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焕蔚 扬厉维新

2018-11-13

上海艺术评论 2018年2期
关键词:海派昆曲生命

明代末年,苏州虎丘园林举行了一场昆曲盛会,根据张岱的描述:那夜月明如昼,只听“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当观众散去,几位观者悠然踱到幽僻处,一个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

1949年,遍地沉疴的中国从荆棘中挺立而起,几度磨难,经年风雨,大雅尘封。197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中华民族的物质肌体强健起来,涌动的文化热情也逐渐漫漶,民族文化开始重振活力。昆腔再现舞台时,一缕清韵而华美如初,只是她已不再为士大夫专属,而是辗转民间,雅俗共赏。这一年,上海昆剧团诞生。至今已四十年的院团,以“打造经典、传播经典、演绎经典”为题旨,延续且凝练着昆曲六百年的艺术生命,将她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艺术加以推广。从经营到传播,从传承到创新,“一团一策”改革,灵活机动的策略,使得上海昆剧团异军突起,依托海派文商交映的背景,昆曲艺术打开一个全新成长空间。

改革开放让中国文化鲜活自由起来,振衰起敝,去芜存菁,民族曲艺的继往开来,取决于人民日新月异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方式。随着艺术视野的打开,电影也承担起更新的使命—讲述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使中国电影华丽转身,实现“电影强国”之梦,正是新一代影人的宏愿。

四十年来,舞台也焕发出自由生机,创作者据此创造生命,观众在此畅想生命,孩子们从此拥抱生命。繁华落尽洗尽铅华,小说《繁花》来到台前,以沪语完美展现方言的戏剧魅力,阿宝、蓓蒂、沪生讲述着光阴交错的往事,呈现了一部上海市民心灵史—当城市文化伴随着方言文化,海派精神再次得到舒展。我们的孩子们看什么?从《马兰花》到《蓝蝴蝶》《巴黎圣母院》,传递爱心、辨明是非、倡导美德、弘扬正义,引导天真稚嫩的心灵走向大千世界,使木偶剧、皮影戏等传统艺术,借着童真的想象再次焕发青春。经典戏剧的力量是永恒的,《原野》《大雷雨》诉诸普世关怀,仿佛艺术的路标,指引我们站在高处反思人性,不甘平庸。

通过对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我们一方面追溯,一方面走近。作为承载精神源流的空间,博物馆已不仅呈现文本,而是融贯一种诗意和神话,集结了祖先的幻想和创造。传承、改革、创造、发扬是文化复兴的必由路径。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化蓬勃的激情,正寄寓在这种“旧邦维新”的自信中。

猜你喜欢

海派昆曲生命
昆曲史中流脉问题的学术检讨——以北方昆曲的名实为例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问天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为“海派”正名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海派,一种“变”的渴望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