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造就的中国电影发展变局
2018-11-13周星
周 星
40年前,中国电影还是计划经济年代的文化产品。这种拘守固然有单一化背景下的某种优势,但终究不是市场的产物,难以适应开放趋势。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锤炼,中国电影的发展已经今非昔比,市场壮大,由市场定夺的世界通例已经形成;类型丰富,可以多样选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比肩好莱坞的趋势中,形成了自身的突出特点,这一切发展变化都无法避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环境和影响。中国社会因改革开放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与此相应,在中国电影发展的路径上,40年改革开放造就的时代巨变也影响着电影的变化。无论是格局、市场规模、银幕和影院数量、还是开放视野,中国电影已经走向世界电影的舞台前沿。
从点、线、面的三个层面来看待中国电影诸多变化,从不同的角度透视可以看出,发展进程中有得有失。但正确评价改革开放给予中国电影的促发与不断完善的作用,正确看待当下电影所呈现的改革开放历史发展功绩,正是中国电影进入新时代所要总结的问题。
一、点的透视——个体案例所汇集的状态
改革开放给予中国电影的影响无疑是重大的。电影的变化最为大众感知到的是影片创作的新鲜和多样。而几代电影人的成长则最为体现改革开放给予人的解放,从而带来创作开放的时代风息。创作者、观众趣味等个体作为创作呈现的点,透视出基于时代变化而改变的中国电影新景观。
所谓点,就是注重个体的影片,体现了创作者个体习染改革开放新时代所赋予的时代风潮在艺术上、思想上和表现上的特点。四十年间创作的某些现象或创作者及导演等艺术家的创作个体的变化,凸显出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所赋予的重要作用。“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是班固《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的话,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引述,“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这句话,以此来特别强调人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最关键的因素”。电影作为创意凸显的对象,创作者的价值更为重要。
通过创作者这一“点”的透视,可以看到,改革开放给予几代电影人焕发青春的机运,证明时代改革对于创作者的创作思路和精神状态变化的促发作用。改革开放使得包括谢晋、谢铁骊、水华等等在内的第三代电影人再一次闪现出创作的青春。这一代电影人主要在新中国电影的传统下有限创作,又多少都被裹挟进未必自愿的“文革”电影创作,终于得以在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中开始青春勃发的创作。他们既依循着过去好的传统,也释放了久被压抑而不能得到发挥的艺术才华。第三代电影人迅速成为改革开放最早呼应时代革新的文化创造者,创作出对过去历史反思和改变时代文化倾向的包括《芙蓉镇》等等在内的一批出色的作品,直接推动了中国电影人对于历史的反思,包括一些过去禁忌的对从“反右”一直到“文革”这段历史的批判和思辨作品。时代的开放,给予既有创作经验的促发,使得他们准确地把握到身之所历的时代对人的摧残。因此,艺术表现的独特和思想内涵的厚重,使得这一代人赋予改革开放之初的创作震撼人心的力量,也直接为新时代最初的电影创作奠定了不同以往的深刻性。中国电影留下了一批经典的对人性和人的命运以及历史时代进行思考的作品。重要的是,这一批第三代导演在过去年代里,既不能为中国电影的艺术发展开拓出新,也无法依循个人的经验创造出创新的作品。但改革开放的时代改变,让电影打破了这一层的禁锢,中国电影的文化景观和历史反思的影像景观重新出现。
第四代电影人的出现也是特殊的时代给予的爆发式机遇。他们此前几乎就没有在中国电影的创作上呈现出独立的成绩,因为“文革”使得他们的艺术生命几乎消失。改革开放让他们的艺术青春延时绽放,并且即刻呈现出出色的成绩。以郑洞天、张暖忻、吴贻弓、黄健中、谢飞、吴天明等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们,迎着改革开放的新潮,带着久别的青春的朝气和生活的锤炼,开始跃上改革开放的时代潮头。他们关心现实,注重现实主义表现,积极学习国外的电影经验,把积蓄已久的创作热情投入到对时代现实描摹的创作之中。第四代电影人创作的一批作品既有表现深刻的现实主义出色之作,如《邻居》《沙鸥》《人生》《老井》《野山》等,中国社会现实的鲜活生活直面扑来,让人们感知影像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改变了电影的生活表现成色;同时,细腻地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挖掘,将人性情感的美融入到影像世界,包括《乡音》《乡情》《良家妇女》《城南旧事》《小花》等在内的作品,构成中国电影独特文化情感风习的表现。因为这批蛰伏已久、被改革开放催发、松绑的导演的出现,中国电影呈现出新的时代影像气象。第四代导演承前启后的文化趣味和注重新的艺术语言,注重现实生活的鲜活再现,以及注重个人感受的一批新的创作,构成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的厚重景观。改革开放不仅带来新的影像潮流,更因为第三代、第四代导演的出现,造就了相对密集的不同代际导演所形成的群体力量的创作风貌,为中国土地上的电影文化勾勒出浑融、丰富的影像奇观。
改革开放让第三代导演“焕发青春”,第四代导演“展示艺术”,第五代导演则“创造文化”而成为“改革开放代导演”。纯粹因为改革开放而成就的无疑是第五代导演。他们多是幸运地获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转变,得到上大学的机会,并脱颖而出。每一个体都受惠于时代变化,也因时代不断发展而培育才华,形成至今还在发挥创作才能的一个群体。从凡俗生活进入电影,从开放时代中得到不拘一格的创作机会,这一批导演应时代革新而登上舞台,也无疑成为改革开放文化景观中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独特群体象征。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中以前所未有的创造力挖掘、推出新一代导演的卓越功绩难以估量。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黄建新等等一批第五代导演应时而生、幸运出场,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也开始推进这一影像改革的历史。他们秉承前代导演的现实主义传统,但更多地发挥了个体精神的反思性,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传统进行思辨和反思,尤其是习染改革开放的创造精神,吸纳开放世界的域外来风,探索形成有别于以往的影像造型方法。他们的创作呼应改革开放,也因为改革开放打破体制上的禁锢而崭露头角。整个群体虽然各有特点和个性差异,但整体上却一样以改革的开放形态而共同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精神,以大胆的探索创新开拓出中国电影的新局面。他们别于以往电影的《黄土地》《一个和八个》《黑炮事件》等等标志性作品,为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中国电影展开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局面。
落实到每一个第五代电影人,又特别凸显出“点”的意义上的创作者,是如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深入而创作不断地延伸和变化。毫无疑问,张艺谋是最为典型的适应改革开放的案例,应时代而起步,历经四十年创作,都跟随着改革开放而拓展延续并且改变与创新。作为摄影师起步的张艺谋,《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等电影,呼应着改革开放,借鉴国外电影的语言方法,开创了新鲜的影像表现的形式,让中国电影与改革开放的不拘一格、注重个性的风潮相联系。他曾参与第四代导演的电影《老井》的表演,呈现出对于现实扎实的生活体验和对于人的命运反思的时代特点;第一次导演的经典创作《红高粱》,又是因为恰逢改革开放将近十年后,进入对人精神状态的内在表现节点,呼喊出一种轰轰烈烈的人性之光,拉开了中国电影在世界重大电影节获奖的帷幕,其内在精神与形式感都令人耳目一新,产生了令人对中国电影刮目相看的影像奇观。他在《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作品中不遗余力、甚至夸张式地表现旧时风俗,乃至于有时被人批评“伪民俗”的创作,实际上是呼应着时代的艺术表现,是不断的对历史的淘洗,是对旧时代摧残人性的深入认知。改革开放10年,文艺界进入文化反思阶段,张艺谋的创作追随时代潮流,试图深入挖掘旧文化给予人的精神状态的禁锢。90年代是影像开始告别乡村文化而朝向嘈杂的都市生活进展的过渡期。《秋菊打官司》沉下心来贴近土地和生活,触及了开化人心的特殊表现,将包括农村改革之中深层的问题借助孕妇不断上告的故事,做了一个奇妙的折射表现。无论是对不断告状的村姑秋菊的塑造,还是对信守诺言“一个都不能少”的质朴乡村道德和生活状态描摹,张艺谋已经多方面探求到那个时代变革的嘈杂状态,以及中国变化中的底层人的生活和生活情态。当都市的生活开始越来越进入时代改革开放的深处,《有话好好说》等作品,自然也触及到时代的脉搏。在他从乡村旧文化揭示,到启蒙后的新时代乡村转型,再到不可逆转的都市文化兴起的探索中,一个不断随着时代变化而嬗变的导演特色,成为业界瞩目的中心。
张艺谋这一个体的创作之所以受到人们高度重视,是因为他伴随着改革开放,始终追随时代前行的脚步,体现了一个导演内心的呼唤和需求。21世纪开局的中国电影,进入市场改革开放掀开帷幕的关口,《英雄》等作品开启大片创作的新阶段,张艺谋依然站在潮头,领时代风气之先,应和时代新的转向而产生难以低估的影响。无论从哪个基点上看《英雄》《十面埋伏》等创作,都是整个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之后,影像界在重大转向进程中所必须的体现。尽管有些作品也受到人们的批评,但他骨子里更坚定不移地追着时代前行,路径基本上都和时代的变化相呼应,虽有跌宕起伏,但始终没有离开时代前行的方向。纵观整个40年的创作,张艺谋无疑是典型的中国电影人追随时代的最为贴切、也是最为成功的代表者。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借助改革开放给予的际遇,在时代的风潮里不断前进、改变、接受社会的评价,也不断修正自己的创作,还要经受社会思潮的批评。这就是本文所谓的“点”的透射的含义。
以一个导演个体来折射特定时期的变化,从而折射出改革开放给予电影的影响,不仅是张艺谋,也包括同时代的陈凯歌、冯小刚等,这种影响在他们的创作变化中也可以得到印证。冯小刚呼应着都市生活趣味而产生的贺岁片,成为中国电影重要阶段的一种样式。而后来他呼应时代转型,更为深入地进行人文思考,有了《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芳华》等等作品。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带有反叛思考的《小武》,呼应着新一代思想转型的需要,到后来进入主流创作,将其个性与时代结合,收获了不少获奖作品,也印证着新一代成功者的融通之路。同样,管虎从《头发乱了》创作抒发边缘人物的故事,到《老炮儿》深入当下生活矛盾中的人物内心世界,都暗和着时代发展的趋势。
二、线的发展——历时态的发展丰富
从线性发展角度,也即历时态角度观察,改革开放的40年就是中国电影从复苏、回归现实、创造新的语言、开拓表现形态,到走向市场改革之路的历程。改革开放之风吹来,促发了对于既有成规和旧习的突破,包括突破“文革”时期的局限和反思的创作;开放之后,吸纳国外电影语言和表现形式而催发出一些出色的现实主义创作作品;而在1988年左右,一度呼应社会的娱乐思潮,产生了一批由王朔作品改编的娱乐性电影;而到市场化阶段,出现了不断调整的市场大片和适应多种潮流演变的创作等等,这些变化带来不同阶段的电影发展景观。受制于时代这条线的演进,《苦恼人的笑》《小花》《神秘的大佛》《人生》《少林寺》《庐山恋》《黑炮事件》《野山》等等激发起时代轰动的创作,都是和时代社会潮流紧密结合的结果。新世纪之后,市场改革的影响带来大片的兴衰,在制作上更大程度地吸纳和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乃至于近几年和好莱坞的碰撞搏击,都是线性发展不可忽视的背景。
中国电影历经改革开放40年,整体而论,走过几条发展的路径值得关注。
(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化转型
中国电影在计划经济年代也产生过一些好的作品,但显然仅仅靠每个拷贝一万元的收购价,是无法成为市场化的电影大国。在转型过程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创作开始不断地推广和扩展,到20世纪90年代往后至21世纪规模化的市场化转型,中国电影的整体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本的介入、投融资和市场的变化、集团公司的建立、股份制的建设,特别是给予个人和民营资本进入电影行业准入,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没有许多的民营企业如华谊、博纳、万达等各种公司的市场经济的竞争和多重力量的热情推动,难以想象中国电影会形成今天的丰盛局面。尽管十余家国有制片厂涨落不一,但面向世界的合拍却欣欣向荣,中国电影有今天巨大的市场规模、巨大的票房收益,以及对影院建设的收效,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于市场经济的改造。电影市场改革尝试有得有失,集团化建设的经验也不断被修正,院线已经形成基本稳定的规模,对创作的鼓励政策,对建设影院的奖励支持政策等,都多角度地推动了中国电影市场化探索。现在,中国电影形成了包括重要的国有、民营、相对开放的个体创作的相互竞争。在院线、发行公司和创作团队的相对自由协作的背景下,形成良好局面。中国越来越成为包括好莱坞电影在内的其他各国电影试图进入的重要市场。计划经济年代也有孤立环境下产生好作品的可能性,但市场化转型确实有更多的产生好作品的机会。当下,克服商业性压制艺术而造成的一些弊端,完善市场与法治,形成市场规则与艺术创作协调的局面,是深入改革的目标。
(二)从偏爱农村题材转向重视对都市生活的表现
改革开放初期,一些涉及农村题材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农村题材一直是都市化之前中国电影的侧重所在,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建设持续发力,以及工业化社会形成的都市生活的丰富性,电影必然要更多地转向观众群落所在的都市。题材上,必然转向青年人的都市坎坷奋斗经历,以及都市折射出的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的趋向。都市生活的表现对应着渐趋衰弱的农村题材表现,似乎在比例上并不合理,但实际是改革发展所必然的趋向。电影发展的趋势是,年轻人所聚集的都市必然成为表现的主要对象,适合于他们的生活和感知的城市电影兴旺,青春题材的故事增多,电影已越来越多地以从乡村涌入城市的人们的生活表现为对象。如何协调传统文化和都市生活之间的关系,对于都市生活所折射的现代生存状况,以及不以题材为限,而注重表现出生活情感、精神追求的平衡,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三)从倾向主旋律政治表现到向新主流电影跃进拓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形成了一些政治态势下的电影创作规律,包括倡导对旧时代的批判、对新生活歌咏的套路,也导致了主旋律创作的政治性要求。改革开放后,注意常态的人生和普通老百姓生活表现的电影,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但强调主旋律依然是国家对于电影文化的基本要求。主旋律创作一度在改革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强化,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意识到应该以更大的宽容度来容纳表现主流价值观的各种电影,多样形态的生活表现才是电影丰富性的所在,主流电影、新主流电影的创作逐渐成为包含人们对现实生活更加开阔的关注和对于以主流价值观为主导且积极向上的电影的场域。同时,新主流电影更大地放下身段,运用一些商业化的表现手法。当下的新主流电影是一个涵盖度更广的体现主流价值观的创作,成为公认的好电影的中流砥柱。当越来越多的电影作品健康向上,电影的常态就成为认可社会生活美好需要歌咏,揭示污浊现象也容许的宽容状态,中国电影的发展就进入了新时代的阶段。
(四)从常态正剧和悲剧为主向喜剧娱乐及贺岁喜剧变化
改革开放还带来一个明显的趋向:从以传统的对于旧时代人们受压迫的悲剧为主的趋向,开始转向迎合人心的喜剧娱乐表现。特别是贺岁喜剧的出现成为新趋向。改革开放之初,肩荷着时代重担的影片(包括《老井》《人生》《红高粱》《青春祭》等等常态电影)占据主要的位置,而喜剧电影的慢慢回归则是开放时代适应人心的需要。80年代中后期曾经一度兴起的都市娱乐剧的热潮很快偃旗息鼓,但电影的商业和娱乐化伴随着开放逐渐占据地盘。随着改革的深入,娱乐喜剧兴起成为生活需要的一种标识。近十几年来,电影逐渐随着年轻人的娱乐倾向和对娱乐生活的重视而转向,以冯小刚为代表的一些吸纳了港台电影喜剧娱乐的贺岁片接续十几年,成为春节贺岁档主打的影像创作,也影响着更多档期的创作。娱乐化喜剧性创作成为重要的存在,而且慢慢丰富它的内涵,也扩大了表现形式。要注意的是,当商业市场成熟,商业利益需求放大时,如何不丢弃严肃的传统,防止过度偏向娱乐化而挤压艺术对探讨人生的追求,坚守有深度的影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不舍追求。
(五)从常态性状的电影转向重工业巨片引领,兼容多样形态创作
常态的中国电影注重故事,惯常占据主导位置的是悲欢离合的曲折情节,因此,内涵小片剧情电影为人所熟悉。市场化的延续,好莱坞技术大片的引进,激发了人们对于动作技术大电影观赏的欲望,改变了对于电影形态的认知。21世纪初期,大片在市场改革中脱颖而出。以《英雄》为代表的影片最初也遭致习惯常态影片的人们的另眼相看。但大市场没有大片的支撑,除了对抗好莱坞的困难之外,主要是吸引力不足,难以满足人们的观赏欲望。大片最初是以纯粹的大场面、大投资、大演员,以及技术的高水准占据主导的位置,构成了大片的主要观赏因素。传统电影似乎已经难以召唤大众,而注重艺术表现的影片由于投资的不足,难以在商业化和娱乐化的电影面前竞争市场。好莱坞电影技术的发展给中国电影人和观众带来同等的刺激,向所谓的重工业电影迈进的大片近年也应运而生。只是大片应当超越技术层面,向文化大片努力。事实上,无论大片还是传统叙事小片,都要精耕细作,满足观影需要。中国电影市场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中国的大片立足于本土已经可以和好莱坞相抗衡。“2018年一季度,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总收入达到202.17亿元,超过北美同期的28.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3亿元),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需要所谓重工业电影,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宏大的眼光、宏大的题材,以及对不同样式的电影给予高度的精工锻造的能力,才能够在长久对决中不断取胜,也为更好地走向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国电影已经在《战狼2》《红海行动》等影片中体现出了主流价值观与大片技术制作的协调,继续前行的大片创作不可放弃。
(六)军事题材从宏阔战争到个性精神变化
军事题材电影的起伏变化,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小花》从《桐柏英雄》的战争故事变成了“妹妹找哥泪花流”的人性情感汇聚开始的,改变了战争年代阶级意识形态两大对垒阵营斗争惯例。第四代电影《血战台儿庄》、作为第五代出现的标志性影片《一个和八个》、第五代电影《喋血黑谷》等显然不是依附传统而是突破旧习。时代观念变化影响着军事题材影片的变化。但随着大题材的战争影片进入以三大战役为主的创作,军事题材电影似乎又回归到主流意识形态所主张的战争的立足点,即褒奖无产阶级的正义胜利,批判反动统治阶级,为人民军队的丰功伟绩歌咏的路径上。新世纪影片变化标志是《集结号》,片中谷子地追索战争集结号吹和没吹,改变了现实划定的战争规矩,一度遭致违反战争规则的强烈批评,艺术地表现人性价值和现实发生了冲突。但《集结号》终于成为战争电影重要的转向标志。毫无疑问,是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思想的宽容度和主管机构的宽容度战胜了那种狭隘的传统观念。《战狼2》的出现为战争电影又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个体英雄独往独来的单打独斗和整个国家民族的利益相牵连在一起,被当下更为看重个体价值的人们所普遍接受。大大不同于过去的战争电影,独狼式的冷锋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气概,能为社会所接受,竟然获得高居榜首的56亿票房高收入,说明时代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观念,电影该向着新时代的景观跃进了。
三、面的铺展——宏观透视的中国电影状貌
中国电影已经是世界瞩目的市场。2018年5月8日香港《南华早报》发表文章《宝莱坞正如何与好莱坞激烈争夺中国市场》说:“在打破单一市场的电影月票房记录后,中国正在新的电影潮流中向世界最大票房市场宝座迅速进发,今年2月,中国电影市场以高达101亿元月票房收入超过美国,并且主导中国影院银幕的是中国国产电影。”中国电影整体壮大毋庸置疑,面的盘点,即宏观看待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电影,从整体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体制变化
中国电影的管理经历了从文化管理部门转移到广电部门的变化,又归属于中宣部,但对于电影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电影的管理体制对于电影的生产发行有重要的影响。国家对于电影认知的一个变化,是从宣传工具到文化对象再到传播对象,这是一个现代化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得失互见。如归属于广电后,院线和影院的管理却归属文化管理部门,上下分离难免错位。这期间中国第一个文化产业的法规《中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的设立实施,将电影推进法制建设的轨道,这对于中国电影的地位、市场机制、审查和创作的一些法律规定性都提供了非常好的法治保障。这40年间尤其是后期,以往因某些环节的不当处置而导致影片夭折现象得到改变。包括对于《色·戒》更为智慧的处理把握,对于《集结号》涉及的不同意见的正确对待,对于大众议论《无极》内容的讨论而非腰斩,对于资本侵扰市场的《叶问3》,以及对《后来的我们》“退票门”的慎重态度,都显示了管理体制的成熟。
(二)观念变化
中国电影不仅仅抓住一个时期的主旋律创作的主旨,而是将扩大的市场与国家核心价值观归拢在更宽阔的范畴之中,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符合人民利益,尤其是符合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望的要求,都是主旋律进步的电影观念形态。即新主流形态的电影在保持它从国家电影主旋律到强化主流价值观电影的演变之中,依然有它自身的地位,使之更宽容更全面地融入社会的发展、人心的需要和世界潮流之中,形成了一个看似不具体强调却实际上涵盖面更广的新的认知观念,《湄公河行动》等创作即是这一时期开启的新的景观。
(三)市场变化
我国电影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年代的偏重于政治和艺术创作,向市场经济年代兼顾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大众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市场商业娱乐的需求的一种重要走向的变化。这一从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到法制上确立的变化,是电影作为国民经济和国家文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的变化,直接带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实现了电影和世界各国一致的走向:生产发行和接受的体制。在21世纪前后,中国电影从低谷逐渐攀升到电影大国位置。在市场经济比较单一的文化娱乐的背景下,电影具有影响社会文化人心的重要作用。而进入到市场经济之后,中国电影作为主要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吸引新的一代年轻人。电影恢复了整个文化系统中引领的、关系到国家文化利益的、成为老百姓最重要的文化对象的新电影的地位。《战狼2》《红海行动》的观赏热潮,标志着电影获得人们瞩目地位的重新回归。而这个回归是一个螺旋形的新的回归,是在复杂万端的中外电影交织中,在各类型电影的竞争中,特别是在网络游戏盛行的时代,电影再次得到全民拥戴的一种局面。
(四)媒介变化
在电影的变化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关联时代的电影市场,即互联网。首先是互联网资本影响电影整体生产,2014年博纳总裁于冬在上海国际电影节语惊四座:电影公司都将为BAT打工。事实似乎证明这一观点,网络无所不在,资本对于电影的影响也日渐明显,“互联网公司已全面渗透影视产业链,深入参与投资制作、发行、渠道建设等各环节”。网络使青年人养成交流互通信息的习惯,成为人际交流评价电影的自由的场域,网络给粉丝提供了和喜欢的对象聚集的可能,水军等等影响电影的传播评价显在。网络售票等相关的体制改变了电影观影习惯,购票的迅捷让观众和市场紧密结合,大数据的判断也成为可能。预售票对于影院取舍起着重要作用,以至于发生“退票门事件”。此外,电影和移动互联网的密切关系从一款名为移动电影院上线的发布显示趋向:和以往视频网站放电影不同,这是以手机App实现了移动端和供应院线零时差同步放映的新升级。移动网络平均每天有2.9亿人次消费长视频,移动电影院通过手机也可以达到新的拓展。尽管广电总局以未经授权叫停这一项目,却证明电影和互联网观看的价值,融媒体之间的交融更为密切。
(五)艺术创作局面变化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电影艺术产生微妙的涨落,20世纪80—90年代的艺术创作从打破单一的电影语言到对生活的深层表现,创造出不少经典之作;90年代到21世纪前期,市场因素左右着艺术,艺术创作的精粹性受到抑制;王小帅失利时说出“这是艺术片最坏的时代”。在逐渐调整的市场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中,艺术不受市场待见已经引起人们不断议论。吴天明的《百鸟朝凤》即便有众多文艺人推荐,却只有2%的排片和几百万票房,因为方励跪求而得到青年呼应,居然票房逼近9千万。人们已经意识到市场自有其盈利规则,艺术片需要艺术院线来关注。2016年成立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100家艺术影厅颁布,开始改变市场唯一的局面。近年艺术电影的市场有了变化,纪录电影市场升温,《二十二》和《冈仁波齐》等票房过亿;《芳华》创造了近20亿的艺术电影最好收益。尽管艺术电影的市场还只是开始,但有创作坚守和大众赞誉,只要多方努力,加上政府扶持与大众拥戴,逐步协调的市场格局会慢慢形成。
总之,中国电影必然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也必须成为电影强国,而40年改革开放的影响和促发功不可没。
注释:
[1]石玲.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N].光明日报,2017-1-18.
[2]电影界.中国电影单季度票房首超北美成全球第一[EB/OL].2018-5-10.
[3]宝莱坞与好莱坞激烈争夺中国市场[N].南华早报,转引自宝莱坞与好莱坞激烈争夺中国市场[N].参考消息,2018-5-10.
[4]凤凰网财经频道.博纳影业总裁于冬:电影公司都将给BAT打工,现在也差不多[EB/OL].2018-3-19.
[5]王彦.“移动电影院”上线手机和院线有望“零时差”[N].文化报,2018-5-10.
[6]央广网.文艺院线经营举步维艰 文艺片在其他国家近况如何[EB/OL].201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