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018-11-12潘四兰
潘四兰
【摘要】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時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需要广大教师细心的引导、耐心的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以科学课堂为主要阵地,重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为科学课堂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兴趣科学氛围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对于学生来说,科学素养可简约地概括为一个人的爱科学、学科学、做科学和用科学的水平。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是培养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可以说,每一门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地进行挖掘,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到处蕴涵着“自然是由物质组成的”“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等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这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科学自然观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极好教材。比如,在低年级段,通过教材提供的各种具体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如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水和空气、天气的阴晴雨雪、太阳的东升西落等,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有机渗透,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界及其各种自然事物与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求知欲。在中年级段,重点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不要简单地把“运动”“变化”等概念硬“塞”给学生,而是在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的自然知识、感受自然世界的同时,使学生更多地认识和关注自然界的变化,丰富感性认识,积累感性经验,促进科学自然观的逐步形成。到了高年级,则重点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物质是相互联系的”“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教育。在《科学》教材中,既有探索自然界物质是相互联系的内容,如种子的萌发与空气、温度之间的关系等;也有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内容,如热的传导、月相的变化、生物的进化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和科学自然观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自然变化规律,并自然而然地明确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明白人类能不断地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并遵循自然界规律去开发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道理。这样,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学习、研究自然知识和科学自然观教育的有机渗透,不仅接触认识了许多具体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还受到了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的熏陶,初步领悟科学自然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学习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周围五彩的自然界和缤纷的自然事物与现象,为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科学兴趣,培养科学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兴趣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和源泉。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将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
1.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来激发科学兴趣
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事物因材施教。比如在讲“动物”这一单元内容时,学生原本就对鲜活的动物很感兴趣,教学前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对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进行观察,指导他们从动物的外形、声音、喜欢的食物、睡眠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解;然后课堂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与老师同学交流,也可以动手画出来,学生一下子就来劲了,而且会做得特别好。
2.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来激发科学兴趣
教师尽量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还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科学实验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新教材对一些动、植物及有关自然现象,都配有许多美丽的图画。如果能把动感、动画等同学们喜欢的现代技术引入课堂,那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更大的吸引与促进了。如在上《云的观测》这一节课时,可以通过制作动画图片,很快就能让学生观看到三类不同的云,以及天空中漂浮的白云实际上是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从而使学生清晰明了地认识到云的形状是千姿百态的以及云的本质。
3.利用活动教学来激发科学兴趣
要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活动目标上要把科学素养的各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活动形式上因目标、内容、资源的不同可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开放的。例如,进行科学游戏(空气的热胀冷缩),可以采用讨论、辩论、实验、信息发布会、报告会等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三、营造科学氛围,培养科学素养
良好的氛围能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学校要重视校园环境的科技教育作用,要通过校园、走廊、教室设置科技百花园、科技信息窗、科技知识专栏等,优化校园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科学氛围。
1.结合学校特色布置校园环境,突出科技内容,在各楼层悬挂著名科学家的画像,在校园内安置科学家塑像。
2.要在学生每天必经的走廊开辟“科技之窗”,介绍小制作、小发明的创作原理。
3.要经常利用班会、朝会课、校园广播或升旗仪式上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宣传科学家的事迹,激励同学们搞好小制作、小发明,写好小论文。
四、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培养科学素养
1.学校成立科技兴趣小组
设立科技室,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技制作能力。如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利用太阳能的机会,增强环保意识,科学老师和科技小组成员可共同制作太阳灶,让学生认识太阳能的运用原理,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开展植物标本制作活动
为增强学生科学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校植物种类繁多的优势,组织全校同学参与植物标本的制作活动。学生通过植物标本的制作活动,学会标本的制作方法,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3.要在科技活动课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
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指出,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好学生。各种自然观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大多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认识的。
五、提升教师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内容的综合性课程。小学科学教师承担的是综合教学的任务,除了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更需要具有广博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理等科学领域的知识。驾驭这样一门知识领域极其广阔的学科,要求教师必须通晓科学学科涉及的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并及时了解科技和教育的最新观点、信息和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六、结语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早期的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从小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学习、为终身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芳.让“微课”活化音乐课堂[J].基础教育论坛,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