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阳地域方言中的饮食词汇看东北饮食民俗
2018-11-12刘巍刘金威
刘巍 刘金威
摘 要:沈阳方言属于东北话吉沈片中的通溪小片,是东北官话的地方变体。沈阳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与沈阳历史息息相关。透过方言词汇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区的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文化因素。生活在黑土地的沈阳人自古就讲究饮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沈阳;地域方言;词汇 饮食民俗
作者简介:刘巍(1983-),女,语言学博士,沈阳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讲师;刘金威(1998-),女,沈阳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学生。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1
沈阳方言属于东北话吉沈片中的通溪小片,是东北官话的地方变体。沈阳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与沈阳历史息息相关。沈阳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生存发展的多元化区域。正是由于这种多民族文化繁衍促进了当今沈阳语言的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沈阳方言。而沈阳方言中的饮食词汇也体现出了独特的东北饮食民俗。
一、饽饽
饽饽来自满语,是一种满族人吃的面食。多是杂粮面制成的,种类较多,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玉米面饽饽等,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圆的、长的、扁的。因為饽饽耐饿、方便携带。所以满族人打猎时,常常携带。随着满族和其他地区的不断融合,东北其他民族也逐渐称面食为饽饽。
清朝入关以后,整个北方地区都将面食成为饽饽了。在清代的北京里,卖糕点、点心的铺子,就叫做饽饽铺。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写道:“固然我们对于北京情形不甚熟悉,只是随便撞进一家饽饽铺里去买一点来吃,……难道北京竟是没有好的茶食,还是有而我们不知道呢……”可见当时,饽饽铺的普遍和留行。饽饽铺里的种类非常多,以前人们走亲访友时,会去饽饽铺,买大八件、小八件。
因为饽饽曾经的普遍和流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所以即便现在,在东北,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在家庭里、班级里比较受欢迎,受喜爱。还会说;“你成了个香饽饽”。也可以说,这个地方是个香饽饽。很多人都愿意去。
二、“粘豆包”
和饽饽一样,粘豆包最早也是满族人的食物,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饥饿,外出射猎时经常食用。另外,粘饽饽还是满族人祭祀用的食品。满族粘豆包也很快得到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喜爱,后来整个东北地区民族都有这样一个传统,到了过小年的时候都包黏豆包。现在很多人家冬天的时候会做很多粘豆包,要先把黏米。浸泡几天,泡好以后,把它磨成面,然后和面。里面放号豆馅。包好。将包好的粘豆包蒸熟以后可以放到室外冷冻起来,想吃的时候拿出来几个热一热,就可以吃了。
通过饽饽和粘豆包,这两种面食,可以看出在东北民俗文化中,满族的习俗对东北地区的生活影响是最大的,因为东北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所以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保留了大量的满族风俗。
三、缓冻梨
古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北宋庞元英“奉使北辽,至松子岭。时方穷腊,坐上有北京压沙梨,冰冻不可食。接伴使耶律筠取冷水浸,良久,冰皆外结,已而敲去,梨已融释。自尔凡所携柑桔之类,皆用此法,味即如故也。”这就是传说中的冻梨,直到现在东北人冬天还是非常喜欢吃冻梨。买回来的冻梨一般就放在室外,由于温度太低,所以拿到屋里时冻梨就同石头一样硬邦邦的,根本咬不动,为了让它变软,就将的冻梨放到比较大的盆里,加入冷水,这样冰很快就融化了,冻梨也软了,整个这一程东北人称其为“缓冻梨”。这里“缓”是动词,有融化的意思,后来在只要将冻得很硬的东西,融化的过程都成为“缓”,比如“把冰箱里的冻肉缓一缓。”冬天时,从外面进屋了,我们会说,缓一缓,不是慢点的意思,而是慢慢变暖和的意思。
四、渍酸菜
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读zì,有“浸,和污渍”的意思,而在东北方言中则读为jī、也有的地方读jì。东北人在冬天的时候,经常会渍酸菜,有个 俗语叫“大缸小纲吉酸菜”。因为地域的关系,东北的冬天非常寒冷,没有什么新鲜蔬菜,所以人们在秋末的时候,就会大批量的买容易储存的菜。白菜、萝卜、大葱等。而且买白菜的时候,不是一颗、两颗、一斤、两斤而是几十斤、上百斤的买,将买来的大白菜,用开水焯一下,然后撒上盐,放在特别大的缸里,一层层摞好,然后在最上面放一块大石头压住,一个多月左右缸里的菜就变酸了,冬季想吃时可随时从缸里取。酸菜是东北非常普遍的一个菜,有酸菜炖粉条、柴骨肉炖酸菜、酸菜炖排骨等。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中“翠花,上酸菜”,就成了东北的标志。
总的来说东北的食物就像东北人一样粗扩,没有那么细致,更多的是实用、实在,像饽饽和粘豆包是因为耐饿,方便携带。酸菜是为了便于储存。就连渍酸菜的大缸,东北也是没有任何花纹的。
结语:
沈阳方言是东北官话的典型代表,沈阳作为东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及重要的交通枢纽,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沈阳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与沈阳历史息息相关,与东北地域文化息息相关。而东北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华主体文化的一种表征形态,与其他地域文化共同为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转型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基础,成为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1.
[3]刘巍.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