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 杜

2018-11-13冀银生

娘子关 2018年6期
关键词:铁水老杜严嵩

●冀银生

老杜是大炉工,通俗地讲,就是看大炉的,翻砂车间的大炉工。翻砂车间说好听点是铸工车间,事实上是工厂里没人待见的车间,其特点是苦、脏、累。工厂里的一车间都是铸工车间,不好,还把它排在第一位。大炉工就是把铁化成铁水,供翻砂工浇铸。化铁水,听似简单,但说道就多了,铁水温度高,也就是铁水稀,出来的铸件里面可能会出现大窟窿,因为收缩得快;铁水温度低,也就是铁水稠,流动性差,铸件成不了型,大炉工的重要性由此体现。所以,铸工车间有一种说法,铸件质量的好坏,一半看铁水。

大炉工老杜看大炉很有一套,每次铁水的温度都是“恰到好处”,1350度左右,这是最适宜浇铸的温度。

大炉工老杜在阀门厂的时候,有过一次大难不死的经历,堪称“奇迹”。

一次,老杜在大炉炉膛内修炉,炉膛内径刚好容纳一人站立,外面有维修工在调试上料机,谁也没有料到上料机料斗里有一块几十斤重的面包铁(面包铁为投炉熔化铁,因外表像面包,故名)。调试的时候,几十斤重的面包铁倾入十几米高的炉膛内,世上真有这等“巧事”,面包铁从老杜胸前而落,老杜竟然毫发无损!事后,人们勘查现场,得出结论,只要人挪几十毫米,或者面包铁偏离几十毫米,抑或错过那个时间节点,因为人要经常在炉膛里挪动,或弯,或蹲,后果不敢想象。

因此,老杜经常调侃自己,是“死过”的人了。

老杜是平定人,据说和平定的窦瑸窦大人,还有点瓜葛,每当有人提到和窦大人的“瓜葛”,老杜淡然一笑,不置可否,老杜很“淡定”。老杜唯一一次说到窦大人的,就是窦大人把倭寇赶到河里,再往河里倒上石灰,把倭寇烧得嗷嗷叫。老杜的个子很高,在这个地方,有老杜那么高的很少,所以,老杜很“显眼”,鹤立鸡群。都说个子高的人喜动不喜静,老杜却喜静不喜动,没事的时候在他的“大炉房”里闭目养神。那时候,工厂里的文体活动很活跃,有人撺掇老杜参加厂里的篮球队,趁早“脱离苦海”,老杜淡定地摇摇头,接着闭目养神。老杜爱看书,爱看历史方面的书,爱琢磨历史。有时老杜琢磨出来的历史,和书上的大相径庭。书看多了,便看出了门道。比如,老杜看到那首有名的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拍案而起,这是哪门子寺,半夜撞什么钟!晨钟暮鼓嘛,愤而掩卷。那时,厂里的平定工人很多,越老越大的工厂平定工人越多,水泵厂、阀门厂的平定工人就很多,这个以生产车床著称的新工厂也有一大批平定工人,是从水泵厂、阀门厂调来的技术力量,都是支援这个新工厂的,老杜就是从阀门厂调来的。平定工人有一大特点,就是字写得好,可能是“文献名邦”的缘故吧,老杜的字就写得很好。每年春节工厂放假,车间大门的对联就是出自老杜之手。

大炉房是大炉工休息的地方,那时的工厂不像今天的工厂,既是更衣的地方,又是洗澡的地方。那时休息的地方,就是一个破板皮房,冬天挡挡风,夏天遮遮雨。但老杜把大炉房收拾得很温暖,冬天的时候生一个汽油桶改的大火炉,那时的炭也不值钱,老杜什么时候也是把火炉“杠”得红通通的。老杜说话幽默、风趣,有时一句话笑死人,有时一句话噎死人。大炉房“温暖”,老杜风趣,任凭外面雪花飘,大炉房里温暖如春,所以,休息的时候,大炉房里什么时候也是“人满为患”。

老杜有一大特点,说一句可笑的话,说一件可笑的事,别人笑得人仰马翻了,他却不动声色。据说老杜的老婆很漂亮,是平定城关的大美人,于是,车间的人以各种借口去老杜家登门“造访”。有一年,老杜修房子,放了一点风声,想叫车间几个人帮帮忙,谁知车间所有人几乎“倾巢出动”,老杜不得不摆了好几桌。回来的人都对老杜漂亮的老婆赞不绝口。于是,人们在不同的场合提到老杜漂亮的老婆。老杜却幽默地说:好菜费饭,好老婆费汉。在人们回味无穷的笑声中,既是告诫自己,也是告诫别人。据说,老杜的小姨子也就是老婆的妹妹更漂亮。于是人们穷追猛打,问老杜和小姨子之间的事,老杜实在招架不住了,“一本正经”地说:抱过小姨子,和小姨子亲过嘴。在人们眼巴巴、渴望的目光中,老杜“津津有味”地道出了怎样抱小姨子、亲小姨子。其实,老杜的小姨子是老杜丈母的老生闺女,说“老生”,也就是四十挂零。老杜的丈母和老杜的老婆同时生孩子,老杜抱一抱襁褓中肉嘟嘟的小姨子,亲一亲襁褓中的小姨子红嘟嘟的小嘴,实在是稀松扯淡的事了。于是,在一片笑声中也就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老杜也就撇清了和小姨子的关系。并且,老杜在丈母坐月子期间,想方设法给丈母“催奶”。那时粮油奇缺,老杜用瓜子、核桃仁,在烤热的锅里擦一擦,擦出一点油,给丈母炒菜,补充营养下奶。于是,和老杜因琐事有嫌隙的平定“乡党”们,便乘机别有用心地传出了老杜给丈母“催奶”的段子,当然,里面大部分是添油加醋的东西,目标就不是“催奶”,而是“奶”了。老杜听到后,淡定地一笑,说了句一般人听不懂的话: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后一句的意思是品德美好的人最容易被别人抹黑。

后来,工厂里分配来不少技校毕业生,那时技校毕业生就是大知识分子了,有了知识分子,工厂、车间就显得生机勃勃了。这些知识分子们学过《铸工工艺学》《金属金相学》……去大连机床厂学习、实习过,理论上很有一套。去过大工厂,见过好设备,已经不甘心小打小闹了,对化铁的小滑炉、八眼炉嗤之以鼻了。于是,出图纸、做木样,没过多久,铸工车间就竖起一座冲天炉。不得不说,那时的中专生还是很有才气的。冲天炉就不一样了,光前炉就能盛两吨铁水,也就是说,铸工车间已经能够浇铸几吨重的车床床身了,这个工厂已经能够生产车床的全部零部件,这在全省屈指可数。

看大炉的老杜,到车间转一圈,看一看做好的铸造模型,就知道需要多少铁水,铁水不能化得少,也不能化得多。化得少不够浇铸,化得多就是浪费,浪费工、浪费电、浪费材料。最后倒掉,冷却后还得破碎,重新回炉。老杜化的铁水,几乎每次都是“恰到好处”。

看炉的关键是掌握凤眼的角度,俗称“捏凤眼”,凤眼的凤要吹到焦炭燃烧的最佳点,铁才能化得快,化得温度高。这是很难掌握的,这需要长期实际操作,仔细观察,积累经验。技校毕业生按照书本上的理论操作过几次,不行,败下阵来。所以,技校毕业生很是佩服老杜的看炉技术,很想学学老杜的“捏凤眼”,老杜以一句:我捏得和你们也一样,搪塞过去。

有时,稚嫩的技校毕业生来到“温暖”的大炉房,或许会听到老杜正让人们猜荤面素底的谜:摸摸你的,摸摸我的……往往弄技校生们一个大红脸。后来再有技校生们到大炉房来,人们便笑着“哄”出去。体力劳动强的地方,都出“荤段子”,不吭不哈,死干,非得累死。不过老杜还是有很多忌讳,在学生面前,“言归正传”,说书、说历史。

技校生里也有一个好看书的,名字就很“出众”——骆群。骆群是东北人,据说和爱新觉罗家族还有点勾扯,老杜好看书,骆群好看书,老杜有了知己,骆群也有了知己。于是,在大炉房,老杜经常和骆群说史论文。老杜书看得多,对历史、历史人物有独特的见解,骆群年轻,书相对看得少,但血气方刚。因此,俩人经常在大炉房因为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老杜说,历史是文人写的,文人往往根据自己的好恶,臧否人物。老杜引经据典,说了大家熟悉的武大郎,武大郎本是一个七尺好男儿,不意得罪了一个文人,于是,在文人的笔下,武大郎就成了卖炊饼的、猥琐的“三寸丁谷树皮”。并且,不仅糟践了本人,还糟践了老婆。老杜还说了奸雄严嵩,其实严嵩是一个“好干部”,字写得好,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就是出自严嵩之笔。有名的“六必居”也是出自严嵩之笔。严嵩娶了一个比他大好几岁、大麻脸的糟糠之妻,并且从一而终。严嵩奉公职守,反对大兴土木,给国库节省几十万两银子。严嵩抗倭御虏,保境安民;赈灾济民,安抚地方。老杜还吟了严嵩那首有名的诗,“明日驱车入城去,却从城里望山间。”严嵩也是不意得罪了文人,于是,文人给严嵩定了“奸雄”,画了“白脸”,文人还编了剧本《打严嵩》《一捧雪》《五女拜寿》……给严嵩泼脏水。骆群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但显得苍白多了。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但两人言投意合,成了忘年交。并且,老杜退休前,把怎样捏凤眼教给了骆群,这是后话。

老杜有一套《太平御览》,据说是窦瑸窦大人读过的书,传到了老杜手里,上面有窦瑸窦大人题的诗,“冷窗漏月明,寒屋身影长。”可以想象,窦瑸窦大人,当年是怎样悬梁刺股,寒窗苦读,读一会儿书,还得起身跺跺脚,呵呵手。这套《太平御览》线装、石刻,虽然算不上价值连城,但极为珍贵,老杜秘不示人,却破天荒地借给了骆群。

由于老杜热衷于和骆群“论战”,不闭目养神了,也冷落了众人了,老杜不得不说一些可笑的话、可笑的事,“安抚”一下“民心”,活跃活跃气氛。比如:刚上了肚,忽然想起瓦罐里还没有下锅的米,忽塌滚下肚来……在笑声中,人们舒舒筋骨,通通肺腑,也就暂时忘却了体力劳动带来的苦累。

铸工是一个高危工种,但同时技术性较强,又苦、又脏、又累,是一个复杂的工种,高危是它的最大特点。因此,浇铸时,任何无关人员必须远离浇铸点,车间里所有房间的人员必须撤离,比如办公室、工具室……因为天车吊运的铁水包里是几吨重的铁水,任何机械故障、操作失误,后果真是不敢想象。因为老杜有过大难不死的经历,深知铸工的高危,因此,老杜每次浇铸前都要到车间里转几圈,提前排除危险。一次,浇铸前,几个女工不愿离开温暖的工具室,老杜不惜撕破脸皮,汇报了车间主任,把几个噘嘴变脸的女工赶出了工具室……几个女工刚离开,天车吊运的铁水包经过工具室门前时,吊铁水包的钢梁意外断裂,在天车工的尖叫声中,一包几吨重、灼热的铁水流进了工具室,工具室的门窗随即燃烧起熊熊大火,所有的人惊得目瞪口呆……

事后,几个逃离出来的女工吓得几个月不敢上班,其中一个女工调离了这个厂……

由于老杜制止了一场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工厂全厂通报表扬了老杜,那时都是精神奖励,但工厂汇报到局里,局里破例同意给予老杜物质奖励。于是,工厂奖给老杜五十元钱,那时是了不得的事了,五十元钱相当于一个工人近两个月的工资。老杜花十元钱买了烟、糖、瓜子,请所有铸工车间的人在大炉房抽了烟,吃了糖,磕了瓜子。老杜咬了咬牙、狠了狠心,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加上剩下的奖金,给老婆买了一块上海全钢手表,高兴得老婆一晚上没睡觉,听了一晚上手表……

老杜源源不断地借给骆群书,骆群读书刻苦认真,加上天资聪慧,悟性很高,后来慢慢写起了文章,又慢慢地在报刊上发表了文章。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市领导在报纸上看到了骆群的文章,很是惊叹,赞赏骆群的才能,便把骆群调到自己身边当了秘书。再后来骆群出外进修、党校学习,身居要职是后话。

老杜漂亮的小姨子艺校毕业后,进了晋剧团,主攻青衣,老杜的小姨子模样俊,腰身好,扮相脱俗,一出《采桑》,莲步轻移,嗓音圆润,韵味十足:抬眼望,桑园在望,桑园在望,闷悠悠,过荒庄,想那蚕儿也和人一样,也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倾倒了无数戏迷,很快脱颖而出。一时声名鹊起。老杜的小姨子是晋中艺校毕业的,艺校又把她请回学校,做示范演出。演出了一场戏,老杜的小姨子又让晋中艺校名声大震……

那年,老杜退休,老杜属于特殊工种,五十五岁退休。其实,五十五岁正是壮年,正是经验丰富干事的时候,不过,这是国家规定。老杜退休的时候,全体铸工车间人员合影留念,对老杜很是恋恋不舍。

老杜退休后,转悠了一段时期,觉得没啥意思,还不如上班忙忙碌碌,苦中有乐。

忽一日,老杜来了灵感,为何不写写窦瑸窦大人?

于是,老杜查资料,访后人,找遗迹,或深居简出,闭门谢客;或出入县图书馆,焚膏继晷,埋头笔耕,很快写出了一部记述窦瑸窦大人任江西瑞州铅山营都司,贵州、湖广提督,台湾城守营参将等职期间,除暴安良、为民申冤;兴修水利、惠及民生;抗敌御侮、保家卫国,以及多次进皇宫参加乾隆举办的“千叟宴”的剧本《南天云》。剧本写成后,已经身居要职的骆群牵线搭桥,很快排练、演出。由于剧本编得好,老杜的小姨子演窦瑸窦大人的红颜知己乔方如演得好,珠联璧合,一时好评如潮,推波助澜,老杜也成了“名人”。

那次,铸工车间的人又坐到了一块儿,一来是好长时间没有见面,见见面;二来是庆贺老杜成了“名人”。老杜很兴奋,大家也很兴奋。老杜说,好多年的东西,到了退休“爆发”了。老杜还是那么风趣,于是,大家又和他开起了和小姨子的玩笑,这次老杜说了实话:小姨子叫一声姐夫,那真是浑身通畅!在一片笑声中,老杜说:喝酒,喝酒!

猜你喜欢

铁水老杜严嵩
明代大老虎严嵩可能不是穷死的
李绅和严嵩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世有多少“触奸柏”
手机
谁撒手,惩罚谁
谁撒手惩罚谁
明代权臣严嵩父子的传说
基于RFID的工艺铁路机车车辆定位系统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