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

2018-11-13王婧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24期
关键词:走出去传统文化

王婧

(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昆明 650034)

“走出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向世界传播,通过文化交流活动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实现文化在互动交流中的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讨论为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如何走向全球化。

1 界定走出去文化的内涵

文化走出去,指的是文化对我国文化外交、文化、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为主要形式,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的中国文化符号和价值理念,建立别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价值认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的国际声音,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从我国的历史背景、现实国情和国外经验来看,文化全球化应具有以下三个内涵:

1.1 中国文化是世界公认的

主要表现在:中国文化对周边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播和辐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大,这与中国的经济地位相协调,中国的文化作品可以与不同的文化群体产生共鸣。中国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中国的模式也被世界其他国家所接受和学习。

1.2 中国文化在世界主流国家和地区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具体来说,就是搭建一个以中国文化背景为背景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中国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社会发展模式、外交政策和传统文化已经进入国际主流社会,在世界上产生了共鸣和影响。

1.3 中国文化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主流人群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简而言之,中国文化能说服,识别并与他人共享,有效地传播民族特色的文化精髓,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不断增强国家的文化话语权力,不断改变“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不断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2.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面临诸多困难

(1)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但其独特的价值却常常被社会所误解,对社会成员、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影响甚微。此外,传统文化向文化竞争力的转化不足,中国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不足。(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质文化创作不足,其“创意转型”和“创新发展”面临挑战。优秀文化是一种能够被大众接受、反映人们精神诉求的文化。这是一种可以大声疾呼、开放和保留的文化。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国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给别人更多的是传统文化的某种形式的表达,而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和精致的内在精神的表达,缺乏整合文化产品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交际很难深入内部所有,并产生持久的影响。

2.2 在“新媒体”时代,创新传统文化原有的传播模式迫在眉睫

(1)在传播内容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带一路”传播目标不够明确。今天,“一带一路”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战略的道路上有许多国家。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基因不同,不同国家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固有的“区域”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跨文化交际出现未能完全理解,不能满足当前的现实,并简单地传播我国的主观意图作为起始点,让自己的主观性太强,未能意识到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传播通过了解观众接受和心理认同,为最大限度地沿着国家和地区的传播目的和意图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区域”对外传播在内容上一再出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并不美观。(2)在传播方式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带一路”传播灵活性不足。一带一路的目的是宣传国家和地区沿带和和平发展道路的价值观和先进概念,代表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弘扬“丝绸之路”的精神,并将一带一路和平、开放、创新、繁荣和文明和固有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区域”文化传播模式做好,遇见问题,分析具体问题,而不是使用单方面的传播教育方法,否则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的误解和不满,导致传播“丝绸之路”的精神内容和文化概念的贫困的结果。

2.3 当前的国际交流模式和西方学术体系限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1)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传播模式限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即使一个国家拥有最好的外交话语,它仍然需要一个强大的外部传播平台,对话语内容的“是什么”以及话语内容本身的解读进行有效的传播和宣传,从而达到最大的影响和效果。在当今世界,西方国家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模式,美联社报道,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是主要的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使非西方国家,包括中国,想要改变西方主要国家垄断的国际传播模式并非易事,限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在国际交流的结构。(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难以满足当前西方学术体系的要求。国外汉学家和国内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是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传播的重要动力。东亚系在中国文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的西方学术界,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消费文化等当今全球热点话题相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仍处于较低的关注度。

3 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对策

3.1 多维度设计实施策略,增强可操作性

中国文化要“走出去”,首先要增强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文化应该走向世界,继承优秀传统,坚持本土文化的自信和信仰,吸收人类文明。做好全民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迫在眉睫。从基础教育和基层文化建设入手,民族文化自信心逐步建立。

(1)文化要先行。文化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近年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从意识形态、文化产品到文化符号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认知缺陷。许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是零碎的、片面的、肤浅的。我们应该保持正常的文化交流关系,巩固各领域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国,有效地与中国合作。(2)文化应该是快速的。在工作模式、工作机制、工作载体、工作渠道和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随着对外文化工作机制的建立,资源和力量的整合,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迈出了巨大的步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化步伐加快,文化企业对外开放市场,对外文化产业合作加强,对外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3)文化的稳定性。我们不应该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我们应该为了“走好”而“走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情怀”和“和谐理念”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核心要素。重拾自信,让中国文化带着自信、冷静、高大、尊严走出去。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四个基本要素。(1)产品,内容为王,这是文化产品走向全球的唯一法律。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体现在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上。(2)渠道,培育和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营销渠道。(3)宣传。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影响力还不够。(4)以市场行为为主体,尽量减少官场色彩。通过电力等文化产品向世界介绍中国电影、电视节目等,让别人自愿接受。当孩子们遇到中国人,他们说“李小龙,李小龙”。为什么?因为他看过李小龙的电影,所以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就是李小龙。不幸的是,这样的产品太少了。美国人制作了一部关于花木兰的动画片。他们不知道花木兰是一个中国故事。

中国文化产业创造高质量的文化作品,是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基础。中国是世界上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创作文化名作,要有充沛的精力和积极的形式和内容,要有正确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中国文化的优秀和精髓为创作核心,要适应外国人的欣赏习惯。

3.2 通过改革,增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人民、面向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将搭建平台,打造品牌,打造模式,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层次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创新对外宣传的方法和方法,我们将扩大国际社会的发言权,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和内外政策的了解。

通过数字文化交流、展览策划等手段,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全方位传播。该网站由国务院新闻办主办,曾两次荣获“中国政府网站优秀奖”。2015年,中国文化交流网以“一带一路”为主题,推出了一系列大型网络专题,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2016年,该网站已与中国的“区域”的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中心和其他文化机构,建立了数字世博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关注和解决的内容文化起源、文化数字新闻宣传、文化传播,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等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中国人文交流网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本土化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

支持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加强海外华人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建设,鼓励各级学术团体和艺术机构在有关国际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组织翻译优秀学术文化成果。建立人文交流机制,把政府与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和文化公益性组织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支持海外侨胞开展对外人文交流。

3.3 整合各方资源,搭建“中国文化走出去”平台

搭建“走出去”综合平台,设立专门机构支持文化产业“走出去”。汇聚文化产业“走出去”相关政府部门职能,形成合力,提高效率,拓展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广度和深度。目前,政府的文化“走出去”平台过于分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单独出口中文图书著作权,包括中文图书推广项目、中国古典国际出版项目、中国文化作品翻译出版项目。全国范围内支持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平台应该分类整合,统筹安排,集中力量降低运营成本。

根据政府需求和现实在中国,政府的现有平台操作,可以保留,指的是歌德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塞万提斯学院等成功经验,孔子学院,成为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的整体文化交流和中国推广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官方将引入企业参与,帮助提高世界对中国的印象,并改善企业在海外的形象和品牌知名度;现有的图书版权出口支持平台,集成到翻译(翻译)和中国项目;对于那些涉及艺术、音乐和其他艺术领域,一个平台可以集成与综合和著名的图片或名称和命名,如敦煌艺术基金会。如果时机合适,这部分政府主导的工作也可以分配给孔子学院。

3.4 创新经营模式,彰显中国文化魅力

与他们的国际视野,成熟的市场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的许多文化企业探索新方法的发展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科技、文化+旅游+文化贸易、文化+金融等等,并使有益的尝试丰富新的商业形式的文化产业。我们将把文化贸易、文化、科技结合起来,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4 结语

文化出去不仅是一种文化策略,也是一个政治策略,我们应该准确把握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重点,在促进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同时,促进文化价值观走出去,进一步加强中国文化价值观的世界各地的人们,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

猜你喜欢

走出去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