棠树之下裁决狱讼、处理政事,而处理结果常常使公侯伯爵信服、庶民百姓满意。人们为纪念其勤政爱民、清廉听政的事迹,表示对他的爱戴和怀念,而不愿砍伐他曾坐于其下办公和休憩的甘棠树,并且歌之咏之。

前人栽下的树木,可供后人乘凉;前人创下的基业,可让后人坐享。后人不忘前人,留下树木睹物思人;后人为了感念前人,把基业代代相传。人类的历史进程,大概就是这样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

我们带着孩子们去认寻甘棠树。因为植物,那些古老的汉字都亲切起来,在每一个难懂的汉字下面,发现了不期而遇的美丽和感动。

暮省分享:

百姓为纪念、感恩召伯为他们做出的贡献,就提醒大家不要砍掉,更不要毁掉召伯曾在其下为人民服务的甘棠树。老百姓对他感恩,正是因为他曾为民效劳,为民解忧。我们中华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召伯这样,一生为民服务以至后人对他们心怀无比的感恩。我想正是因为这些伟人的贡献、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谐社会,正是因为那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我们对他们最好的感激就是努力学习。长大后也像他们一样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天下服务。

——张熙曼

寻夏

望之以岵,寻之以夏。何处寻?草间自有,望乔木,采芣苡,踏三叶,摘地黄,夏自在其间;

望之以原,寻之以夏,何处寻?花间自有,嗅月季,摘紫朵,闻牡丹,采白菇,夏自在其间;

望之以庭,寻之以夏,何处寻?园间自有。捉蚱蜢,沐清风,追黄蝶,数天星,夏自在其间。

——王琪

兴起之作

昨夜满天星,今日万里云。

清晨凉意起,甘棠浴清风。

山中已七日,习得圣人心。

颇感师恩重,当以德相倾。

——赵英杰

《摽有梅》这首诗写一位待嫁的女子,她望见梅子落地,引起青春将逝的伤感。在这次诗经课中,我悟出了时间珍贵的道理,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张书钰

《诗经》云:“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君子即教书先生。君子可授学问于学者,学者乐且有仪。

吾习诗经于夏令营,张先生曰:“君子如莪,腹含文墨吾等见之,应喜应休。”吾以为:张先生亦可与君子媲美。其授之于吾,吾应乐且有余。

——徐天乐

教师总结:

一点血脉流传至今,那便是我们;一首老歌传唱至今,那便是《诗经》。它让我们知道很久以前有个浪漫的时代。《诗经》实在太美了,充满力量又典雅的四字句,一句句排下来成为中国文化起跑线的路基那些叠章反复咏之于江边白露,舞之于月下乔木,终于由时间凝为经典,展示了黄河流域的平和安详,寻常生活的温柔敦厚。

●自我认知 情及天下

课程:《百家姓》

时间:7月21日

主讲老师:赵阳

文本: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精彩课堂回放:

姓是一个人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通过这个符号,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和历史链接起来。每一个姓氏都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是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

今天,我带大家来一次旅行,一次姓氏文化的寻根之旅,一起去穿越千年的历史,寻找自己的根脉。它记录了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信息,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和家族的形成史。

最早的姓只有为数不多的九个姓:姬、姜、姒、嬴、妘、妫(gui)、姞、妊 rèn、姚。我们今天所读的《百家姓》,也只不过有五百多个姓,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绝不是简单的文字符号,它解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历史课题。

暮省分享:

陈氏,来源于胡公满,因为当时虞舜之后,胡公满封于陈子孙以国为氏。陈家有许多名人,如:陈毅元帅、陈独秀先生,但是我最喜欢的人是陈文龙。陈文龙,生于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在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中状元之后受南宋朝廷器重,出任过重要职务。元军南下在各地守将纷纷投降的背景下,陈文龙宁死不降。虽然我的最欣赏的人死了,但他始终活在我的心目中,将来我也要像他一样中“头名状元”,让父母及我的列祖列宗,以我为荣。

——陈艺拢

我了解到魏姓的来源,和自己的祖先:毕万。也知道了自己的姓氏祖先曾多么光荣,比如:魏徵、魏冉等。此时此刻,我也萌发了一个想法,我从现在开始,也要像我的祖先一样光宗耀祖,让自己的后代知道我曾经光荣地活过。

——魏静茹

教师总结:

《百家姓》每一个姓都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交集,在我们的血管里有支流。《百家姓》让我们知道我们是一家人,都是亲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游有所思 学有所获

课程:游学李家大院

时间:7月19日

主题:赏楹联 沐大善

李家大院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孤峰山西侧闫景村内。走进李家大院,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汉族传统民居,青砖高墙、棹楔鸱吻的巷陌老街,砖木石雕、字画、碑帖、楹联等遍布院内。院中楹联内容丰富,张丹薇老师边走边讲解,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

在灿烂辉煌的山西民居——“大院文化”中,广泛流传了这样一句话: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李家作为富甲一方的家族,以民间疾苦为怀,以乐善好施、博施济众为荣,推行仁义,代代相传,未尝间断。参观到历史文化长廊处,墙上一幅雕刻图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纷纷上前围观,这是一幅李家的“百善图”影壁,共有365个善字,由正、草、篆、隶四种书法砖雕而成,寓意为一年365天,日日行善,永远行善。

大院正门处,营员们读起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原来是屏门上题写着《朱子治家格言》。这时,有的孩子发现“恒”字少下面一横画,老师讲到:“因为当时李家人认为一日用心即为恒。”所以此字少一横画。学员们不禁感叹李家人时刻心存善意,善行天下的高贵品格。

大院中有教育孩子的私塾院,有祭祖的祠堂,还有新婚的同福堂……一路上听着老师的讲解,学员们不时提问并做记录,那行进着的整齐队伍,停下来一个个注目倾听的眼神,成为大院中盛夏时节一道靓丽的风景。

教师总结: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装点门面的高雅,而是落实在每一个平凡日子里,行持在细微日用伦常中的文质彬彬。

夏令营的生活真可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猜你喜欢

诗经老师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诗经》研究七十年管窥
巧用《诗经》解难题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追老师
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