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深宏富 赋史华章
——读许结先生《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2018-11-13田胜利

中国韵文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辞赋许先生通史

田胜利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许结先生著的《中国辞赋理论通史》,已于2016年由凤凰出版社刊行。全书凡十八章,分为理论总述、理论流变、理论范畴上中下三篇,几近百万字,结构宏阔,内容丰富,体大精深。许结先生多年来,潜心专注于赋学,贯通古今,覃思精虑,《中国辞赋理论通史》在中国辞赋理论史的撰写方面是空前的。自二十世纪末以来,赋学史论著以马积高先生《赋史》、龚克昌先生《汉赋研究》声名最显,已具有经典意义,在中国辞赋研究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然这些学术著作对于不少辞赋理论的揭示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学术界的需求,其中还有很多值得好好深入研究总结的东西,这部著作能满足这种缺失。这部书涉及中国辞赋理论的诸多问题,在见解和理论的深度上,都值得学人观习、研讨和借鉴。

一、《中国辞赋理论通史》特别注重文献的征引与运用,理论的建构以文献为据,遵循理论与历史真实的合一。辞赋文献较早就已经进入许先生的研究视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先生写成了《汉代文学思想史》(1990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刊行),辟有专节研讨汉赋流变与儒道思想,随后应郭维森先生之邀,合作写了《中国辞赋发展史》(1996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如果从1983年发表于《江汉论坛》的首篇赋学论文开始算起,许先生已经在辞赋文献中摸爬滚打了30多年。《中国辞赋理论通史》正是在这样厚重的文献积累的基础上而得的,该书第二章设“辞赋理论文献叙考”专题,上起先秦两汉,下迄近现代的20世纪,系统而全面地梳理了各个时代的理论文献,并对这些理论文献的嬗变规律予以揭示。直接依托文献总结辞赋文献特点而成一个理论专章,这在同类型的辞赋理论通史中是不多见的。辞赋文献中赋集的编撰在清朝达到鼎盛,许先生撰写《中国辞赋理论通史》,仅对有清一代这方面的文献“查考与寓目的清代赋集(就有)数百种”,全书征引古籍546部、今人著述308种、今人论文314篇、报纸文章8篇等等,涉猎的文献包括大陆、港台、日本、美国、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就数量而言,不可谓不丰赡,就地域而言,不可谓不广博,其中有的文献是一般读者难以看到的。许先生对辞赋文献的运用是娴熟的,对学术理路的认知是深刻的。记得一次先生在给博士生讲授中国赋学时笑着打比方说,要想深入了解中国学术,尤其需要切实掌握先秦两汉和有清的学术文献,这就像抓蛇的法门一样,一头(压头)一尾(拖尾),蛇可制得服服帖帖。

二、《中国辞赋理论通史》特别注重独创,形成自己的见解,格调很高,延续的是先生一贯的治学风格。独创是对已有研究的不断超越,别人做过的研究不再做,已经尝试过的研究不再重复研究。许先生迄今为止已经出版数部个人赋学专著,理数均各不相同,有课堂讲稿式的《赋学讲演录》(200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有礼制下的赋学综论《赋学:制度与批评》(2013年中华书局)、有文化视角下的《赋体文学的文化阐释》(2005年中华书局),有论赋起源与流变的《体物浏亮:赋的形成拓展与研究》(2001年辽海出版社),有宏观的赋论批评史《中国赋学历史与批评》(2001年江苏教育出版社),有赋选集《中国古典散文基础文库·抒情小赋卷》(1999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未来的不久,先生还有这样的想法,准备推出一部《赋话》,准备精心写一部《图像与赋体文学》。许先生始终畅游于赋学领域,却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寻求不断的转换和突破,不重复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此次推出的新作《中国辞赋理论通史》,窃以为它的理路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采用了多维的历史纵向视角,不同于常见的赋史、赋论史(含《中国辞赋发展史》)以时间为序的单线叙写,而是采用多层次的历时叙写模式。《中国辞赋理论通史》全书以中国辞赋理论总述、中国辞赋理论流变、中国辞赋理论范畴上中下三篇结撰,每一篇都从先秦延及到20世纪的近现代,从源探到流,例如中篇各章节的副标题分别是:先秦至汉初、汉代赋论、魏晋南北朝赋论、隋唐赋论、宋金元赋论、明清赋论、20世纪前期赋论、20世纪后期赋论,依据时间顺序而排布,这是大的历史纵向视角。再往小了看章节,具体章节内的设置又是一重历史纵向视角,如上篇第三章从辞赋理论的批判形态展开,条目依次是:史传及子书、书录,文集、赋集与评点,赋序、题跋及注释,赋格与赋话,赋专论与论赋赋,现代赋论的专著与论文,从辞赋理论批评载体的附着态独立写到现代的专著论文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时文献图景。上篇第四章从辞赋理论的生态与构建展开,条目依次是:赋家、赋作与批评,制度视域下的赋学生态,辞赋理论的粘附与独立,辞赋理论的现代意义,从辞赋理论与不同的文化制度生态来考察,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历时赋学理论生态图景。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巨细无遗多环相套的立体式历时纵向网络。近年来出版的赋史、赋论史基本上都是采用以朝代为纲的方法,便于从共时态把握赋作、赋论与诗、文创作理论,但缺乏对“‘赋’体及其批评的自变规律的把握”。许先生的《中国辞赋理论通史》正可以弥补当下辞赋理论史的这一环。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采用以概念作为主题论述的一条红线,贯穿各章节的始终。许先生将唐前赋学理论的提炼为以“楚辞”和“汉赋”为中心的批评,指出“从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辞赋理论由肇始到成熟阶段,在这一长时段中,赋论的核心问题,主要围绕‘楚辞(楚赋)’与‘汉赋’创作而展开”。唐之后辞赋理论的核心概念提炼作“古赋”和“律赋”,指出“自隋唐以后赋论中心已……转向‘古赋’与‘律赋’的问题,以楚汉为代表的古赋与以唐人为代表的律赋为对象的大量评论,已成为自隋唐至明清千年赋论史的重要批评内涵,并由此彰显其理论轨迹”。理论核心由“赋用论”演变到“赋体论”再转变到“赋艺论”。辞赋理论范畴方面,许先生提挈出的概念是:本原、经义、体类、章句、技法、风格。理论通过概念得以明晰,概念依托理论得以固定,纲举目张,条分缕析,概念提摄得当,挖掘得也极深。概念在理论体系建构中是举足轻重的,这有利于读者对问题产生清晰的认知,脉络自清,徜徉于书间,往往能有所得。品读这部书时,不禁让我想起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如冯先生论魏晋玄学时概括其主题是“崇有贵无”,行文紧扣概括出来的主题,魏晋哲学史被冯先生梳理得井井有条,收到的效果非常理想。许先生的辞赋理论通史和冯先生的哲学史虽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但都是对理论史的研究,二者均成功地采用了以概念对问题,以概念来统摄文脉的写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这部书的广泛流布,也能收到同样的反响。

三,《中国辞赋理论通史》特别注重辞赋理论和历史文化的扣合。有人曾问先生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那么钟情于写赋,先生曾戏答“是中国人的面子”,这份面子的讲究就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辞赋的生成天然地和礼乐、科举、宾仪文化密不可分,从文化礼制予以考察辞赋理论,是许先生治赋学秉持的视角之一。在文化的大视域下考察辞赋,能厘清辞赋理论中的系列学术议题,如辞赋生成的历史根源,《中国辞赋理论通史》指出:“为了享神,必须娱神、媚神,所以在此牺享活动中,除了‘赋物’就是‘赋辞’(祭祀之祝辞),而这正是辞赋的远源或本根。”辞赋和文化制度关联,能厘清为什么辞赋会呈现出一些特有的文体面貌,如赋的大量的体物辞令,文化根源大抵在于“以辞章或辞令抒发心志,这也就不可忽略聘问之礼的另一方面。即‘赋物’(或谓献物),后世赋家作赋,动辄夸饰‘土地’、‘物产’、‘饮食’之富,均由聘问之礼而来。”

辞赋作为中国文学的典型代表,在发展兴衰起伏流变中,和文化制度是相关联的,例如,“汉代宫廷赋之兴,要在天子礼乐制度的建立,呈示于‘崇礼官,考文章’‘定正朔,易服色’与‘立乐府’诸方面”。汉宫廷大赋是敬献给皇帝的文章,和礼乐制度的建立捆绑在一起。又比如,律赋的兴盛则源于它是唐代以后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从制度看赋体,比较集中地体现于‘礼乐制度’与‘献赋’‘科举制度’与‘考赋’的关系上,且由此形成中国赋史以汉大赋与唐律赋为代表的两个创作坐标。”赋体文学的繁荣依托文化,文化制度是赋体文学兴衰的重要生态。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许先生有《中国文化史论纲》(200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史插图本》(2006年花城出版社)、《中国文化制度述略》(2005年凤凰出版社)。将辞赋理论史和文化结合,将辞赋理论落实到文化生成的真切土壤中,许先生拥有这样的知识储备,这也是《中国辞赋理论通史》不同于一般赋史、赋论史的别样之处。

许先生治学注重理论、考据、词章的结合,综览《中国辞赋理论通史》,从标题的拟定到辞令的调遣,都留有桐城文法的影子,文献是考据,是支撑,辞赋理论是本体,词章表达是方式,三味一体,提供了一种辞赋理论史研究的新方法,沾灌学林,是推进中国辞赋理论史研究的新动力。目前,一些最基本的辞赋传世文献都已经研究过了,留下的余地不多,短板在基于这些文献所做的理论创新,许先生看到了这种理论研究的迫切性,并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践行着。我们看他近几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上的系列辞赋理论论文,就可见出他的付出和努力。《中国辞赋理论通史》现在出版与读者见面了,该书开阔的辞赋理论视野,活跃的理论思维,大大提升了中国辞赋理论史研究的层次和高度,是中国辞赋理论研究路上的新坐标。

猜你喜欢

辞赋许先生通史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蔡美彪心语
开在心里的花
攀爬的姿态
许先生,谢谢你的扒鸡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辞赋创作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