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城中,普通人的勇敢
——读喻之之的小说

2018-11-13陈星宇

长江文艺评论 2018年5期
关键词:勇气武汉作家

◎ 陈星宇

武汉方言,就像这个城市仪式一般“过早”(早餐)的特点:重油重糖,又干又烫。武汉这座城市,可能更像是生活的真相。就像是对“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注解,这个城市依随长江,摊开成阔气的许多大块。众生此间,各占蚁巢,用力生存着,虽然是芸芸之一,也颇有各自的存在意义。这些背后有着力量。这座城市的人面向生存的热力和不屈,他们愿意为生活而苟且的那种勇猛,他们希望得到的善待,都被这座城无声地记住,隐喻在自己的体内。不仅是在粗糙的意思上,更是在勇敢的意味上,武汉城更有资格成为真实生活的寓言。所以读到喻之之笔下的年轻武汉女子的时候,我虽惋惜也是喜欢的,她们一身烟熏火燎,就像盛夏鸢尾,勇气充足,不躲不避,浑身散发此去刀山火海的觉悟。

这些孩子一步一步撕下生活这颗洋葱的表皮,一点一点地流泪。她们的人生会遇到第一个坎,从“我”之中独立出来的“自己”,那种孤独的自我意识,需要寻找同道。几乎同时,她们开始掌握感受人与我关系的视角,父母和朋友是她们对亲密关系最早的感知,这些更可能成为她们后半生爱憎的动机,或者勇气的来源。再长一些,她们的触角就进入了生活的核心:爱。这平凡生活的英雄梦想,这乱世之中的唯一圣光,她们触到了,却还不到和平拥有的时候:人生之初,泪水不能避免。

《十一分爱》中,丁霁心有过许多的男朋友。表面上看明艳的外表是她自信的来源,而实际上,从幼年开始,她父母就在婚姻的天平上称量自身与对方,平衡时隐忍,失衡时缠斗,最终打斗分离——她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被忽视了内心的孩子。丁霁心独自消化了从童年到少年的忧惧,长出了一种情感极独立的人格——她在每一段关系之中都是主动和强势的一方。而曾子麦是丁霁心的另一个走向。“桑家榆举着伞,曾子麦走在他的伞下,她闻到了他手指上传来的淡淡的烟草味道。这是父亲死后一年来,她再次闻到了男人身上相似的味道。”曾子麦曾经得到过庇护,但早早失去。她在与政府官员桑家榆隐秘的情感关系之中付出了“十一份爱”。

丁霁心的主动也好,曾子麦的守望也好,都没有得到生活的善待;或者说,生活对她们,还不知道应该给予什么。丁霁心的主动是对自我的保护,掌握了主动权的优越感觉让她踏实;而曾子麦的等待是渴望保护,她将感情的希望寄托于桑家榆是一个“好人”。在成人之初,爱与渴望紧密相连,我们渴望拥有一个独属的人,同时渴望被独属地拥有。这代表着一种契约,两个人之间仿佛系上了绳子,对方是我们被抛向世界的时候那个锚定的点,这种关系,是一个牢固的秘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在人生之初就遇到了恰当的伴侣,更多的人则需要经历更长的追寻。在追寻之中,我们用疼痛感来证明的爱的存在和爱的程度,所以成人之初的爱意如果不是小心翼翼的,就是心血淋漓的。感情反复的互相伤害和自我放逐,是年轻时候的一大隐秘,于旁观者是看不懂的孟浪和复杂,但在它们背后却矗立着对于两个问题的单纯和忠贞:你有多爱我?你是否爱过我?

《十一分爱》的意义就在于写出了年轻一代的年轻的爱情心理。上世纪80年代的这一代自出生开始就拥有较前代更多的自由,他们在面临内心抉择的时候,除非触及生存底线,否则很难再为社会因素左右。但如此,并不意味着更容易得到幸福。追求幸福过程中的疼痛,又常常不能为前代人所理解,这时写作,成为一个良好的出口。《十一分爱》是作者最早的精神结构的呈现。不断更换爱人的丁霁心,守望桑家榆的曾子麦,单恋大刘的佩佩,以及回护婚姻的表姐,甚至在婚外恋情之中缱绻沉迷的女客人,都是这一代人身边的例子,甚至是他们自己。他们将自己代入别人的例子,把自己与别人的例子并置比较,这都是刚刚走上人生之路的孩子悄悄获取经验的办法。这个时候的人生,不会出现超凡入圣的可能,没有什么超然的对象能够赋予年轻人勇气,他们的勇气来自于死守的、生活不会崩塌的信念。这个信念支撑着他们从不敢到敢,终于敢于不敢,这是可敬的普通人的勇气。

没有一座城市比武汉更适合演绎这种勇气了。武汉大而铺陈,极容易藏起一个人。武汉气候严寒时冻入骨髓,酷暑时热浪滔天,骄阳与暴雨,寒冬与暖春,切换都是毫不含糊。吞没一切的城市之中的存在,变动不居的时间之中的恒常,在武汉城之中可以获得强烈的生存意义。曾子麦无法为亲密关系之中自己的身体命名,丁霁心无法把握住一个稳定的爱情对象,佩佩也无法从与大刘的关系之中体验到纯美的“爱”,她们都有所求,都求而不得,又奋不顾身。女性从自身渴望出发而想象与异性的亲密关系,当关系不如意的时候,她们又进入社会的语境来考量这最私人的秘密:她们希望看出“意义”。她们努力地介入亲密关系之中的隔阂,从而引发女性与异性、女性与社会之间的紧张。这些紧张可能具现为女性的自我价值思考,女性对男女权力距离的认知,女性对于婚姻与爱的关系的辩证——而这些,在《十一分爱》和《地老天荒》之中皆有呈现。

《地老天荒》之中“我”的表姐,就像是得到过婚姻的丁霁心。本来以为离婚是自己不尊重对方情感的结果,却渐渐发现其中秘密,原来是男人在母亲的压力和生儿子的愿望之下谋划的一次事件。表姐知道了隐情,陷入了纠结,但这纠结竟然无关女人的自主问题,“其实,她最纠结的,还是他有没有爱过她”。而她自己论证“爱过”的证据,是男人为她挥金如土、不顾家庭,“不爱”的理由,是离婚后再没有留恋的表示。表姐与丁霁心一样,也与曾子麦一样,将承诺、应允了亲密之后展开的那些猛烈或压抑的感受,当作了爱的现身。这是何等执拗,但对年轻的生命来讲又太重要:如何估量逝去的“爱”,固然是一种对于真实的执念,更关系着如何评估自身和想象未来。

年轻时因为爱而受到的伤害,往往不来自于爱本身,而来自于对爱的误解;会伤人的其实并不是爱。表姐夫留下一封陈情长信,并没有提供更多的情节信息,这似乎在说明这个人物“爱过”。爱或许又能以忏悔来证明?这依然是一种误解。所谓“地老天荒”,已经被表姐误解为永久的“人生只如初见”,既然到达不了这一点,她心中的萧瑟荒凉,也就成为自然之然。她勇敢甚至急迫地应允新的婚姻,所谓的“这又一场的地老天荒”,也是一片幽情冷处浓,重新跳入业力之流,再进红尘的轮回。

当这些年轻美丽的女子太执著于自己的内心建构,太想问世界“你凭什么这样对我”的时候,她们很难获得机会去理解健全的爱。因为爱除了被爱,还有爱人的一面。《迷失的夏天》中的叶晓晓,似乎有可能得到这种机会。大三学生叶晓晓在红尘之中,除了谋爱,还要谋生。“生”为矛盾打开了空间,“为艺术献身”的叶晓晓的命运就在市井的道德低语和她自己的自我开解之间展开。不一样的是,与她的命运发生联系的人之中,除了心怀鬼胎的经纪人、立场摇摆的男友之外,还有与她冲突但始终支持的父亲、给予她持续暖爱的夏奶奶和夏奶奶的孙子——纯洁的盲少年夏天。她受到伤害也得到安慰,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她始终关心着他人。所以《迷失的夏天》并不仅仅在讲一个女孩初涉人世的故事,也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盲少年暗恋的“纯爱”故事,它之中最可以灌注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对其他人的关心之中得到的成长,以及存在于人与人的互相帮扶之中的永恒美德。夏天赞美叶晓晓“你是一架好琴”,个中珍惜的意味,隐隐可以带出爱应有的向善与扶持之意。

普通人获得生活的勇气,可能是受着爱的前景的鼓舞,也可能是因为他/她正爱着他人。当“爱”意味着各自独立的两个人,怀着对他人和世界的极大善意,毫无隔阂地彼此扶持的时候,这种勇气就不再是一种不知生活底细的猛打猛冲了。叶晓晓这个人物的出现,意味着作者很可能经历了精神的裂变,而这种对既往价值观的解构与重建,在更早的《映秀之恋》之中已经有了苗头。阮七七在震区经历生死之后,这个在武汉城市底层摸爬滚打的女孩,已经觉察到了无私这种品格可以扩充爱的内涵;她与冯初一之间,隐然有了相扶相望的关系。这一种精神的裂变,对作家境界的养成而言至关重要。作家写作的原始动力可能是“我”,但仅仅是“我”撑不开写作的内境。作家体己之愁,也要察人之苦,他/她还需要观照到“我”之外的物和他人,从好奇到了解,从了解到深知,再到默契,到宽容,到爱悯。写作始终是为着人生,但到底是为着“我”一个人的人生,还是广泛意义上的人生,这是区分写手与作家的一道鸿沟。而这种裂变有没有出现在喻之之的写作之中,也指示着她的小说有无从言情走向言说大爱的可能。

《映秀之恋》之后,《三姐的婚事》和《白露行》成为展示作者境界的最闪光的篇章。写作总是在触摸作家自己境界的上下界限,这两篇彻底没有了《十一分爱》《地老天荒》的自述传意味,而转头观照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经验的底层生活;咖啡馆与画廊不再是故事的场景,代之以菜市场和武汉老城逼仄的阁楼间。小人物之间义气汹汹,相帮相扶,在生活的穷途面前既恐惧,又隐忍。《白露行》中的邝美云,突然找到被私奔的丈夫拐走的小儿子,突然面对丈夫早已经死去的消息,突然面临抚养丈夫和情人的两个孩子的境地,更是突然的,“死去”的丈夫出现……“三姐”尹三扶持家庭,供养弟妹,受人拐卖最后带着孩子逃脱,但“前夫”又搜搜摸摸找到了她……每一处情节转换都可能是一个生活的死结,邝美云和尹三既无可逃避,又无力一把劈开,她们所拥有的,是引颈受戮的勇敢。这样的女人在方方、池莉笔下曾得到过精细的描写,《万箭穿心》的李宝莉、《生活秀》的来双扬,就是这样的极倔强的典型。这样的女人与武汉的热浪、武汉的喧嚣相合相成,她们的生活就像一个巨大的工地,尘土漫天机器轰鸣,一切都不成形制但是热火朝天。这是普通人在踩到了生活的底之后,舍得一身剐,转而生出的不屈。一切对情爱真相的探讨,对亲密关系本质的追问,都不可能发生在她们生活的场景之中;但她们又有一种本能的能力,就是在熙熙攘攘之中感觉出谁是“好人”。

这样的女性形象的出现,指示着喻之之精神裂变的完成,也意味着广域的社会观察逐渐在代替私密的情感经验,成为她写作的素材。领会到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在她的近年创作之中,为何出现了乡土和官场的题材——作家创作的转向意味着她精神结构的变化。只有极少数的作家甫一写作就能过上万物皆备于我的精神生活,他只要倾诉他自己,读者就能够从中感知星海和天宇。更多的作家,只能通过一步一步地抛却唯我的意识,对外物和他者敞开心胸来丰富自身。他们会经历境界的扩张,也会经历人格的变迁,这是他们由“小”而“大”必须经过的磨砺。从丁霁心、曾子麦到尹三、邝美云,女人从要求爱到给予爱,从靠美丽谋爱转变到以坚强谋生,她们勇敢的体现,也从她们尚不理解爱的时候就捐躯投身于其中,转移到她们明白生活的糟糕之后仍能奋身入其彀中。阁楼间出租屋菜市场,与咖啡馆画廊一起构成喻之之整体创作的复调,她的成长就在变奏之中显现出来,作家的自惜之心转变成了更普遍的恻隐之情。而从她目前对写实与乡土的探索来看,她还在开拓更大的言说空间,也是更广的心灵境界——对生存的恻隐之情寄寓于乡土之间,这是我们可以期待的。

猜你喜欢

勇气武汉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寻找勇气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勇气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你的勇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